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雷吟诵讲堂(高)第十七课《从军行》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十七课《从军行》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倾听与陪伴!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从军行》。

一首矢志不渝的爱国诗

本首《从军行》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从军行七首》之一,是七首诗中的第四首。我们从教材单元首页中知道清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文目标可知,这首诗一定也是一首爱国诗,是的,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边疆战士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我们一起先吟一下这首诗吧。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前两句为情景交融的环节描写,后两句乃直抒胸臆情感表达。

前两句,三个地名的罗列,对整个西北边境广漠地域的典型概括。吟诵前两句,我们仿佛眼前依次铺展开一幅辽阔的画面:青海湖上,长云弥漫;向北瞭望,雪峰时隐时现;越过雪山,孤城一座落寞在河西走廊的荒漠之中;再往西去,就是那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后两句由景转情,直抒胸臆。“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一段失孟交李的交友史

今年年初,我国疫情严重时,世界很多国家都在防疫物资上帮助湖北,帮助武汉。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各界捐赠过来的物品包装箱上总会有适宜的古诗句。其中那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引起很大反响,火遍网络。而这句诗就出自诗人王昌龄的《送柴侍御》。

王昌龄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孟浩然、李白都曾和王昌龄有过交集,而且还都是要好的朋友。

下面给大家讲一下王昌龄失孟交李的故事。话说一次,王昌龄来襄阳与好友孟浩然相见,受到孟浩然的热情款待,但是王昌龄不知道,好友孟浩然此时已经身患重疾,背上生有恶疮,是不管喝酒和吃海鲜的,但是孟浩然那也是性情中人,看到多年不见的好友,哪有不好酒好菜的招待呢?于是王昌龄和孟浩然便开怀畅饮,畅谈诗歌,吃鱼吃肉。王昌龄不知道孟浩然这种病是不能喝酒吃海鲜的,而孟浩然也全然不在乎这些,只为尽兴。没想到,三天后,孟浩然就不治而亡。王昌龄很是自责与悲伤,久久不能自拔。

王昌龄因此在离开的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一点吟诵方面的小知识

我们今天来聊聊入声字。入声字在古诗文有着特别的含意,对于吟诵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诵读古诗一定要能辨别出哪些字是入声字。

在现代普通话里是没有入声字的,但是在方言区入声字还是有的,比如粤语、客家话、闽南语等话语里,都是有入声字存在的。那入声字在今天的普通话里,有一些读一声,有一些读二声,有一些读三声,有一些读四声,也就是分别读成了平、上、去声,这就叫入派三声。

入声字不太多,但是也都需要辨认。怎么辨别入声字呢?有不同的方法。最严格的方法就是查字典,只有字典里才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不严格的方法有三种:推导法、方言法、口诀法。这三种方法,都是用来给大家平时教学的时候,临时对付一下用的,准确率大概都是百分之九十多,不可能百分之百。

下一次,我会分别介绍一下这些简易的方法。

一首气势磅礴的边塞诗

我们还是先来普及一下边塞诗这种诗歌题材。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由此可见,唐代边塞诗的盛行。

边塞诗也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一般认为有高适、王昌龄、岑参、李贺、李益等。

回到这首诗上来,前面的诗意解析中,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气势磅礴。气势磅礴表现在除了场面之宏大,更在于将士们视死如归的心胸更是气势如虹啊!让我们怀着对古代戍疆将士们的敬重,一起吟诵起来吧!

阿雷带你吟古诗系列(高):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一课《蝉》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二课《乞巧》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三课《示儿》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四课《题临安邸》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五课《己亥杂诗》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六课《山居秋暝》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七课《枫桥夜泊》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八课《长相思》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九课《渔歌子》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十课《观书有感》其一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十一课《观书有感》其二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十二课《四时田园杂兴》其31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十三课《稚子弄冰》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十四课《村晚》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十五课《游子吟》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十六课《鸟鸣涧》

阿雷带你吟古诗系列(中):

统编三四年级古诗立体学习(点击即可学习)

阿雷带你吟古诗系列(初):

统编一二年级古诗立体学习点击即可学习

阿雷老师带你读小说系列:

阿雷带你读小说《草房子》(点击即可收听)

阿雷弟子带你读经典系列:

倬汉读《大学》合集点击即可收听

倬汉诵《中庸》合集点击即可收听

乐乐诵《老子.道经》(点击即可收听)

乐乐诵《老子.德经》(点击即可收听)

小乐读《论语》(点击即可收听)

俊阳读《古文》(点击即可收听)

小航读《孟子》(点击即可收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