陕西“杜城”地名初探

西安市振中杜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振忠

  一、“杜城”概要:

  “杜城村”是现代行政体制对村级自治组织的一种称谓,方圆百里习惯称“杜城”。

  杜城村地处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办中部南端,东临西安欧亚学院与清凉山公园,南与长安区下塔坡、手帕张堡、茅坡村相连,西与曹家堡高家堡隔河相望,北接齐王村、北三环、西姜村,现有村民约4100人,村域土地面积约1800亩,杜城村由杜城堡、杜城街、杜城庵三个地理自然段组成。

  杜城村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作京城67年,作诸侯国都250年,作县治623年,杜城这一地名已有3050年的历史。

  (1)杜姓之源,“城市”典范。

  早在公元前6000多年前,居住在杜城皂河南岸的“弓背崖人”以采食皂河两岸半崖上的杜树果实(杜城人称为“槨槨枣”)为生,并以此为图腾,“木”加“土”形成杜字,驻地为杜地。杜伯国、杜县、全球杜氏华人的杜姓均由此而来(见附图一)。

 甲骨文“杜”

  “弓背崖”位于杜城皂河桥西南岸原杜城老二队、九队、五队、十队、三队与曹家堡连接的一段特殊地貌,伸向北面的坡地凸出部分就像一个驼背的老人而得名。

  附图一 杜树,杜城人称为“槨槨枣”

  公元前1035年(周成王8年),参与“武庚叛乱”的原南唐国国君唐侯姬晖(继任唐叔虞是周武王第三子、周成王之弟)与部分乱民,被长途迁徙到沈水(现称皂河)之中的孤岛,就地挖土打墙自建“监城”,这就是最早的“杜”城。

  该城南北长约218米,东西宽165米,城域面积约53亩,城墙高约5米。上宽约4米,下宽约5米,城外四周起土沟即为护城河,城墙四角有监楼,初建始只有一座南大门,大门外有码头。杜城村退休干部李宽绪家收藏有当年大门底下的花岗岩铺路石,被硬轱辘车磨过的车辙槽约20厘米就是一个佐证(见附图二)。

杜城九组李宽绪先生收藏的杜伯国南大门下过门石

  扣押人质是中国西周时期对付诸侯叛乱最有效的办法,杜城中关押的唐王与乱民是对“武庚叛乱”后各诸侯国进行教育的一个活典型,从山西翼城被囚禁在四面环水的孤岛——杜城,护城河外栽有一圈杜树林,被囚禁的唐人即使翻过城墙、游过护城河,走进杜树林会被杜树长长的毒刺划的遍体鳞伤,游进皂河刺毒会急剧发作,定会不治而亡。因此,杜城城池功能设计类似中国最早的“监城”。

  1957年,杜城南邻首帕张堡一村民在盖房挖地基时,发现两罐红陶“杜市”印记钱釜内装满西周至战国时期各国钱币,经时任长安县农工部长、后任中国古钱币协会陕西分会副会长、碑林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尊祥先生与国内多位专家研究,确认红陶钱釜底部“杜市”二字证明杜城皂河南岸曾是西周——战国时期的“国际”贸易市场,杜城、杜市紧密连接浑然一体形成“城市”的概念。

杜市红陶钱釜 现存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2)杜伯石棺浮水面,古诗《沔水》解谜团。

  根据《雁塔区志》、《长安县志》、《史记》、《竹书纪年》等正史记载,杜伯陵位于杜城村南老皂河桥西现第五村民小组地内,2006年西安西三环建设时发现汉代皂河御桥,考古报告显示现在的皂河河床比汉代的河床增高了10米以上,所以杜伯陵应在地下10米下且泥沙覆盖,类似积沙墓的功能。

  历代史料均记载杜伯陵为“石棺,四偶有石柱,以铁索绕之,水涨墓门开,水落乃封”文字描述,按照西周与杜城古传的丧葬习惯,决不可将故人葬于低洼之地,唯独杜伯葬于皂河河滩事出有因:

