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课堂】新中国中长跑项目的发展(1949—1965)
课程目录
第一节
旧中国中长跑项目的引进和发展(1910—1948)
第二节
新中国中长跑项目的发展(1949—1965)
第三节
“文革”造成中长跑整体水平下降(1966—1976)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中长跑创造辉煌成绩(1977—2000)
第五节
进入新世纪的中长跑项目(2001—2013)
新中国的成立为体育运动竞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领导并推动体育运动的开展,政务院设立以贺龙元帅为主任的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发展体育运动的制度和措施,如“劳动卫国制体育锻炼标准”、“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等。中跑项目800米和1500米是“劳卫制”中女子、男子的必测项目。这些措施推动了中长跑的普及和提高。
各地相继举办运动会,如1950年东北第1届人民体育检阅大会;同年10月北京市第2届人民体育大会;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召开全军盛大体育运动会等。还举行冬季越野跑、元旦越野跑等单项长跑活动。我国中长跑运动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旧中国的中长跑纪录全部被刷新,同时产生我国承认的第一批中长跑全国纪录。旧中国用38年多的时间创造的中长跑全国纪录,新中国运动员仅用4年多的时间就全部刷新(表2-1)。
表2-1 新中国承认的第一批中长跑全国纪录(男子)
1953年我国正式设立女子800米项目,第一个全国纪录是王秀英创造的,成绩为2: 40.06 (全国田径测验赛)。女子1500米,虽然在世界和我国尚未设为正式项目,但在1953年5月全国田径测验赛上,进行了该项比赛,梁田以5:35.30创造了第一个女子1500米全国纪录。后来,她还以2:38.00和2:35.00两破女子800米全国纪录。
1953年10月在北京举行全国田径、体操、自行车运动大会,中长跑的一个项目就有多人突破全国纪录。男子项目:石勤以2:00.30破800米全国纪录,严章照以4:07.20破1500米全国纪录,伊套特格以15:48.00破5000米全国纪录。其中1500米和5000米的前3名均刷新全国纪录。女子项目:温丽萍以2:33. 10打破800米全国纪录,而且前4名都超过全国纪录。
为了迎接第1届全国运动会的召开,各省市通过选拔相继成立集训队,国家也从各省市挑选运动尖子组成国家集训队。各地举办多次赛会,
如广州举办的全国春季田径运动会、上海举行的全国夏季田径运动会、西安举行的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各省市也举办田径或单项长跑比赛,中长跑运动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中长跑全国纪录纷纷被刷新。1959年9月在北京举行第1届全国运动会,中长跑有18人23次打破4项中长跑全国纪录(当时中长跑项目有6项,男子5项,女子1项)。其中男子1500米前8名、3000米前7名、10000米前5名均突破全国纪录。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跳转)备注链接:【史料】第一届全运会中长跑成绩单
1965年9月在北京举办第2届全国运动会,出现突破全国纪录并向世界纪录进军的第二次高潮。中长跑有14人15次刷新4项全国纪录。其中1500米有3人、3000米有3人、5000米有4人、女子800米有5人均打破全国纪录。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中长跑训练主要是学习苏联的训练法,先后聘请苏联的鲍·阿·赫鲁晓夫和亚历山大洛维奇·布加切夫斯基来我国指导训练和教学。当时我国的田径教材和训练理论都是翻译苏联的,中长跑的训练侧重发展专项耐力和提高训练强度,以变速跑训练为主。运用苏联的训练方法,我国中长跑运动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1958年,又聘请被誉为“人类机车”的扎托倍克来我国讲学,他既讲授训练理论,又带领我国中长跑运动员进行变速跑训练,把大运动量的变速跑训练方法介绍到我国。至今我国中长跑教练员在变速跑训练上,仍选用这种模式,只是在段落组合、快慢段距离搭配和训练强度的安排上有所变通和创新。
20世纪60年代,新西兰著名教练里迪亚德、澳大利亚教练员谢鲁蒂创立了“马拉松”训练法,其特点是大负荷训练量,增大训练难度,在困难条件下进行训练。利用沙滩、上坡和场地的间歇跑,把速度、力量与耐力训练结合起来。我国聘请里迪亚德教练来华讲学,他的训练方法对我国中长跑训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在学习外国先进的训练方法的同时,我国开始运用现代训练理论与方法,进行中长跑专项的研究与训练,探讨适合我国运动员实际情况的训练方法,促进我国中长跑训练理论的发展。
这个阶段,中长跑项目涌现出了一批优秀运动员。男子中跑有陈有才、李贺年、殷风武、韩永年、李忠林;长跑有黄志勇、苏文仁、冀成文、李荣德。女子中跑有温丽华、陈正绣、张畅加、刘淳冰、胡国珍等。截至1965年底, 6个中长跑项目,有4项全国纪录被刷新(表2-2)。
来源:中国田径运动史(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