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快乐一边焦虑:被拖延症暴击的孩子,该如何自救?
动笔一分钟思考半小时,
孩子的拖延是懒惰吗?
前段时间小米写作业,刚写了一小会,就开始上厕所、喝水、刨笔、歇会……反正把自己安排得明明白白,就是正事没干。
一上午快过去了,我的耐心已经所剩无几,每次小米望我一眼,我就一记眼神杀过去。
眼神杀还是有点用处,小米老老实实地坐了半个多小时,当我心想可以让孩子休息会,心满意足地走过去时,她居然坐那玩了半小时的笔?!嚯嚯一上午,就写了三行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怒气值瞬间max,小米立马朝我泼了一桶“冷水”,“妈妈,你别说我慢!你的博士论文写了好几年了都没完成,你比我更磨叽!”
字字扎心,我瞬间无话可说,自己作为一个拖延症晚期患者,每天都在和拖延症对抗,训斥小米不要拖延,确实是没啥底气。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昨天自信满满地立下一纸的flag,迎来的却是今天连一半都没有完成的“啪啪打脸”。
拖延症其实是一个失败的自我调节,专家将它定义为打算做的某些事的自愿延迟。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拖延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拖延真的不代表懒惰,也不是一个普通的自律问题,更不应该用人品问题去评价。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拖延虽然常见,但也绝对不能纵容,一次两次倒还行,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恶习,每一次都等到罪恶感让人寝食难安才能开始,更可怕的是,在此之前,消磨的时光也不一定是快乐的,也会让自己感觉自我价值感很低。
一旦逃避成为一种习惯,这种压抑的心理状态就会一直伴随着你,导致不愿工作学习、厌世避世,甚至会患上抑郁症。
所以,正视拖延症,别再把它看做是懒癌发作。如果拖延达到一个很严重的地步,需要考虑一下是心理问题还是生理问题,最好是去看医生进行了解和治疗。因为一旦拖延严重扰乱到个人的生活状态,不管是哪种,都需要外界干预,自己是很难战胜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别不当回事,多数严重的拖延症患者真的是因为生理上的问题,比如多动症(ADHD),而无法管理自己的行为。有相关的研究表明,在儿童中,多动症的患病率高达3-7%,并且,有60%的人会把症状延续到成年后。
所以,如果觉得自己或者孩子的拖延症非常严重,已经到了超出常理的地步,最该做的就是看医生,找原因,再进行解决。
妈妈骂爸爸批,
磨磨唧唧的孩子,自己不烦吗?
排除病理情况后,拖延依旧是几乎每个人都存在的问题。
之所以拖延,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不太想做这件事,对于要开始这件事,他们会感到焦虑、挣扎或者努力逃避。所以,任何一件比这有趣的事,都能轻易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带走。
最常见的拖延症是自设障碍性拖延。为了让自己的拖延合理化,他们会去做其他待完成事项来代替这件事情,弥补内心的不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拖延,面对的事情太多,选择多了,就会先挑选着更愿意做的事情先完成,那件最难最不愿做的事情,就会一直被搁置在计划表的最末端,不停延迟下去。
TED演讲者蒂姆·尔班给出了一种形象的解释。他将拖延者的大脑系统分为三个部分:即时满足的猴子,理性的决策制定者,恐慌怪兽。
当开始一项任务时,理性的决策制定者会制定好预期计划引导执行,这时,“及时行乐的猴子”诱使人们去放纵自我。大脑中的理性决策者难道会纵容这只“猴子”吗?还真会,因为理性决策者也会照顾身体想要休息的需求。
但在离预期结束时间越来越近时,理性决策者就会召唤出大脑的恐惧怪兽,引发身体产生内疚、恐惧、焦虑等情绪,迫使自己回到正轨,完成任务。
可以看出,在整个过程中,拖延者得到的,是短暂的快乐和长期的恐惧,要说他们没心没肺,只知道贪玩享乐,也有些夸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拖延者自己也在痛苦地与“拖延”作斗争。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明天早上就要交作业,晚上10点还没完成,心里也慌的不行;老师布置了很难的作业,心里想了很久却无从下手,内心难免焦躁不安;这道题怎么做也做不出来,笔一扔就开始坐着生气......
