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中国梦:红楼梦
钟大晴
红楼梦实际上是一本艺术化后的自传体小说,探索红楼梦实际研究贾宝玉(曹雪芹)就够了。 让我们先分开来解释中国梦的“梦”的含义和红楼梦的“梦”的含义。
中国梦是分别有近期目标(当代)和远期目标(共产),当代中国梦的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目标首先是针对中国近百年来的落后而导致文化不断被西化而遗忘的问题,要先复兴中国优秀文化曾经的辉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不是再邯郸学步于西方,才能进一步独立强大而走更长远的共产目标)。这是民族与文化上,也是对国家外而言的,在对国家内,则是要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幸福感增强,创造更好的物质基础(以近一步走向“上层建筑”)。而长远的中国梦则是人精神上的“梦”,作共产主义社会下的“人”,这是中国梦的最高形态,共产主义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即在人类社会高度发达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再来看红楼梦的“梦”的世界在哪里,曹雪芹在红楼梦为我们安排的梦就是“大观园”这样的理想世界,这个充满着纯真美好、诗情画意、人们生活自在的理想国,便是曹雪芹的内心世界,是红楼梦的核心内涵。
再看红楼梦与中国梦的共通,大观园本来就处在当时社会的“上层”结构上,已经做到了物质生活丰富的阶段(至少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是不需要为生活所迫苦恼发愁的,这也是当代的我们梦寐以求的),这是一个微型的“人类社会高度发达的共产社会”,然后在这个上层建筑“大观园”内,再放入了一些自由发展的“人”,即贾宝玉、林黛玉、晴雯……这一干人等,她们得以短暂的在大观园这个理想国无拘无束并发展自己的“真性情”,朝着纯真和自由的“人”方向发展。“大观园”里纯真的“人”,和我们今天憧憬向往的中国梦(共产梦)下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本质上是一样的,红楼梦就是我们今天的中国梦、共产梦。
相比更早期的孟子下的大同梦,这个梦已经离我们并不遥远了,我们要进一步追求在大同世界下,实现更细致、更美好的“人”的发展。
在红楼梦的批语中,曾有脂批曰:“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故后文方能悬崖撒手”。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文本故事中,红学界都认为宝玉最终会看破红尘,悬崖撒手。悬崖撒手是佛教用语,其释义是人到绝境,只能另作选择,义无反顾,放下一切。这也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红学家刘心武先生在阅读了禅宗的书后,在其文章中指出:悬崖撒手是禅宗修行的最后一步,指的是彻底打破根本我执(对自我的顽固执著),达到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说最后宝玉突破了自我,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才导致了贾宝玉感到陷入了“绝境”,而最终悬崖撒手了呢?
贾宝玉既然会陷入“绝境”,则说明他之前曾有着一片支撑他没有陷入绝境的“土壤”,他曾在其厌恶的封建社会中有过一片立足之地。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这个异端最大的“保护外壳”是贾府,但贾府“肮脏”,连柳湘莲这个外人都知道“贾府恐怕只有门外的两只石狮子是干净的”,于是才有了女儿国——大观园,这里便是贾宝玉可以脱离俗世有精神家园的地方。也是“情种”得以成长的圣洁之地。而令贾宝玉陷入绝境的正是这片唯一的立足之地——心中圣洁的理想国被毁灭。
在贾宝玉眼中,红楼梦的女孩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林黛玉为代表的“真性情”之人,一种是以薛宝钗为代表的“守拙藏愚”之人。从红楼梦第五回对大观园众女儿的判词中,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她们最终的结局与命运走向,其结果是:林黛玉这类的“真性情”之人会被现实迫害被毁灭(晴雯、芳官等),而薛宝钗这类人则不用被“直接”的毁灭(只要她们顺从封建统治不表露内心的真性情的话)。女儿国的毁灭从晴雯的死起头,然后逐渐在整个大观园扩散开来,一个接一个纯真的“人”被摧残扼杀(抄检大观园、迎春、芳官、香菱等人)。可以说这些理想的“人”的被毁灭在一点一点的压垮贾宝玉,直到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而陷入“绝境”。陷入绝境的贾宝玉会对世界心灰意冷,同时心中的女儿被毁灭殆尽,一下子了无牵挂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语成畿),贾府的毁灭使他受到身体上的打击,“女儿”的毁灭是精神上的打击。精神崩溃是最为致命的。而人在陷入绝境的时候,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在绝境中堕落死亡,一条是在绝境中重生。红楼梦中宝玉是走了第二条路,最终顿悟出家,悬崖撒手,从此涅槃重生。