  杜伯公元前785年被怨杀距今已整整2800年,杜城村至今一直流传着杜伯为何葬于河滩的方言传说,杜伯有隰叔、温叔二子。长子隰叔一直不听父言,父亲让他向西他偏向东,父亲指南他偏向北,杜伯因女鸠诬告被囚禁在西周时期的一个兵营(现长安蕉村)蕉地时,遗言儿子死后将自己葬于皂河河滩,心想不听话的儿子会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埋葬在皂河南岸的高处——毕塬,传说那是周文王、姜子牙、周公旦看好的风水宝地,没想到儿子隰叔这次遵从父亲遗言——真的在皂河河滩掘墓葬父了。

  《诗经●小雅》在规宣王的词牌下有一首《沔水》的四言诗为佚名作,古今学者公认是一首难解的“迷”诗,南宋著名学者、《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先生在《困学记闻》一文中分析,此四言诗是作者丧父忧国大背景下的忧患诗,有可能是杜伯儿子隰叔之作品,诗中的暗语只有隰叔当时的角度而可为。

  杜城村有句方言大意是祖宗亏人后才埋葬于河滩,用于自嘲或者骂人。此句话与《沔水》相互印证杜伯被杀实属冤案,不听话的儿子突然尊父遗言,葬父河滩,又作《沔水》“迷”诗忏悔自省,证明隰叔的“不听话”是父亲被怨杀的直接原因。

  中国古今学者对于杜伯死因和《沔水》作者、创作背景多有研究,但都没有实际来过杜城调研,杜伯被杀时年32岁,长子隰叔应该15岁左右,按照西周教育制度太学(西周培养各诸侯国太子的公办大学)毕业已无疑。受过正规教育的杜伯国储君虽然是高干子弟会有些小毛病,但不听话是怎么回事呢?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两件杜伯国的的青铜器,一件名“杜伯盨”,一件名“杜伯鬲”见附图四。

 杜伯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杜伯鬲,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这是杜伯当时效仿宣王自制的礼器。

  宣王自从迎娶女鸠这个小美女之后,经常到杜伯国秦岭一带打猎游玩,时常就住在杜伯家,作为杜伯国郡主、守护京城西六师的司令官兼谏议大夫的杜伯肯定会全力接待,年逾古稀的宣王对于来自褒国的女鸠更会百依百从,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就类似就这女鸠的化身,十五岁左右的“高干子弟”隰叔在跪拜宣王、王妃之后,陪同同龄的王妃女鸠已成为常态了。

  问题就出在常态化的接待之中,宣王和杜伯谁也没有在意这一对少男少女日常频繁接触会慢慢产生一种爱意,女鸠常以各种理由来杜伯家与隰叔见面为快,为此宣王专令工匠做青铜礼器褒奖杜伯父子,杜伯也效仿宣王做礼器记录自己和祖先的光辉或赠与友人。

  女鸠天长日久不见隰叔,会在杜伯来镐京时偷偷打听隰叔的消息,宣王对此心生疑虑,杜伯发现女鸠对儿子产生爱意后,曾多次告诫儿子那是王妃,万万不可造次。可惜这隰叔血气方刚,陪同王妃是宣王和父亲之命,女鸠、隰叔两个少男少女“暗恋”,谁也不可能承认此情,隰叔因此落下个“不听话”的恶名。

  宣王知道这事曾和杜伯、左儒商议过,唯一的办法就是再也不去杜伯家,可那女鸠见不到朝思暮想的隰叔会让宣王很难堪,杀了小美女舍不得,任其胡闹又了不得。宣王再与推荐女鸠的大臣祝、司空錡(西周古代掌管土地、水利、工程建设的大臣)、薛甫(官职不详)密议,肯定不能责怪女鸠和隰叔,按照西周“子不道,父之过”的政治规矩收拾杜伯,我的最新研究发现是因杜伯反对料民与太原有关。

  于是追查“亡国儿歌”的事件发生了,杜伯一是追查儿歌失职二是欲非礼王妃(欲与尔偷欢)的罪名成立了,知道内情的下大夫左儒九次(多次)进谏宣王杜伯无罪,在得到杜伯被杀的消息后左儒自刎一表好友杜伯的清白。

  面对皂河中父亲的陵墓,想起自刎的左儒,站在杜城高高的城墙上,隰叔写下了这首《沔水》:

  《诗经 小雅》规宣王也

  沔 水(注1)

  作者 :隰叔(注2)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鴥彼飞隼,载飞载止。

  嗟我兄弟,邦人诸友。

  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

  鴥彼飞隼,载飞载扬。

  念彼不迹,载起载行。

  心之忧矣,不可弭忘。

  鴥彼飞隼,率彼中陵。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

  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今译:

  规宣王也

  问 水

  作者 隰叔

  一

  漫漫沈水向北方,

  百川汇聚入海洋。

  鹞子展翅疾又急,

  时而停落时而翔。

  可叹同姓诸兄弟,

  还有国人和朋友。

  没人肯把祸乱想,

  试问谁人无爹娘?

