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一旦开始,就回不了头?
近30年来的中国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刚开始仅靠低价,薄利多销,到后来逐步提升质量,也打响了“中国制造”的品牌!比如代工iPhone,比如自己的品牌华为、小米。
但如果深入点看,容易发现,中国制造的秘密还是模仿。模仿能力强,是我们值得自傲的资本,因为从结果看,模仿快速拉动了经济。但还是模仿能力强,也制约了我们的格局,自主创新至少在现在的中国还是少见。
有趣的是,回溯历史,我们能发现中国走上模仿之路的一些脉络。而更进一步,没准还能对当下和未来有些启发。
今天,我们一起先看几件精美的文物,其中正隐藏着一些小秘密。
明(仿汉) 白玉 夔龙纹 卮 (zhī)
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玉卮是模仿故宫内收藏的一件汉代玉卮。和田白玉雕成,玉中带有糖色*。正是这片天然的糖色,被玉工巧妙的用来模仿汉代入土古玉的沁色。
单鋬耳,耳上阴刻兽面。三个兽足。卮身阴刻双夔龙相背而立。一夔龙回首,另一直视向前,身体卷曲。器身以涡纹为地,上下口沿均饰云纹及网格纹组成的纹带。卮盖上高浮雕三个兽形捉手。
卮在周、秦、汉、晋之际是日常使用的餐具。
《汉书·高帝纪下》有:“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
皇帝手持玉卮,为太上皇祝寿。表明玉卮是用来饮酒的,但它不是普通酒器,一般用于隆重的场面或酒宴,使用者等级地位较高。
汉代 白玉 卮
故宫博物院藏
对!上面这件玉卮就是明代用于模仿的范本。如果不点明,很难看出不同吧?
上边这个例子是纵向时间维度的模仿,时间较近的模仿时间较远的。
如果我们回到汉代,按横向的时间维度来看,你会发现,汉代的卮无论哪种材质,其实造型都非常像,也就是说,在当时不同的工匠之间就已经相互模仿。比如下面这件漆卮,是不是几乎就和上面那件玉卮一模一样?
西汉 “君幸酒”云纹小漆卮
马王堆汉墓出土
这件漆卮表面用黑漆,器内用红漆,盖中部和器身中部朱绘漩涡纹和云纹,盖边缘和器身口,底缘绘菱纹及几何纹。红、黑两色对比,鲜明好看!
器内黑漆书写“君幸酒”三字,意思就是——“先生!请喝酒吧!”外底部红漆书“七升”计量单位。根据一起出土的马王堆三号汉墓遣策记载,可以知道它的名字叫做“七升卮”。也就是可以盛放七升酒。敢不敢干了这一卮?
西汉 漆卮
这是另一件西汉的漆卮,注意看它的耳(柄),和上面的玉卮也是一模一样吧?
仿古在我国古代制造界一直是主流,第一次高峰出现在宋代,在宋徽宗的倡导下,大量仿古艺术品涌现,著名的宋官窑瓷器,就全是仿古。
明代是我国又一个仿古的高峰,比如上面的仿古玉器,再比如著名的“宣德炉”仿的是商周的青铜器。
之后的清代,仿古又一次达到高峰。乾隆皇帝就非常尚古,在他倡导下,各种仿古器物层出不穷,下面这件玉器,就是他很满意的一件仿古器物。
清 乾隆 青玉仿汉 带盖方壶
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件乾隆仿古玉器中的精品。青玉。方形口、腹、足;收颈,鼓腹。瓶颈左右两侧有兽耳活环。腹部阴刻乾隆御制诗一首。底镌“大清乾隆仿古”六字隶书款。它造型实际是模仿了汉代青铜酒器的特点,而汉代青铜酒器又模仿了商周青铜器......
西周 青铜壶
看看这件西周的青铜壶,和上面那件乾隆玉壶是不是相当神似?时光跨越3000年,模仿一直在进行。
从几件仿古的器物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人一直有个思维定势——今不如古。所以历朝历代都追摹古人,似乎古代总是比现代好,比如孔子就感叹他所处的年代礼崩乐坏,还是之前的西周好。而西周的人也觉得自己的年代已经相当堕落,还是更之前的黄帝时代比较符合理想。在这种崇古的文化氛围中,改变和创新似乎难以茁壮生长,而继承和模仿显得理所当然。
如果说,有些路,一旦开始走,就很难回头。那对于已经在路上的我们来说,该怎么办?
还是回过头去看看这些历代仿古的作品。虽然是模仿,但不可否认,历朝历代的工匠都在仿古的框架里,努力做到最好,每一件东西都是精品,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流传后世。
另外,在仿古的框架里,存在大量的微创新,每一次仿古,都比原作多了点新意,也比原作又向前进了一小步。
这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如果模仿之路暂时没法改道,那先脚踏实地把模仿做到精绝。同时,在模仿中不断进行微创新和迭代,小步快跑,没准哪天也能跑到真正的原创之路上去?
*糖色:
是玉石在形成的过程中,铁元素混入后显色的结果。因为颜色很像粗制的蔗糖,所以被称为糖色。
糖色有别于古玉沁色,后者是古玉入土后,土壤内或附近器物里的金属元素沿着古玉结构疏松的部分渗透入玉质导致。肉眼看和糖色很像。
但糖色天然,而沁色是后天形成。这是鉴别古玉的重要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