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及周边远古人类历史追踪(下)

微信版第588期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宣城及周边远古人类历史追踪

陈  亮

磨制石器,一般认为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标志。是先取石打制成坯,再经琢制,然后在砺石上磨制成器。磨制技术使石器器形规整,刃部更加锋利。有的为便于穿绳或装柄,还要钻孔。磨制石器按用途可分为:用于砍伐、木作的斧、锛、凿,用于农业翻地、收割的铲、镰、刀,用于加工谷物和其他食物的石磨盘、石磨棒,用于纺织捻线的石纺轮,用于狩猎和争斗的武器矛、镞等等。见图七:邵村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石锛 。

此类石锛是新石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之一,装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等。石锛在宣城出土比较多,样式根据生产用途也不尽相同。见图八:洪林乡舒家边遗址出土的有段石锛,图中四件制品既扁平梯形状,也有长条梯形状,既有宽薄状,也有方厚状。

另一类新石器时期的主要工具石斧,也有无孔有孔以及带肩等多种之分。如图九:养贤乡马山出土新石器时代石斧;

图十:古泉镇邵村遗址采集穿孔石斧;

图十一:养贤乡方杨村遗址出土穿孔石斧;

图十二:建国谷麻村出土有肩石斧等。这些石斧石质不同,有灰白色石灰石类,也有黑色的硬度更高的硅质类,有穿孔的其部位也不尽相同。

还有一类用于狩猎和争斗的武器,值得重视。石矛类见图十三:杨林柏枧山出土石矛。石矛可以投掷可以近战,石矛的攻击力和耐久比木矛要高一些。它增强了人们猎取动物的能力,开始尝试集体围猎一些较大的野兽。

石镞类见图十四:洪林双沟等地出土的石镞。石镞即石箭头,是原始弓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石器时代用于狩猎的工具。最初的箭起源于石矛和标枪,经过不断的改进,才制成了较为轻便的石头箭、骨头箭和羽毛箭等。弓箭是一种复合工具,它不仅可以瞄准,并且具有射速快、射程远、杀伤力强的特点。由于宣城出土发现的新石器种类和数量较多,本文不再一一赘述。

在众多被发现的新石器遗址中,最能直观也最具代表性的要属郎溪县磨盘山遗址。见图十五:磨盘山遗址发掘现场。磨盘山遗址位于郎溪县飞鲤镇,东距县城15千米,西临皖东南最大湖泊南漪湖。遗址地处皖东南古代文化东传西递、南来北往的重要地理节点上,总面积5万平方米。遗址作为南京大学的考古实习基地,自2015年起连续进行了系统的发掘。总计发掘面积800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堆积遗存厚,内涵丰富,收获远超预期,有望能填补区域空白。

从现有发掘情况看,与相距较近的南京市北阴阳营遗址文化、浙江嘉兴市马家浜遗址晚期、上海青浦区崧泽文化遗址、浙江杭州良渚早期文化、良渚末期—钱山漾文化时期以及北方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春秋时期等文化阶段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点。类似马家浜文化期以居住遗存为主,分布有大量的红烧土堆积和房址。类似崧泽-良渚早期以墓葬遗存为主,总数达166座。房址有类似马家浜时期、良渚末期—钱山漾时期和商周时期。往后开展以遗址为中心的区域性的考古基础性工作,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目前该遗址已经列入“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课题。

据公开资料介绍,此轮发掘后期,考古学家又抢救性发掘了郎川河畔的“乌龟包”遗址,该遗址属于磨盘山遗址的一部分。让考古学家惊喜的是,在遗址上采集到数件打制石器。据介绍,这些石器双面打出剥片,打出刃口直接使用,多为砍伐器,这与已成定论的水阳江晚期旧石器特征有很大相似,其中一件由页岩经打制而成的石斧,长21厘米,宽8厘米,经中国旧石器权威专家鉴定为新旧石器之交的生产工具,这无疑又将磨盘山遗址文明史提前了4000年,推至1万年左右。也有力地验证了磨盘山遗址里,那绵延不断长达五千多年之久的新石器时期人类生存繁衍历史。

细心分析宣城及周边新石器各遗址的遗存,你将发现出土陶器最多最全的地方,也是磨盘山遗址。见图十六:磨盘山遗址出土陶器。制陶的发明与人类知道用火密切相关,被火焙烧的粘土落入火堆变得坚硬定型,可能启发原始先民有意识地用粘土制作生活器物。

磨盘山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属日用器皿,以砂质和泥质红陶为主,灰陶、黑陶与黑衣陶数量也不少,采取手工贴敷模制、轮制或泥条盘叠后慢轮修整。按用途大致可分五类:

一是炊器,有釜、甑、瓯、鼎等;如图十七:磨盘山遗址陶釜。

二是饮器,有杯、角、蚕、觚等;如图十八:磨盘山遗址高足杯。

三是食器,有豆、碗、钵、簋等;如图十九:磨盘山遗址出土陶豆。

四是汲器,有壶、盉、瓶、深腹罐等;如图二十:磨盘山遗址陶壶。

五是盛储器,有瓮、罐、尊、缸等;如图二十一:磨盘山遗址陶瓮。

还有一些用途不明的器物,我们不能苛求一下子全弄明白,估计远古人与今人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名称与用途并不跟我们想象一样。

据考古泰斗冯先铭先生《中国陶瓷》书中介绍,我国现存最早的陶器出现在南方地区,年代为一万多年前。他认为,出土的各地区早期古陶,无论是形制、器类、工艺与装饰都有差异,制陶完全可能有不同地区的原始先民各自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与发明,而不一定需要其他地方人群的传授。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磨盘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种类齐全,数量众多,制作技术成熟,磨盘山周边又蕴藏着丰富的陶土原料资源和树木燃料资源,制陶条件充分。其遗址文化应有自身的特质内涵,没有必要去硬性套用外姓名称而失去自我。

值得欣慰的是,2016年12月25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和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组织召开磨盘山遗址发掘现场专家座谈会。来自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和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的学者考察了遗址发掘现场,观摩了出土遗物,对磨盘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和未来的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与会专家认为,磨盘山遗址文化堆积非常丰富,从类似马家浜文化至春秋早各个时期的遗迹都有,是环太湖西部非常典型的遗址。遗址的地理位置非常关键,是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的要道。新石器时期沿长江走廊东西向交流、商周时期南北向交流,是皖东南地区非常重要的一个遗址。建议开展系统的区域调查,对遗址范围进行更详细的钻探,进一步加大科技手段的应用。同时要在发掘中充分考虑后续保护展示工作的需要,为未来当地博物馆建设做好基础工作。

结语

1、宣城及周边远古人类历史踪迹清晰且完整的。陈山及水阳江中游10多处旧石器遗址提示着我们,这片热土地上,我们的原始祖先顽强地生存和繁衍,熬过了七十余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漫长时空;而先后在宣城及周边发现的多达四十多处新石器遗址,似乎反复告诉我们,原始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创造的文明不再是星星点点,而是遍布宣城各地,远古祖先生存和繁衍、生产和生活状况不断改善,场景非常鲜活。皖东南独特的山水滋养着宣城的远古人类,原始文明绵延不断地孕育了数十万年。

2、陈山旧石器遗址漫长的七十余万年间,经历了考古学家划分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或者说经历了与古人类学家依据古人类的体质特征所分的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这三个阶段。这里地质条件并不能生成天然洞穴供原始人类栖居,但这里依山傍水,旱可就近取水,涝可往高处避洪;这里气候温润、冷暖适宜,山峦动植物资源丰富,便于狩猎和采集;频临的水域中,鱼类资源也不少,增加了先民获取食物的来源。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只有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从出土的旧石器工具种类较齐全,数量较集中的情况看,这里可能是相对较早就居住着原始祖先的远古村落。

3、宣城古人类同样不能孤立线性式进化和发展,不能避免各地区间部落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相互交流与融合,有时可能还会争斗和战争,但磨合妥协、兼容并蓄在所难免。宣城远古人类文明,既同距周边较近的其它古文明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点,又有自己的地域特征和不同点。磨盘山遗址与相距较近的南京市北阴阳营遗址文化、浙江嘉兴市马家浜遗址晚期、上海青浦区崧泽文化遗址、浙江杭州良渚早期文化、良渚末期-钱山漾文化时期以及北方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春秋时期等文化阶段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点。我们很难简单地就近取名来命名它就是某文化。磨盘山周边蕴藏着丰富的陶土原料资源和树木燃料资源,制陶条件充分。由磨盘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看,器物种类齐全,数量众多,制作技艺成熟,其遗址文化应有自身的特质内涵,没有必要去硬性套用外姓名称而失去自我。

4、研究宣城远古人类进化与发展历史,你将发现这是一片远古人类历史没有明显断层的土地,有着完整的人类进化和发展的脉络,有着本地域独特的原生性。这对于今天的宣城人来说,又何尝不是提醒和启迪呢?

参考书目:

1、冯先铭《中国陶瓷》;

2、房迎三《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埋藏学初步研究》;

3、谢燕萍等《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

4、刘莉《中国新石器时代》。

(作者系宣州区教体局纪检组长、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宣  城  市

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制作:童达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