那么“重生”后的宝玉变成了什么样人呢?虽然我们没有机会看到八十回后的宝玉,但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身上入手。我们都知道红楼梦是一本自传性很强的小说,曹雪芹的少年经历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高度吻合的,红楼梦是他人生经历“艺术化”后的体现。“他”是曹雪芹在末世下寄以希望的人,他的命运走向也不会偏离曹雪芹本身。而悬崖撒手后的贾宝玉,便成为了写下红楼梦的曹雪芹。
彻悟后的贾宝玉会变成人们所认为的无情无欲、从此对世事不闻不问的人吗?他今后再遇到女孩子会是什么样的态度?从曹雪芹写下红楼梦的态度上,我认为他不是一个消极主义者(悲观消极者认为一切都是徒劳虚妄的,也不会去写下红楼梦这种没有“意义”的东西)。相反,曹雪芹就是通过写红楼梦给人类留下最有意义的东西,贾宝玉是一个至情之人(悬崖撒手后他的至情去了哪里?或者变化成了什么?),情的最高境界是爱(也就是贾宝玉的情悟),贾宝玉从至情之人升华成了“至爱”之人。“至情”之人感性而执念最重,是最主观意识的人,“至爱”之人已经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客观意识占上位(也就是前面说的禅宗的最高境界:打破根本我执(对自我的顽固执著),即主观执念,达到与自然合二为一,即客观存在,)而这种“与自然合二为一达到的客观”并不同于从此清净无为的道家思想,因为曹雪芹是在客观上而又对“人”主观的,他尊重着人本身的存在,从而在客观上有着“人”的大爱。这种大爱在贾宝玉悬崖撒手后,其最终体现和“施展”对象,便被曹雪芹呕心沥血融入并凝结在了红楼梦这本书里。红楼梦是曹雪芹用客观视角(也是上帝视角)写下的,没有“至情”的主观情绪化,这个“客观”却不是无情无义的,而是在一开始就为大众埋下了一颗爱的种子,最后不断成长,为其实际倡导的“情”与“大爱”做铺垫。这种大爱要高于传统佛教的万物慈悲,普度众生,更有着对纯真的“人”的思考,红楼梦开篇即说明此书为闺阁众女儿立传,并通过故事发展说明众女儿(纯真)是如何一步步浇灌哺育贾宝玉这颗“情种”开花结果(情悟),成长为“至爱”之人。就是这份女儿的纯真,也本着这份只剩回忆里的“人”的纯真,使曾经陷入绝境的贾宝玉渡过了这一劫,也使传统的佛道思想在曹雪芹这里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细化上升为人的全面发展与解放,朝着最自然纯真的“人”发展。即共产主义的“人”的发展。
大爱之人,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最会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能敏感的感受到现实世界与自己理想世界的差距,由此提出自己通往理想世界(即救世)的主张,即便是在今天,红楼梦的大观园仍是我们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的梦,他仍然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少男少女,前赴后继地追逐着大观园诗一般的美梦,无忧无虑做最真实的“人”。
贾宝玉(曹雪芹)已然看清自己被上天安排的命运,在红楼梦中就透露着象征他来自理想国的思想意识,贾宝玉本身在红楼梦中就是鲜明独特的存在,曹雪芹能意识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在有贾府这层“保护壳”时人们是在背地里嘲笑他的荒诞不经(像曹雪芹安排下的贾雨村、冷子兴、兴儿等人背后对宝玉的嚼舌),没了这层“保护壳”的他俨然成了愚昧时代里的“疯子”,为世所不容的“异端”。曹雪芹能意识到自己不属于当时的社会。
让我们来看一下红楼梦中贾宝玉从理想国来又回到理想国的情节设计。红楼梦开篇是从女娲补天而独剩下一颗神石的神话开始的,(曹雪芹把自己比作可以补天的神石),并有缘遇见一僧一道的仙人点化,得以幻形入世,从仙界入凡尘,托生为人,然后经历一场繁华的人世大梦,最终看透人世而觉醒,仍旧会回到他来时的天际(红楼梦第一回是倒序的手法,此时与空空道人对话的顽石已经回归原来的天界)。这一开头与结尾,曹雪芹是有意识的把自己的命运比作“仙界入红尘”,而又“红尘返仙界”的开头与结局,这个红楼梦里的仙界,就是我们今天的新词——理想国,是“理想国”把他派入凡间,最后让他留下红楼梦这份大爱以催醒世人,这也是曹雪芹——这块有补天之才的神石,肉体被安排活在人间的意义,并为人世留下一个美好红楼梦的理想追求世界(世上总有那么些人,来自理想国的他们是带领现实人们前进的先驱,这是苍天赋予他们的命运)。
曹雪芹生在那样一个愚昧的时代是可悲的,那样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封建时代下,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差距,一离了大观园这个“理想国”,则有如被投进了地狱(有时候我们不得不理解那个时代下佛教所说的死是一种解脱的消极观,由此可见能写下红楼梦的曹雪芹是多么的伟大了!),这也直接造成了红楼梦更加浓重的悲剧色彩。这些都在红楼梦的开头诗中直接体现出来: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谨此,为曹公一大哭。
我想曹公在天有灵,看到现代一代又一代人对红楼梦前赴后继热逐的辉煌盛况,如您所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