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花了三个篇幅讲了苏轼的书法是怎么成为...

前面花了三个篇幅讲了苏轼的书法是怎么成为“宋四家”之首,这篇讲核心的关键,他是如何“用笔”的?重点讲笔法;
苏轼的启蒙老师是自己的母亲“程氏”,11岁起是自己的父亲苏洵,母亲教他读书识字和做人的简单入门的道理,父亲教他遍读历代古典名籍;苏轼的书法师承颜真卿、李邕、柳公权、杨凝式、钟繇、王羲之、蔡襄等;您看,他的师承是很广很宽的;他是先拥有深厚的“尚法”功底,然后才开创“尚意”的先河;所以,别简单把他说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之“无法”误解为不需要法;
他还有一句重点的话:“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您看,若不认真读这一句,您就真的学不到他的书法重点了,“我虽然不善于写书法,但是通晓古人书法要义的却不如我”,这是因为他知道了学习书法的真正的核心的法,然后才敢“常谓不学可”;
苏轼落笔写字,是“意在笔先、笔断意连”,苏轼在写字之前是有“蓄势”的,并非寥寥数笔随意而发,宋陈思《书苑精华》记载: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这就是苏轼“蓄势”的“意”;蓄谋已久,落笔有神;在落笔之后,行笔之时,“取势”在心,心手合一,书成“笔势”;
您看,从落笔前的“蓄势”,到落笔中的“取势”,及书成后的“笔势”是一气呵成的!
1:“蓄势”是落笔前要思考的,思考的布局、章法、字体形势、体势等,非“不思考”,苏轼所谓的“我书意造本无法”不是说给学书法者的,是说给评论家听的;
2:“取势”,是用笔结字时态势的技法。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譬成章第十二》里说:“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笔势,莫以字大难,而慢展毫头。”又说“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还有“均其体势,形而势显,不急不有形势”;苏轼是取法王羲之的,您认真阅读苏轼的书法字体取势,均是这个道理;
3:“笔势”,笔势是每一笔画本身的姿势,每一个笔画结合起来就是“体势”,一整幅书法作品里,字与字之间的的章法叫“形势”;苏轼的形势是“笔断意连,意在笔先”的;他写的字体,我们就叫他“体势”,或者说“苏体”也行;
看重点:苏轼的笔势,是怎么运笔的呢?
苏轼拿毛笔的手法,不是咱们正常人的三根手指的“双苞法”,他是两根手指捻管的“单苞法”,我不是说苏轼是不正常人,别骂我,这是他拿笔的方法;“单苞法”的捻管方法,造成了苏轼运笔的时候,只旋转了半圈笔管,所以,您看,他的字,是有点矮胖的;关于苏轼的捻管,您要学苏轼的书法,就要这样捻管;而且,毛笔的笔管直径,我看现在很多人不讲究,太粗了,应该在0.7-0.9厘米是最好的;
终于,我把苏轼的运笔来龙去脉,讲清楚了,我也长舒了一口气。我现在的分享是基础的,下一轮从秦汉开始再轮一遍的时候,讲更高层的时候,再补充细说;
#半雅斋#书录之63:宋 苏轼 书法作品欣赏及书法用笔之初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