  二

  漫漫沈水向北方,

  浩浩荡荡入海洋。

  鹰隼展翅疾又急,

  时而低飞时上翔。

  想起宣王不依法,

  行坐不安心里慌。

  满怀惆怅多忧伤,

  怎能随便把它忘?

  三

  鹞子展翅疾又轻,

  飞过平地向父陵。

  民间谣言纷纷起,

  为何无人去澄清。

  望我朋友要警惕,

  谗言兴起需小心!

  (注1) 沔古时同“湎”,意沉迷,西周时汉水流域为褒国,所以此“沔水”不是汉时对沔水的旧称,现在杜城村的皂河西周时称“沈水”,因参与武庚叛乱的沈国迁徙到皂河而得名,现在的北沈家桥村就是当年的沈国,因故应译为“问水”为宜。

  (注2)《诗经。小雅》中《沔水》为佚名作,杜伯长子隰叔被封于荀,为荀侯(荀邑在今山西省晋平县西),南宋著名学者、《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先生在《困学记闻》一文里认为可能是杜伯之子隰叔所作。本人就此线索结合杜城村2800年以来的方言与传说试译此文。

  宣王杀杜伯,满朝文武都知道是冤案,可那女鸠还是闹腾,宣王有些后悔,为了推脱责任斩了司空錡,那女鸠还是不依,宣王又命人杀了祝,女鸠慢慢才算安宁了。

  隰叔在杜伯国无法呆下去了,只有投奔晋国找姐夫晋穆公去,三年后扮作父亲和左儒的冤魂杀死了宣王,所以杜城人以故人三年过后祭奠仪式才结束。在隰叔奔晋的同时,杜伯国的高官们陆续外逃,官位越高逃跑的越远,最后一批无职无钱的平民逃到东塬杜曲堡子一带躲藏安家,一直到幽王二年为杜伯平反,官方号召杜伯国人回来才有大胆的人返回,在杜城内西北角建杜伯祠和守护杜伯陵,所以现在杜城村杜姓老人都说他们是东塬上回来的,杜城村现存的老柏树就是当时所栽,距今已有2800年的树龄(附图五)。

杜城村老柏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西周都城至洛阳后,将原杜城为国都的杜伯国封地赐于秦国,由于当时秦国远居于今宝鸡天水一带无力全面管辖,杜伯国名亡实存。杜伯后裔势力又逐步发展强大,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比杜伯国更强大的唐(荡、汤)杜亳国。国疆含盖今西安市的长安、雁塔、碑林、新城、未央、莲湖、灞桥等地区,基本是南至秦岭,西至沣涝,北越渭河,东跨浐灞。据史料记载,唐杜亳国之国都城名“杜京”,其地即原“杜伯国”国都城——今杜城。立国67年,后终被秦国所灭。

  (3)先秦改革设杜县,汉时宣帝杜城玩。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展示的杜虎符

  1978年11月30日,北沈家桥村民杨东锋言其于三年多前平整土地时拣得,觉得稀奇拿回家给妹妹做玩具,时间长了符面上的绿锈磨落,露出闪闪金字才意识到是件文物,后交献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

  公元前687年(周庄王十年,甲午),秦武公灭小虢国(陜西宝鸡),设杜县(陜西西安东南)、郑县(陜西华县)。

  经陕西省碑林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尊祥、西北大学历史系主任陈直多年研究成果证明,杜虎符为秦惠文王称君12年间(公元前325年前)中央集权制试点县杜县时使用,伐邽、冀戎,初县之无真正郡县制设置。

