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习作“怎么办”?
大部分孩子都很害怕写作文,谈写色变。但是我发现,虽然这些小朋友不喜欢写作文,但是对写诗却不排斥,即使是考试不及格的孩子,写起诗来也是有话可说。就我班里的学生而言,平时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在写诗的时候并没有和那些平时不会写作文的学生拉开太大的差距,也就是说,无论平时写作水平如何,在写儿童诗时,大部分学生旗鼓相当。
都说“儿童写诗,诗写儿童。”儿童的语言也许缺乏成人的逻辑,成人的深度,成人的圆融,但那些幼稚的话中往往流淌着汩汩的诗情,这是成人所不具备的。
例如:
《眼睛》
章诗怡
月亮是天空充满笑意的眼睛,
星星是天空调皮地发亮的眼睛,
太阳是天空发怒时瞪圆的眼睛,
湖泊是大地温柔而碧蓝的眼睛,
露珠是花瓣晶莹莹的眼睛。
林子婷
雨是白云妈妈的小淘气,
总是偷偷落下来,
把白云妈妈气黑了,
白云妈妈就变成了乌云妈妈,
雨宝宝却回不来了。
不得不承认,儿童的表达方式,有时候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但是很多时候,这种不着边际的话语,却极富想象力,有时就是一首毋须雕琢的诗。
但是一到写作文,大多数孩子们就表示无从下手了,没有东西可写就是孩子们最大的难题。
这里,我很推荐柯珂老师的《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柯珂老师在鲜活的生活中选的“点”,就是从现实生活中与学生聊出来的“一个别号”。接着,又以“从外号猜猜班上的谁”近似游戏的运作作为“迁移点”,进入写作现场,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学生写作实践的“落脚点”。
我之前指导学生习作《舌尖上的美食》,学生反馈的效果不错,小朋友们对吃的往往都很感兴趣,每一个人都有话可写,素材有了,接下来就是写作方法的指导了,告诉学生写作的方法再加之范文,孩子们有了写作参照,往往就不愁写不出作文来了。
这除了缺乏生活体验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
而学生作文素材来源于读书与生活。这个“读书”,实际上是学生从“语文教材资源”中获取写作的“直接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点。所以,我们可以把语文课本当成写作的“嫁衣”,当成一座作文素材库,从语文教材中积累素材。
本周五,我上了一堂习作公开课《给校长的建议》,还有两个星期我们的毕业生就要离开这个校园了,在此之前能在学校里留下些什么呢?想以什么方式纪念自己在校园里的美好时光呢?
这些六年级的毕业生们对此都会有所思考,写作的素材也不难发掘。
对我来说,要想让学生写得出来,必须要“贴近生活”。生活之所以能成为写作的源泉,是因为生活所历经的每一天,每一小时都是新的,因此,带来了它的丰富性和生活性。“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仅文学创作如此,儿童习作也是如此。但是我们都拥有生活,可为什么学生却常常为习作时“写什么”发愁?关键在于“鲜活”的“生活”,还有赖于教师引导学生去“激活”。
习作课的主要任务是学生的写作实践活动。所以,真正的“激活”生活也只有融入写作实践之中。我们还应当特别关注学生从“生活”到“写作”过程中的那个“构思”中介,比如构建写作的思维导图,出示范例等。
“先写后教”与“先教后写”
“先教后写”的弊端在于学生易受教师影响,过早进入语言的套子,无法展现孩子本身的创意。而“先写后教”则是源于学生的习作基点再进行的习作方法的指导。
我在最后出示了一篇范文,这篇文章和学生们写的有很大的不同,这时另一种表达方法,让学生们从中学习到一些新的写作经验,这样的指导,不是概念先行,而是一种“点化”,一种“渗透”,让孩子在各自基础上有“学”的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