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看书的一点想法
(原创:千岭之松)
无论什么身份,从事什么职业,爱看书都是一种极好的习惯。书籍,是很多人生活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书籍对于人生的影响,就像一种神奇的气味,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润泽于心,流露于形。在我们的眼神里,在表情上,在言谈举止中,都会有我们读过的书的痕迹。
在我脑子里存储的词库里,我难以找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书籍给予生存在底层的人们的作用和力量。如果硬要用语言来描述,我有以下一些切身体会。
当我们受困于一隅之地,感到宇宙格外浩瀚恢弘,社会系统格外庞大复杂,人心格外神秘变幻莫测,自己格外渺小孱弱无助时,书籍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丰富的世界。我们在这个新奇的世界徜徉游览,如饥似渴地寻找精神营养,充实自己的知识上的弱项,填补思想的苍白,强化跋涉人生的力量。
当我们处于痛苦的黑暗中,完全看不到出路,思想一片迷惘,急切地渴望摆脱几乎让人窒息的困境时,我们第一个想到了书。书籍可以帮助我们忘却痛苦,忘却迷茫,忘却艰难的处境。在书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痛苦的经历,看到很多在迷惘中的挣扎,看到很多迷离的情感呼喊,看到他们一步步摆脱黑暗走向新生波澜起伏的心路历程。我们也会在书籍中体验到自己在现实中体验不到的生活的快乐和意义。书籍是我们处于黑暗中的一道光,这道光帮助我们走出黑暗,走出迷茫。从书籍中回到现实后,我们会觉得自己的精神境界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改变。
我们用尽热情去营造人世的热闹,却给自己留下一个孤独的内心。在人流如潮的喧哗中,无数的人难以找到一个灵魂知音倾述内心的真情实感;在茫茫苍苍的现实世界里,难以找到一处可以安顿孤单动荡的灵魂的地方。哪怕是父母和爱人,也只能在俗世的烟火中互相扶持,却难以进行精神的沟通交流。而书籍和音乐,是人生中最好最忠实的灵魂伴侣。我们可以在书籍中找到相似的灵魂,相似的命运,相似的思考,相同的感受,相同的笑,相同的哭;可以看到不同的时代相似的人生轨迹,感动于现实中看不到的美好;可以在书中那些英雄似的人物身上找到一种精神支柱,弥补我们在平庸乏味的生活中的遗憾和幻想。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事物的思考,对人生的看法,对自我的反思,很多来自于我们看过的书籍。书籍在我们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如果我们的人生,是一次从此岸出发、苦苦寻找彼岸且无法返回的航程,书籍就是航程中永不熄灭的灯塔。书,会照亮人生每一个阶段的航线,让我们无论是置身于顺风顺水还是惊涛骇浪,都不会迷失航向。
书籍对人生的巨大影响和对生活的重要作用,谁也无法否认。
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对于看书,大概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很多人喜欢书,想多读书,只是苦于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所以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看书。二是有些人看书饥不择食,没有选择性,只要是书,只要觉得好看,不管有益有害,拿着就看。
终日为生活奔忙的老百姓,要想有很多闲时间看书,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有家室的人,上有老下有小,要做家务,要照顾老人小孩,更没有多少时间看书。
世界大多数人,大概都没有多少闲时间用于看书。如果不挤时间看书,或许一辈子都没有时间看书。看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不是闲置在那里的。人生显得枯燥乏味或者进步不大,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没有时间看书或者没有兴趣看书。
我们在未成年时,只要在学习时间内集中精力把学校规定的知识搞明白了,在不影响考试、不影响升学的前提下,在周末和假期,有不少的时间看文学、历史、科普、哲学之类的书籍。世界上喜欢看书的人很多,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看杂书的人也很多。不少人从八九岁就开始看大部头的小说了,并且逐渐涉猎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书籍。也许那时候看书是囫囵吞枣,并没有深解其义,驱动我们去广泛阅读的,是想了解未知世界的强烈的求知欲,是想为将来立足社会干一番事业积蓄知识的志向。虽然因为年少,我们并没有完全看懂书中的世界,但知识的影响是无声无息渗透灵魂潜移默化的。
有些人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上了好的学校,学业也很优秀,但思想上很容易钻牛角尖,有的人甚至在激烈的学业竞争中产生了抑郁,走向了极端。这大概是将所有时间和精力全部赌在学业上,生活太单一枯燥,兴趣太窄,知识面太窄,没有用浓厚的人文精神滋养自己的灵魂,从而对生活产生失望而引起的吧。
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太小看一些文学书籍会耽误学习,也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只要我们严格把控,不让孩子因为看闲书而影响学习,不让孩子看一些暴力、鬼怪、言情等等乱七八糟的书籍,引导孩子读一些中外名著,会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人文知识的熏陶和美好情感的陶冶。至于名著中有关爱情的描写,我以为不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一般来讲,如果孩子生活在正常的环境中,对书中有关丑陋的情感的鞭笞和对美好的情感的赞美看多了,反而会产生一种免疫力和识别力,形成一种早慧,对发生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清楚的判断,也会眼界更高,不会被现实中的一些俗套和轻浮所吸引。
