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南柴胡
药材名称:南柴胡
别名:红柴胡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
药用部位:根
产地:主产湖北、江苏、四川
科:伞形科
原植物:狭叶柴胡
植物情况:
多年生草本
高30~65厘米。根深长,不分歧或略分歧,外皮红褐色。茎单1或数枝,上部多分枝,光滑无毛。
叶互生;根生叶及茎下部叶有长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宽2~6毫米,先端渐尖,叶脉5~7条,近乎平行。
复伞形花序;伞梗3~15;总苞片缺,或有2~3;小伞梗10~20,长约2毫米;小总苞片5;花小,黄色:花瓣5,先端内折;雄蕊5;子房下位,光滑无毛。花期7~9月。
双悬果,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2~3毫米,分果有5条粗而钝的果棱,成熟果实的棱槽中油管不明显,幼果的横切面常见每个棱槽有油管3个。果期8~10月。
南柴胡饮片性状: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细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以根条粗长、无须根者为佳。
柴胡药性:'【本经上品 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一名地熏。】
味苦,微寒,入足少阳胆经。清胆经之郁火,泻心家之烦热,行经于表里阴阳之间,奏效于寒热往来之会,上头目而止眩晕,下胸胁而消鞭满,口苦咽干最效,眼红耳热甚灵,降胆胃之逆,升肝脾之陷,胃口痞痛之良剂,血室郁热之神丹。
柴胡入少阳之经,清相火之烦蒸,疏木气之结塞,奏效最捷。无论内外感伤,凡有少阳经病,俱宜用之。缘少阳之性,逆行则壅迫而暴烈,顺行则松畅而和平,柴胡清泄而疏通之,经气冲和,则反逆为顺而下行也。
肝胆表里相通,乙木下陷而生热者,凡诸淋浊泄利之类,皆有殊功。以其轻清萧散,甚与肝胆之郁热相宜。热退郁消,自复升降之旧,故既降少阳之逆,亦升厥阴之陷。痔漏之证,因手少阳之陷,瘰疬之证,因足少阳之逆,并宜柴胡。
【炮制】 柴胡: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醋柴胡:取柴胡片,照醋炙法(附录Ⅱ D)炒干。
【性味】 苦,微寒。
【归经】 归肝、胆经。
【功能主治】 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官脱垂,脱肛。
【用法用量】 3~9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