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精言示密旨
世治则小人守正,利不能诱也;世乱则君子为奸,而刑不能禁也;世治则愚者不能独乱,世乱则智者不能独治。
得道则愚者有余,失道则智者不足。
无为者,道之宗,得道之宗,应物无穷;任人之才,难以至治。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不正本而反自然,则人主逾劳,人臣逾逸;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
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伐其恶者不给;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
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鲅、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
尧于是放欢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桅,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夫。
不务反道矫拂其本,而事修其末,削薄其德,曾累其刑,而欲以为治,无以异于执弹而来鸟,掸税而狎犬也,乱乃逾甚!
于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
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
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
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
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
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
余语汝:
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
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瓒于历万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
其无耻也……
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
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囿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
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
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伐其恶者不给。
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
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密旨:
老子云:“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就是要以全体民心为心,从而进行治理,也就是要全体民心悟入大道,也就是要给全体人民开示大道。
所以,只有当全体民心悟入大道时,才会越来越呈现出俱皆为公而一无所为、一无所为而俱皆为公的局面,俱皆为公,便会使生产力越来越得到最有效、快速的发展;一无所为,便越来越不会有私心、贪污、腐败、反腐、政变等浪费巨大财力、物力、人力的事情。
只有全体民心悟入大道,具有高度的大道信仰,国家才能得到真正的治理。
故老子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依次可推,失礼而后文化,失文化而后教化,失教化而后法治,失法治而后政变,失政变而后兵戈,兵戈而后改朝换代,改朝换代而后轮转不断。
何以如此?
正是因为统治者不识大道,更难以使全体民心识得大道,故老子云:“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就是要统治天下的圣人以全体民心为标准进行治理,也就是要全体民心识得大道,其次的德、仁、义、礼、文化、教化、法治、政变、兵戈、大乱才不至于药转为毒,才不至于一直衰变下去而反复轮转,才能一直起到正面的作用,才能逐渐从底层消退而复归大道。
因此,当全体民心逐渐悟入大道时,便会越来越使德、仁、义、礼、文化、教化、法治、政变、兵戈等发挥正面的作用、减少反面的作用,从而越来越能避免被私心邪恶者伪装利用、变药为毒,便能从根本上越来越减少出现动乱、政变、叛变、大乱、轮转的几率。
由此可见,道家之治天下,在于引导全体民心悟入大道,在于使全体民心保持在不喜不厌的状态,只要能使全体民心自觉自愿的进入这种状态,那么既是只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全体人民也照样可以进入俱皆为公而一无所为、一无所为而俱皆为公的真正公有制社会。这和马克思主义把指望寄托在极度发达的物质财富之上是截然不同的,是不需要等待很久的,也是不需要依靠多少外在条件的,只要能自觉自愿的悟入大道,当下即是真正的公有制社会。
人的私心是没有止境的,既是生产力极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度富有,那些自私的变态者也会私自控制,给其他人极少的一部分,不只奴隶主、封建主、资本家如此,既使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物质财富又极度发达,人们也可能照样如此。
就像大地之土是不值钱的,每个人都可以轻易获取,但如果有一天所有的大地之土都被人控制,无论什么地方的土其他人都不可随意获取,那么有再多土地的财富也几乎等于没有。事实上,这些人比比皆是,无论拥有多少物质财富他都想私自控制,哪怕荒废、扔了也不愿给其他人,正是因为私心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
