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子十法

养子十法

著名的养子十法,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极有现实意义。

(一)要背暖

肺腧在后背,受凉之后特别容易引起小儿咳、嗽、喘、呕,故宜温暖。

中医认为背部为诸阳经所行之处,风寒之气易从背俞穴进入人体而导致生病。因此小儿背部一定要及时添加衣物,尤其在夜晚睡觉之时。

(二)要肚暖

肚无热肚,就是多热的肚子都不算热。胃为水谷之海。冷则物不腐化,《黄帝内经》说:胃热则消谷,所以要肚暖。

肚腹为人体脾胃(消化吸收器官)所在之处,中医理论有:温则行,寒则凝的观点。因温暖则脾胃运化正常,寒则脾胃运话停滞失常,则会出现腹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

(三)要足暖

中医认为寒从足下起,因此足部要保持温暖,如果足部受凉常会引起感冒发热等疾病。

(四)要头凉

头无凉头,就是多凉的头都不算凉。

中医认为头为六条阳经聚集之处,阳气比较旺盛,所以头部不宜戴太多的衣物。但需要注意一点的是头部虽不宜太温,但要注意避风,因为头部是人体最高处,俗话说高处不胜寒,在人体也同样是这样,头部是最容易着凉受风的地方。因此在外出和在家休息时要避开风口,不可当风直吹。

(五)要心胸凉

心胸如果热,轻则口干舌燥,腮红面赤,重则啼叫惊掣,所以心胸宜凉。

心胸部血液循环旺盛,故睡觉时不宜盖太多衣物。

(六)勿令忽见非常之物

小儿忽见非常之物,或见未识之人,或鸡鸣犬吠,或见牛马等兽,或嬉戏惊触,或闻大声,因而作搐者,缘心气乘虚,则精神中散故也。

因为小儿生长发育还不够完善,神气未定,易受外界惊吓而引起抽搐。

这一点要特别拿出来说明一下,小儿的多发病中,惊吓绝对是一个重要的、却经常被忽略的因素。而在中医领域,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这一点,因为中医强调“恐伤肾”。今天的世界,产生惊吓的因素比古代多出何止十倍?而且很多人喜欢用新奇玩具吓唬孩子,往往孩子哇哇大哭,大人哈哈大笑,这纯属作孽。

游乐设施也是这样,商家为了赢利,往往光怪陆离无所不用其极,我们应该记住,我们的初衷是为了给孩子带来快乐,而不是满足我们自己的好奇心,我们认为好玩的,孩子未必喜欢,甚至会讨厌、恐惧。

(七)脾胃要温

关于脾胃,送给经常纵容孩子吃冷饮的父母:温则固养元阳,冷则败伤真气,是以脾土宜温,不可不知也。

因小儿脾胃喜温而恶寒,在患儿用药时要多用温性的药,少用寒凉的药物。

(八)儿啼未定勿便饮乳

儿生之后,因悲啼未定,便与乳奶,与冷气蕴搐于腹内,久而不散,伤儿脾胃。轻则呕奶,粪青,重则腹胀肚鸣,气逆涎潮,以致难愈。

小儿哭闹时,常有空气吸入腹内,此时吃奶常会引起腹胀呕逆等不适。因此最好在小儿安静时吃奶。

其实,不只是初生小儿,大一点的孩子也是这样。我们仔细观察孩子,因为饥饿啼哭,和因为其它原因啼哭,身体状态是全然不同的。因饥饿啼哭,大多是一种目的是索取的哼哼唧唧,而有的啼哭,甚至可能是孩子的一种锻炼方式。孩子在激烈啼哭时,身体状态处于向外开放状态,忽然哺乳,特别容易气逆。“儿啼未定”,不但啼哭时,就连大哭之后的抽动状态也不宜饮食。

(九)勿服轻朱

这是古人去胎毒的方法,现在基本不用了。

轻粉、朱砂有下痰涎镇静安神的作用,但其性寒冷,易伤身体。

(十)宜少洗浴

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譬如草木茸芽之状,未经寒暑,娇嫩软弱,今婴孩称为芽儿故也。一周之内,切不可频频洗浴,恐湿热之气郁蒸不散,身生赤游丹毒,俗谓之赤流,片片如胭脂涂染,皆肿而壮热。若毒入腹者,则腹胀硬气,以致杀儿,此因洗浴而得也。

若肌肉宽缓,腠理开泄,包裹失宜,复为风邪所乘,而身生白流,皆肿而壮热也,或增寒壮热,鼻塞脑闷,或上气痰喘,咳嗽吐逆,种种之疾皆因洗浴脱着而得也。为儿父母宜鉴之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或者湿热熏蒸,致使邪气内陷,或者腠理开泄,风寒直入,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健康方面的严重隐患。

《陈氏小儿病源方论》在养生保健方面提出的论点,一个是比较全面,一个是经过了千年的实践检验,所以对我们养孩子来说,显得弥足珍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