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地呵斥起不到任何作用,顶多助长他们心里自暴自弃的负面情绪,反而会让他们一拖再拖,情绪崩溃。
终止拖延,学会和意志作斗争
(图片来源于网络)
1.认治疗法:首先要意识到,拖延很正常
拖延者自己要意识到,自己正在拖延,并且知道不断拖延的原因,先接纳自己的情绪。
孩子身上的拖延症,其实与自身“即时满足”的本能有关,要完美抑制这个本能,需要到20岁左右。所以,即使你和孩子都对他的拖延都很苦恼,也一定要记住,让孩子知道,拖延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这很正常。
从我的经验来看,给孩子讲绘本是个极佳的选择。在给小米挑选了很久的绘本之后,我觉得《我的校园没烦恼》是个不错的选择。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孩子自己的问题,让孩子自己通过阅读来认识,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不说教也够有趣。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学习方面来讲,一般来说,孩子可以忍耐45分钟左右,忍耐极限是60分钟。所以,一旦到了这个时间,可以适当让孩子放松休息一会,会帮助他缓解拖延的问题。
自律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养成习惯才能慢慢成为本能。在这过程中,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养成一种积极的思考方式——我们无法完成按照计划一丝不苟的实施,其中总会经历大大小小的问题,不过没有关系,我们都可以去解决。
今天说好了背50个单词,但背了20个就累了;也许打算好6点半起,结果还是拖了20分钟才爬起来……不要为此否定自己,至少已经向着达标迈进了!明天会做的更好!给自己和孩子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
2.情绪疗法:保持整洁,平静是关键
夜深人静,困意来袭,孩子的作业拖延得还有一大半没做,此时,孩子的情绪多半到了崩溃的临界点,扔笔,无故发脾气,此时也到情绪临界点的你,也瞬间被点燃,一场家庭大战一触即发。
此时,让情绪稳定下来,才是当务之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我的经验来看,先将那些充满诱惑的事物从孩子的视线中移开,让孩子先静下来。
大多数有拖延症的孩子,比起书本更喜欢电子产品,所以一定关掉有声音和光线的产品。除此之外,保证书桌尽可能干净整洁,所有有诱惑力的物品都收掉,“眼不见为净”。
同时,给孩子的周边换上与任务相关的东西,通过这种高连接的事物,促使孩子保持足够的专注力。
如果还是感到焦躁不安,无法静下心,那么降低要求,减轻内心的压力,比如小米到了九点多还有些作业没完成,开始无心学习,我会让她把眼下的作业完成,剩下的放在明天早起完成。
3.行动疗法:让孩子体会到不拖延带来的好处
怎么让孩子体会到不拖延的好处呢?这就需要我们的外部帮助了,通过外部的激励,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一种“五分钟战拖法”,就是把一个大任务,划分成若干个五分钟。先安排好第一个五分钟做相对简单基础的事情,然后以每个五分钟为一步,逐步完成,更好地管理执行力。
当然五分钟不是固定的时间,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无非就是将遥不可及的大目标拆分成触手可及的小目标,提高自己对做这件事的兴趣,达到预期效果。
通常来说,我们的意志力往往在刚开始的时候是最能集中的。如果第一个五分钟开启了良好的状态,接下来一般会进行的非常顺利。
一旦孩子顺利地完成了一次任务,家长及时地给予一些鼓励,在最终完成大任务时,可以考虑给予一些实质上的奖励,让孩子体会到不拖延的快乐,顺利完成任务的满足感,为下一次快速进入状态完成任务打下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拖延症这一人性的弱点,很多人往往会给自己催眠:拖一小会耽误不了啥事,拖一拖还能激发潜能呢!达·芬奇、雨果这些艺术家可都有拖延症呢!但米妈想说的是,拍拍咱的良心,其实我们心里很清楚,这些都是拿来事后安慰的借口。不管是我们还是孩子,都尽可能不要被拖延表面的爽感麻痹。毕竟明日不解决问题,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