如果再发展到彼此之间持续不断的经济、军备、国力竞争,那么物质财富再发达,彼此相对而言又会显得一直匮乏、贫穷,那么物质财富也永远都不会显得极度发达,公有制也就永远都难以实现了。
所以,主要问题还是全体民心,只有在全体民心悟入大道的基础上,物质财富的极度发达,才能发展真正的公有制;否则,物质财富再发达,也未必就能带来真正的公有制、发展真正的公有制,甚至反而会背道而驰。
马克思主义是这样认为的: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实现人类自我解放的社会,也是社会化集体大生产的社会,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把阶级、剥削、压迫等等现象,认为是生产力不够发达、物质财富不够发达引起的,并主要指望极度发达的生产力、物质财富来解决这些问题。
而这一点,在道家看来却是次要的,因为全体民心悟入大道才是主要的,只有在全体民心悟入大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或物质财富才会变得重要,才能发挥出正面的作用,否则根本就谈不上什么重要不重要、作用不作用。
公有制是强行制止私有的,不但是强行制止资本集团私吞财富的,更是强行制止官僚集团私占权力的,而如果全体民心悟入大道,根本就不会出现资本集团私吞财富,也不会发生官僚私占权力,那么公有的制度存在也等于不存在,因为根本不需要公有制,公有制也就无需发挥什么作用,也就无需赏罚的公有制度,也就等于没有公有制,而这种没有公有制也才是真正的公有制。
如果全体民心没有悟入大道,那么赏罚的公有制反而可能有害,反而可能和公有制背道而驰,反而可能阻止全体民心悟入大道。正所谓:“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因为大道是不喜不厌的,是一无所为而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而一无所为的,而使全体民心又喜又厌的的公有制等一切方法都是和大道背道而驰的,而使全体民心喜于期盼遥不可及的共产主义社会、厌于当前不公道的现实社会也自然是和大道背道而驰的,和大道背道而驰也就等于和真正的公有制是背道而驰的。
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是为了加快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是为了促进物质财富的快速发展。但事实证明其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使人们没有积极性,处于消极、懈怠、懒惰的状态,而且使官僚们个个私占权力为自己服务、为整个官僚集团的私利服务,这不但没有加快发展生产力、物质财富的优势,反而还不如资本主义。
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不知根本,无法使全体民心自觉自愿的处于不喜不厌、或不贪不嗔的状态,所以采取的任何方法都很可能药反为毒。尽管是在尽力实行公有制,但实行的却往往都是私有制,甚至比资本主义的私有制都有过之而不及,就像整个苏共官僚集团的腐败一样。如此,不但无法利用全体民心俱皆为公而一无所为、一无所为而俱皆为公的道心来发展生产力,也无法利用全体民众个个为私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而个个为私的私心来发展生产力,而在道心和私心都无法被利用之时,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必然不如资本主义。
因为道心是马克思主义不具备的,所以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发展,而没有发展出全体民心的道心的话,人们没有积极性而处于消极、懈怠、懒惰的状态也是自然的,乃至官僚们个个私占权力为自己服务、为整个官僚集团的私利服务也不足为奇。而假如能够不断发展全体民心的道心的话,虽然也不会有什么相对的积极性,但也不会存在什么相对的消极性,没有相对的积极性,所以无所不为而一无所为;没有相对的消极性,所以一无所为而无所不为;如此才能利用最大程度的道心来加快生产力的发展。
因为私心是公有制不容许的,所以也就无法利用人们的私心来发展生产力,只能使人们的私心变相的没有积极性而处于消极、懈怠、懒惰的状态,乃至使官僚们个个暗里、乃至明里私占权力为自己服务、为整个官僚集团的私利服务。而假如能够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私心的话,虽然主要不会存在什么相对的消极性,而主要具有相对的积极性,能够发展相应程度的生产力,但那样就会走资本主义路线,乃至成为资本主义;或者容许一定程度的私有制,把私心、资本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那样往往难以控制,乃至成为黑白难辨、互不相服、人人不服而难以收拾的局面。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及其公有制,若有其本,便会俱皆为药;若无其本,则往往会药反为毒;不但苏共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也不断的证明这一点。而这个本,便是大道,便是悟入大道的全体民心,便是《道德经》的旨意,便是道家的宗旨,便是道家治国的总纲领。
因此,要想实现真正的公有制,就必须把教科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换成大道哲学,就必须以大道为治国理政的最高原则,就必须以大道为总纲领来设定法制体系。而所有这一切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全体民心当下即能悟入大道,不必寄望于遥远的未来,也不必厌恶于不道的当前,而是当下就能处于俱皆为公而一无所为、一无所为而俱皆为公的大道之中。
如此,生产力必将相应的加快发展;如此,私心腐败的破坏力必将相应的加快消散;如此,才能把大道绝对的无上优势发挥出来;如此,才能带领所有国家自觉自愿的回归于大道之中;如此,即不用欺骗利诱、也不用强制胁迫等任何方法,就可以把所有国家引导到正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