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课堂(2) 对联的里外体征
★作者简介★
欧阳滋生,笔名瓯子,讴阳,记者出身,江西省杂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江西书画院特聘画师。以教书、做嫁衣为业,职事文科教学、文艺编辑多年,已出版个人册子《枕畔流萤》《伊甸蛙鼓》《扁舟煮酒》《无风的随想》《雪犁》《澡雪集》等,受奖若干。
国艺副刊
楹联课堂
(2) 对联的里外体征
用于对联的量词我们用“副”,“副”的意思是成套、成双成对,所以说一副对联,是由上下两部分即两行对等的文字组成的。因此对联不能称“一幅”,“一幅”只表示一张、一帧等单个的数量。古人称先为上,称后为下,所以前半部分因为先写,就叫上联,后半部分后写就叫下联了。上联挂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边,叫出句;下联在左边,叫对句。
对联的字数是说上联或下联以及每一个分句所包含的文字数量。中、短联中上联或下联的字数一般称作“言”。七字就叫七言联,五字就叫五言联。有相当字数的长联,一般以上下联的总字数来计算。对联的句数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所含分句数量。对联的早期不过用二三个个分句,明末以后,文人好用多个分句,三五个分句的对联多有所见。
因为对联需要张贴和悬挂,一般情况下形式比较短小,以每句七个字左右的为常见和适用。对联早期就是这样,一般以每句五字、七字居多。但上下联的字数不受限制,短则四个字,长可几十个字、数百个字,甚至总字数达千字以上。就内容完整和实用美观来说,一副对联至少要每句四个字以上,七言最好,成百上千的长联一般不适合家用。所谓古今第一长联是四川江津临江楼上的清代对联,每边155个分句,总字数有1612个字。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自有其内在特点。对联自古以来的规矩决定了它的本质要素,用用两句话概括就是词语对仗、平仄协调。这也是对联创作最核心的要求。对联的对仗在形式上与格律诗对仗几近相同,是将对联中上下两句的用字用词用句,按照语义上的虚实、语法上的规则、语音上的声调(平仄),组合成两两对偶相谐的句子。即把同类或对立(包括反义)的、语法上同词性的概念词语,按照相同的词法、句法结构规律分别置于上下句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内容上互有烘托、呼应,形式上整齐、协调且具备音乐美的两个语句。所谓平仄协调,也就是指声律相谐,即对联的每一个用字都要讲究四个声调合理配置、和悦动听,有音乐感。因此,上下每个对应字位的字,平仄上要两两相对(平仄相反)。
原创制作 《国艺副刊》
《国艺副刊》微信平台编辑部
顾问:徐剑星 陈明秋 谭五昌
郑允钦 张 炜
主编:欧阳滋生
编委: 金镯 范儿
作者:讴阳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