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癌症治还是不治,谁说了算?
癌症晚期,治还是不治,究竟该听谁的?肿瘤科医生的看法和其他医生有时是不一样的。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主人公是某县级医院的一个医生同行,40多岁,因为一段时间总是无缘无故腹痛,在本院做了一个肠镜,结果发现了结肠部位癌变,进一步的检查更是让人崩溃,CT结果显示,他的肝脏出现了多发病灶,存在大大小小的转移瘤。看过片子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绝望,感觉自己已经被“判了死刑”。本院的其他医生看过以后,也都摇头叹气,安慰的话都不知道怎么说。
抱着十二分的不甘心,他带着资料辗转来到北京某肿瘤专科医院,肝胆外科医生会诊后认为,他并非已经完全失去了手术的机会,并在第一时间给他做了基因检测,随后给予了靶向药物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几个周期下来,他的肝内转移瘤明显缩小、减少,经过再次评估后认为可以切除,随后做了结肠癌联合肝脏转移瘤同时切除的手术。目前,这位县医院的医生已经术后3年,病情稳定。
这是一个典型的“把不可切除变为可切除”的癌症病例,肿瘤医学里叫做转化治疗。
上述这个病例,如果发生在20年前,肿瘤医生可能会告诉患者,只有化疗一条路了,生存期在1年左右;如果是10年前,肿瘤医生会建议,用靶向药联合化疗试试吧,可能效果会好点;5年前的肿瘤医生则会说,先看看癌症是在左半结肠还是右半结肠的癌症,做个基因检测,看选择哪种靶向药物合适;而现在的肿瘤医生会告诉患者,先评估一下结肠和肝脏的肿瘤能不能完全切除,如果不能切除,先用化疗联合靶向药物做转化治疗,看能不能在转化后再做切除。
肿瘤医学变化太快
这些年,肿瘤医学的变化真的是太大了,尤其近20多年的时间,新的治疗手段、新的药物大量问世,很多治疗理念以前都是闻所未闻。有句话说:“一天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天不学习你的对手就会知道,三天不学习全世界都知道。”所以,不要说是其它专业的医生,就连肿瘤专科的医生,不经常学习,也会很快在本专业掉队。
2018年,《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火爆了整个中国,随着电影热播,格列卫这个药也在一夜之间被人们知晓,人们才发现原来治疗肿瘤的方法不是只有化疗,还有靶向药物。格列卫的问世,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了85%以上,且副作用轻微,硬是把一个“绝症”变成了慢性病。而格列卫其实并非什么新药,早在2001年就问世了。
在随后的十几年里,靶向药物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路高歌,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临床研究数据披露。仅2018年就有包括免疫治疗在内的12种新药在我国上市,病种涵盖了肺癌、乳腺癌、结肠癌、肝癌、恶性黑色素瘤等,既有进口药物,也有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原研药物,而全球在研的靶向药物更是达到了几百种。
同样是在2018年,随着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布,免疫治疗迅速上了热搜,PD-1单抗、PD-L1单抗系列免疫药物开始被人们知晓,火爆程度甚至盖过了靶向治疗。
当然了,以上说的这么热闹,基本上都是肿瘤医生自己圈子里的“自嗨”,非肿瘤专业的医生可能压根就不清楚肿瘤领域这么多年都发生了什么,也不清楚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具体都是怎么回事。
所以,对于晚期癌症患者应不应该治疗,怎样治疗,肿瘤医生给出的意见肯定和其他医生不样,毕竟专业不同,专注的领域也不一样,这也就是所谓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吧。
肿瘤医生患癌
治愈率比普通人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在肿瘤医院工作50多年,很多肿瘤科医生得癌后,有80%都得到了治愈。而中国癌症患者总体上的5年生存率仅有30%左右。”当然这里的“治愈”并不是指痊愈,而是指癌症预后指标,5年生存率。
同样是患癌,为什么肿瘤医生的治愈率比普通人高那么多?难道是因为医生都给自己用好药?其实不然,更重要的是肿瘤医生经验丰富,能够及时察觉异常,并懂得科学治疗。
(摘编自深蓝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