  因此证明杜城为中国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的首个试点县县治所在地。

  公元前92年,长安城内发生了“巫蛊之祸”。这场大祸发生在年老的汉武帝和并不年轻的卫太子刘据之间。刘据因受敌对势力和佞臣们的诬陷,为父皇汉武帝所疑。他惧祸而被迫起兵讨伐江充,兵败被迫自杀。其母武帝皇后卫子夫也随之上吊自杀。汉武帝在盛怒之下,丧失了清晰的判断力,严令深究卫太子全家及其党羽。卫太子全家被抄斩,长安城有几万臣民受到株连,许多京官被削籍为民。

  长安的天牢中有一个刚满月的婴儿,因为受“巫蛊之祸”的株连被关入大牢。他就是卫太子的孙儿,汉武帝的曾孙刘询。晚年的汉武帝最终知道了“巫蛊之祸”的真相,明白了儿子刘据的苦衷与冤情。他悔恨不已,下诏罪己,开始为案件平反,刘病已的命运开始改变,丙吉主管的监狱一下子就空了。刘病已的两位奶妈分别回淮阳和渭城去了。刘病已也不再是犯人了,可以做一个自由的普通百姓,真正算是虎口脱险了。丙吉忙张罗着给刘病已找一个去处。他终于打听到刘病已的父亲史皇孙刘进的舅舅史家。史家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卫太子刘据,就是史良娣。当时史家还有刘病已的舅祖父史恭和母亲贞君,一家人住在长安近郊的杜县。丙吉便把刘病已送到杜县县城史家。史恭见到这个外甥的儿子,史老太太见到这个曾外孙,惊喜交加,接过了抚养大任。老太太对刘病已异常疼爱,不顾年老体衰亲自照料他的生活。只有5岁的刘病已当时还没有记忆,在新的、舒适的环境中,对之前的监狱生活逐渐淡忘了。他对长安监狱中的高墙、两位慈祥的奶妈和那可以自由出入的丙吉的印象越来越模糊。史家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为了给孩子一个正常的环境,也刻意不提长安的监狱。

  掖庭令张贺自费贴补刘询学习,还带他常回杜城,“曾孙尤(游)御宿鄠杜之间,率常在下杜"。由于儿时对杜城的美好记忆,汉宣帝在修陵起名为杜陵,汉城东南角开杜门,在设立杜陵县后杜城仍是“下杜名区”。

  (4)北宋匡胤送京娘,光绪口谕满康县

  948年(后汉乾祐一年)赵匡胤在汴梁(开封)大闹万花楼,遭揖,逃到长安寻叔父晕倒在杜城村北,后在杜城清幽(和)观找到叔父赵景清。秦腔《千里送京娘》有详情叙述。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初四,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一行达西安,以陕西巡抚部院(北院)为行宫。是年,陕西巡抚升允新筑碌碡堰,杜城始建“满康城隍庙”。(据传,光绪帝遵慈禧旨意欲置樊川为满康县,县治为杜伯国都杜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八月二十四日,慈禧偕光绪帝等离西安返北京。是年,杜城之满康城隍庙竣工,西安都城隍庙即立“满康城隍”牌位。

  (5)连战破冰杜城火,光辉文史天下扬

  1939年(民国28年)连战(原国民党主席)之父连震东和之母赵兰坤因避日本飞机轰炸,携连战居杜城堡孙绍信家的东厢房至1941年。2005年4月30日,连战“破冰之旅”到清凉山祭拜祖母,杜城村时任党支部书记马润羊、孙绍信长子孙风池、侄子孙义宁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迎送,对此国内外媒体有大量的新闻报道。

  (6)“杜城”历史文化研究:

  杜城村从公元前6000多年的“弓背崖”人杜聚部落算起,经历了杜地、南唐国(前1035年)、杜国、杜伯国(前785年前)、杜京(平王时期)、杜县(战国时期)、下杜城(汉宣帝时期杜陵县)、杜城县、长安县等历代变更,1949年5月20日杜城解放,1954年12月从长安县划入雁塔区第九区。

投稿、闲谝

(0)

相关推荐

  • 读《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三)

    读<资治通鉴·汉纪四十> (三)   孝和皇帝下 永元六年  甲午 春,正月,皇甫稜免,以执金吾硃徽(人名)行度辽将军(代行职权).时单于与中郎将杜崇(人名)不相平(不合),乃上书告崇:崇 ...

