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手机行业那些容易混淆的话术

再过不久,以苹果iPhone为首的一波“年度旗舰”手机即将先后召开发布会,市场和消费者又将迎来一波“新机潮”。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笔者觉得很有必要给大家打个预防针,科普一下手机行业里那些迷惑性特别大、有的甚至已经“祸害”整个行业很久的一些“话术”!

性价比:害人不浅的“伪命题”

“性价比”这个词原本并非手机行业专属,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它被人为地曲解、异化为了“性能价格比”,甚至说直白一点,变成了“跑分/价格比”!

为什么说它坑爹?因为,“性价比”的提法,完全忽视了手机的做工、材质、耐用性、非计算部件的用料、甚至还有手机和手机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潜在气质等等其他对用户体验同样有影响力的因素。

打个比方说,两台“跑分”、存储几乎一致的手机,一个是金属外壳、一个是廉价的塑料;一个屏幕色彩更好、一个用的大路货……以此类推,其生产成本、用户体验必然高下有别。然而,这些都无法用“性价比”去比较。甚至,同样的高配置,第一个使用的厂商和跟风使用的厂商,其背后的研发成本也必然是天壤之别——如果只看它们的“性能”相当,就觉得先发布的手机卖高价是“没性价比”,那实在是太不尊重原创者的劳动付出了。

更进一步来说,在传统经济学上认为,产品的价值是它能够带给用户的“一切好处”,而非单纯等于其生产成本。比如像VERTU、像三星的“领世旗舰”这样的手机,它们的配置和做工也许并不足以支撑起数万元的售价,但“持有奢侈品手机”这一事实本身就会给用户带去旁人的尊重和心理上的满足。而这,同样属于手机的“使用感受”,属于它的“价值”,所以,它们的高售价依然完全合情合理的。此时,使用“性价比”去衡量此类手机,进而加以批判或是嘲笑,不仅不会显出批评者的明智,反而只会让人觉得目光短浅、行为可笑。

明白了上面的道理,其实就能明白:现在的所谓手机“性价比”,完全是部分商家鼓捣出来的伪命题!其目的在于掩饰部分手机做工一般、非核心零部件用料不佳的事实。令人庆幸的是,随着主流国产品牌逐渐开始注重手机的综合品质,“性价比”一词也见得越来越少了。毕竟,俗谚有云:一分钱一分货(所有的商品,其经济学意义上的性价比都是一样高的)!

能效比:它和功耗可不一样

就在前两天,某厂商刚刚发布了自己的新款手机主控。在其官宣文案中,多次提及一个概念“能效比”——比如说,“图形性能提升20%,能效比提升50%”,还有“相比之下,xx单元的性能是CPU的25倍,能效比可达50倍”……

当时,很多媒体和个人都没弄清“能效比”是什么意思,将其误以为是“能耗降低50%”,甚至媒体称“xx功耗仅为50分之一”……这就很爆笑了。

什么是能效比?根据权威学术上的解释,它是实际做功与消耗能量之比,对于计算设备(比如手机CPU)来说,也就是性能与功耗之比。以上面的例子来说,性能25倍,能效比50倍,实际的功耗是多少呢?显然不是50分之一,而应该是25/50,也就是二分之一;而显卡的实际功耗则应该是1.20/1.50,折合约等于以前型号的80%(而不是50%)!

不过,和“性价比”完全是商家的伪命题不同,“能效比”是个正统的学术概念,只是它太生僻,太容易被误解。厂商使用“能效比”而非“能耗”进行宣传,不免故弄玄虚,甚至有故意要引发误解的嫌疑。

快充:它到底有多快?

现代的智能手机已然成为人们不可离身的伙伴:无论是通信、网购、游戏还是影音娱乐,手机都是绝对的首选。也正因此,能够迅速让手机“满血”的快充技术,也成为了许多消费者追捧的对象。

但是,问题就来了——快充快充,到底多“快”才叫快充呢?

有的朋友可能会想到现在一些旗舰手机上配备的18W、24W甚至是更大功率的快充技术,它们确实能够在几分钟之内为手机补充可用好几个小时的电量、或是在一小时内充满电池。但是——要是告诉你,其实“古老的”5V/2A充电头也能算“快充”呢?

很遗憾,这是事实。因为所有的“快充”都是以最早的5W充电头(5V电压、1A电流)为对比对象的。比如说,最早的高通QC1.0版快充,其充电功率就只有7.5W,但它依然比iPhone的充电头更快。换句话说,只要充电功率大于5W,就能算是快充!

虽然这既不能算骗人也不能算有意误导,但在当今超级快充已经深入人心的时代,过去的“老快充”仍存于世,多少有点鱼目混珠的感觉。特别是对于一些极低端的百元手机来说,它的充电体验当然不可能有多好,却也是“货真价实”的“快充”……是不是有些无奈?

总结:要识破“话术” 还得靠自身

综上所述,手机行业的这些“话术”有的来自于商家有意误导,有的属于乱用专业术语,还有的纯粹是历史遗留问题——但不管是哪一种,它们对于一般消费者的误导性都很大!

然而,要想识别这些话术,其实也并不困难:只要平时多看科普文章,有意识地增长自己的“姿势水平”,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坑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防水手机不防水了?真相令人无语

传统弱项偏不改?手机厂商也很绝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