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漫话之贡嘎山上侃野人(三)

贡嘎山西边有雅砻江,东边是大渡河,西边有西边的故事,东边有东边的传说。子梅、拉哈都在西边,说到西边,自然使我联想起了东边来。

大渡河畔的勒树山

东边的大渡河,从大小金川下来后,到了鱼通地方又叫鱼通河。

鱼通地方群山绵绵,把大河夹在中间。在大河的一个拐弯处,抬头望去,那陡峭的高坡上,散落着几个碉房林立的“堡子”(小村落),它就是鱼通古部落的居住地之一。“地脚话”(当地古部落语言)叫它“勒树”,也就是“山边村寨”的意思。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勒树的山背后就住着一群野人。

勒树山上的野人有灵性。每当春播、夏锄、秋收的时候,领头的野人都要站在山顶上,久久的往半山上看,琢磨人们在干什么。见村里人做什么,它们就做什么;村里人怎样做,它们就怎样做。村里人把土地耕翻平整后,挖窝子、下种子、上肥料、盖窝子,人一离开,它们就下到地里,照人们的做法学做一遍,结果村里人播下的种子,被它们全刨了出来,整好的土地被弄得个乱七八糟;见村里人在地里锄草,人们走后它们也下到地里去锄草,结果把一地嫩生生的玉米苗当成野草全拔光;见村里人在地里掰玉米,它们也照样来掰玉米,下地后不管包谷棒子成熟没成熟,一扫而光。村里人的辛苦,全被野人糟踏了。

村里人被害得好苦好苦,最后想出了一个治服野人的办法。一天,村里的小伙子们把几个大酒坛子、几摞大海碗、几盆子猪膘肉和一些别的好吃的东西搬到了地里,他们还特地端来一钵蜂蜜。每个人的腰上还别了一把长刀。

小伙子们到了地头后,先大碗大碗的喝酒,大口大口的吃东西,吃喝之后每人又抓起蜂蜜往脸上抹,接着就抽出刀子相互砍杀起来最后,除一人返回村子里,其余的都被“砍翻”在地上。

回到堡子上的那个小伙子,很快又领着人搬来酒、肉、蜂蜜和一把把锋快的刀子。

过了一阵子,领头的野人见地里没人了,就把它的子子孙孙、大大小小全领到了地里。野人们像小伙子们那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一个个醉得偏来倒去。吃喝完后,又抓起蜂蜜朝脸上抹。抹过之后,就抓起大刀互相乱砍。经过一阵乱砍乱杀,除领头的一个外,全倒在了血泊之中。领头的野人,这才恍然大悟。

死的救不活,最后剩下的那个野人,“呜哇--呜哇--”一阵哀鸣之后,才一步一回头地往山上走去。

原来,小伙子们大碗大碗喝的全是水,他们用的刀子全是木头做的,蜂蜜也只抹在两边脸盘子上;给野人喝的却是真正醉人的烈酒,刀子也是真正的钢刀。野人抓起蜂蜜只顾满脸上乱抹,眼睛都被蜂蜜沾住了,最后落得个全群覆没。

最后那个野人,站在山顶上,呜哇呜哇哀号了七天七夜,才远勒树地方而去。它走呀走呀,最后来到离亚拉神山不远的地方,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哭呀,哭呀,哭得好伤心,好伤心。它哭出的泪水,装了满满一海子。人们就管那海子叫“木格错”。“木格”与“米戈”都是藏语,野人的意思,只是地方不同发音不同而已;“错”就是海子(高原人叫湖为海子)。

“木格错”

“木格错”,译成汉语,就是野人海。

如今的“木格错”,已成了康定地方一个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贡嘎山周边,野人的传说真是多多多,直到今天,还有新的“发现”。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在大渡河畔一个叫下索子的地方,森工局的几个筏木工人也说他们亲眼见到过野人:那天,他们吃过晚饭坐在棚屋里烤火,一会来了两个毛毛茸茸的“人”,一大一小,在棚屋外与他们对坐了好久。借着火塘的光,他们看见那个大的胸前还吊着一对奶子,吓得几个大气都不敢出,直到它们坐够了自个离去。

“真有野人吗?”我将信将疑。

“应该是有吧。”两个同伴说:“也许那一天,有人会'请’来个野人给大家看看”

(0)

相关推荐

  • 第331篇:每个家庭不一样(2)

    听村里人说,有个小伙子去城里修鞋,正好看见一群小混混欺负一位姑娘,然后,小伙子就跟他们打了起来,直到把小混混打跑,把姑娘送回家.后来才知道,姑娘的父母都不去世了,只剩下自己. 小伙子每次去城里修鞋,都 ...

  • 挤压灵魂里不羁的自己——进藏游记

    这一段旅程,计划之内,预料之外,从最开始的纠结犹疑,到最后的义无反顾,挣破人生边上的枷锁,从此寡淡的日子有了小确幸的惊喜. 对于我这个年纪而言,人生过半,前半生匆忙,后半生寡淡.然后在某一天,突然生出 ...

  • 炉边漫话之贡嘎山上侃野人(二)

    "哪能天天都逮得到那有腿有翅膀的东西.今天弄到的是'米戈朗足',用汉话说就是'野人耳朵'!" 藏语称木耳为"米戈朗足",也就是野人耳之意. 新鲜,野人的耳朵他也 ...

  • 炉边漫话之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鱼通“铲烟事件”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康定县政府奉命派县上的"国民兵团"到鱼通地方铲除地里种植的雅片烟苗,激起民变,"国民兵团"大队长刘亲仁等多人被当地民众击杀.俗称 ...

  • 炉边漫话之进草地(三)

    那些个淘金者的故事 (三) 早前,确实有在草地头挖金子发了财的.在泸定的沈边地方,就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甘肃的文县横丹乡一个叫上沟头的山村,是个苦寒的地头.当地流传着这样的"口溜子&quo ...

  • 炉边漫话之民国二十一年(1932)的巴塘事变(三)

    格氏发动"事变"主要依仗的武装力量,就是由本地藏族青年组成的原"西康国民协进军"改编而成的二十四军八一五团第一营由杨朝宗担任连长的第一连."大白事件& ...

  • 炉边漫话之赵尔丰经边诸事(三)

    3 锡良入川之时,正值英人"剌刀指向拉萨",步步进逼,"藏事日棘","川藏危急"之际.面对这一危局怎么办?这是他必须认真思考和着力对付的大事 ...

  • 炉边漫话之赵尔丰经边诸事(三十)

     30                    3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分别有<赵尔丰川边奏牍>(吴丰培辑,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出版).<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四川省民族研 ...

  • 炉边漫话之赵尔丰经边诸事(三十一)

                          31            4 百年之后回头看,赵尔丰经边六载之是非功过及其在历史上在地位渐清淅. 在近代被习惯称作川边的康巴西藏(又称康藏)这片东起打箭炉 ...

  • 炉边漫话之赵尔丰经边诸事(三十三)

    赵尔丰经边诸事(三十三) 附录:背景资料 赵尔丰 赵尔豊(1845年-1911年)字季和,祖籍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清汉军正蓝旗人.以山西知县累保道员,权永宁道,调建昌,旋充川滇边务大臣,改驻藏臣. ...

  • 炉边漫话之赵尔丰经边诸事(三十四)

    赵尔丰经边诸事(三十四) 西藏平定后,主持四川方面军事的各大员认识到里塘.巴塘在经营西藏事物中的重要性,该地区正值由四川向西藏进行粮秣供应的冲途,有必要由四川方面对其进行节制.加之在战争过程中曾有将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