  • 杜姓起源,给你讲讲杜姓的来源

    "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也称甘棠,即杜梨,属古代的陕西长安地区生长一种杜梨枝,是神农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长栽培的树,已经成为该氏族的社树,即神树.这支氏族崇拜杜梨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以 ...

  • 老家印象(四) 那些古老的传说

    一杯茶,一支烟,三叔坐在那里有些沉思.淡淡的茶香氤氲开来,那缕香烟在三叔脸前慢慢散开,勾勒着一个不太清晰的轮廓. 三叔说,咱们村很早就有了,据说以前叫洪家庄子,为什么后来叫红庄子,也没有人说得清.至于 ...

  • 刘姓族谱文化系列《五》

     刘氏族群演变过程 从杜氏到士氏(杜伯的故事). 从周成王到西周晚期(公元前一零二零年至公元前七八五年)的二百三十多年间,刘累后裔杜姓这一族群就在杜国繁衍生息. 西周晚期时,杜国的君主开始在西周王朝为 ...

  • 容齋四筆卷第十六(十二則)

    漢重蘇子卿 漢世待士大夫少恩,而獨於蘇子卿加優寵,蓋以其奉使持節,褒勸忠義也.上官安謀反,武子元與之有謀,坐死.武素與上官桀.桑弘羊有舊,數為燕王所訟,子又在謀中,廷尉奏請逮捕武,霍光寢其奏.宣帝立, ...

  • 陕西澄城县刘家洼古陵园墓地遗址确定为芮国后期都城

    芮国是我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春秋中期被秦所灭.1月2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获悉,位于陕西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村西北的刘家洼遗址就是芮国后期的都城和墓地.至此,史书中的芮国被完整地"找到了&qu ...

  • 【陕西蒲城 刘换珠】原创//家门口的老英雄王胜华

     2021第125期总第1469期  家门口的老英雄王胜华 近日,大家都在看丹东电视台新闻,<铭记>王胜华60天抢建129公里龟殷铁路胜利通车.讲述了王胜华的感人故事,其实王胜华他老人家就 ...

  • 陕西澄城县中通咨询记

    前言: 应陕西省澄城县中通赵总行到访同路帮,澄城县中通赵总一行就网点操作运营,团队经营管理,末端流量变现,三大话题展开了对话,同路帮就网点操作运营,团队经营管理,末端流量变现等话题一一作了解答,虽然说 ...

  • 诗人样本||陕西杜晓旺:苹果在枝头为滋味保鲜(组诗)

    作 者 简 介 杜晓旺,陕西咸阳人.做过编辑,给新闻和副刊文学艺术做嫁衣.做过记者,相信并挥舞新闻的力量.做过主编,给利润和人脉做奴隶.当过工人当过兵,挥洒了一点青春的热血.坐过政府机关,经历过权力和 ...

  • 【陕西蒲城 刘换珠】原创//赞梨花

     2021第88期总第1432期  赞梨花 阳春三月梨園中, 雪白梨花正绽放. 一场春雨貴如油, 不用果农再发愁. 果农授粉忙不停, 蜂蝶飞舞添异形. 男女老少齐上阵, 欢声笑語果园中. 一阵花香扑鼻 ...

  • 原创|国之重器出考院--观陕西蒲城考院||作者:文微忍

    网络文学 | 文学交流 | 专注原创 原创作品授权天美五星全网首发 文章阅读也可在微信读书上检索此文 国之重器出考院 --观陕西蒲城考院 作者/文微忍 编审/天美五星 国之重器出考院 --观陕西蒲城考 ...

  • 清陕西“蒲城王恒”四两槽锭

    清代 陕西"蒲城 王恒"四两槽锭,文字清晰,保存完好,重138克

  • 清陕西“蒲城廉云”四两槽锭

    清代 陕西"蒲城 廉云"四两槽锭,锭型规整,文字清晰,状态优秀,重124.6克

  • 陕西澄城县博物馆藏.古代玉器

    澄城位于陕西渭北高原的东北部,属黄土台塬沟壑区.古为雍州之地,春秋属晋,战国属魏,六国统一前名北徵(cheng).秦始皇时设北徵县,汉置徵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改设澄城县同时设澄城郡.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