根据我个人的体验,从小学开始到进入社会工作为止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是阅读大量人文书籍,拓展视野,奠定三观,修炼品性的黄金时期。步入社会开始职场生涯后,一般是没有多少时间看杂书了。
人们进入职场,正式开始了求生存求发展的激烈竞争。挤出点滴时间阅读大量的与职业和专业有关的书籍,提升业务水平和能力,是人们在职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有人认为,好不容易寒窗苦读把大学念完,有些人还读了研究生,拿了硕士博士之类的文凭,进入职场后知识完全够用了,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不用再读理论方面的书籍了。我以为,这些想法是错误的。
可以说,进入职场后就不读书不提升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人,会成为职场竞争中的落伍者。
人们在学校学的知识,不过是人生中所需要的知识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加上知识在不断更新不断变化,旧的知识不断被淘汰,新的知识不断在产生,如果固步自封停留在过去,只能导致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有一些案例,有的私立中学聘请博士去做校长,结果一年下来,把一个原先发展很不错的中学搞垮了;有的私立大学聘请美国回来的名校博士做院领导,结果所学知识脱离实际,又不愿意谦虚继续学习,挥舞教条主义的大旗处处碰壁,只有被淘汰。
职场竞争中,明面上是比工作任务的落实、项目的进展、目标的达成,暗中是比格局和眼界,比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分析、判断、策划能力,比执行过程中的原则性与灵活相结合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些水平和能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在学校就可以完全学得到的,而是进入职场后千方百计挤出时间不断继续学习得来的。
时而听到有人抱怨,某某人的学历还没有自己高,某某人读书时成绩还没有自己好,但他评上了高级职称,工资比自己高了好大一节,越来越受领导器重了。而自己中级职称都没有评不上,又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命运对自己太不公了。
这些人只看到别人取得的成功,看不到别人背后默默付出的努力。
也许,当你下班后邀朋结伙吹牛聊天或者在麻将桌上鏖战时,别人忙完了家务正捧书苦读;也许,当你在床上呼呼大睡时,别人正在灯下认真钻研圈圈点点;也许,当你游山玩水逍遥自在时,别人正闭门读书或者奋笔疾书。
我以为,人生的前半段不牺牲休息时间不下苦功夫多读书,不为自己在职场上的立足和发展打下基础,后半生多半会多出很多辛苦和辛酸。后半生的很多适应和舒适,都是前半生的艰辛付出换来的。
当然,即便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生涯中,需要我们将工作之余的很多时间用于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但是,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也不要浪费,把这些多余的时间用于阅读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人文书籍,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即便有时间读杂书,但世界上的好书太多,称之为书山书海一点儿也不夸张。我们也许会选择读名人专家推荐的书,但名人专家推荐的书也太多,要想在短暂的一生中把想看的书都读遍不太可能,只能选择性地阅读其中的精华。即使是名人专家推荐的书或读过的书,是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的,有些书并一定适合每一个人。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需要,选择一些对自己的人生有帮助的书来读。
我们选择读的书,并不一定都是人生的教科书。有些书可以给我们思考和启迪,有些书可以让我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有些书让我们获得鼓舞和力量,有些书可以让我们释放压力心情快乐。
但是,无论多么空虚和无聊,千万不要没有选择性地去阅读那些类似于精神鸦片的坏书。如果说读一些快餐式的书可以打发时间,读了过后没有吸收什么营养,除了浪费时间外并没有其他害处。那么,读一些暴力的或色情的书籍危害性非常大,会腐蚀人的精神,让人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发生霉变,人格被扭曲而毫不自知,从而掉进毁灭自己的深渊。不读暴力和色情书籍,是阅读的一条警戒线,不可越雷池一步。如果越过这条警戒线,无异于引火烧身。
由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在休息时间越来越倾向于观看直观形象的影视剧,越来越喜欢快餐文化。但是,不管文化的载体如何多样化,依然无法取代书籍的作用。无论我们有多忙,还是应该挤出时间多读书。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精神之光,会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
2021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