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仄起平收,平仄到底是韵律还是枷锁?
问题:对联仄起平收,平仄到底是韵律还是枷锁?
如:(左右对上下。高对低。大小对老少。美对丑,好对坏。东对西。内对外。善对恶、等等,不计其数);南对北可以,而东对西却不行?冬对夏可以,而春对秋却不行?按照“平仄论”这些最佳的词组都得弃置!现代对联到底是按平仄韵律为主,还是选词、意更佳?恕在下愚钝!敬请各大才子不吝赐教!🙏🏻🙏🏻🙏🏻
前言
从题主的问题可以看出,题主所举的例子有一点点片面,不足以作为问题的论据。
回答题主的问题需要从两方面来论述,其一,平仄到底是韵律还是枷锁?其二,题主论据中的以偏概全。
一、平仄到底是韵律还是枷锁?
诗律不仅仅是平仄 ,但是平仄是其中最基础的规则之一。
平仄是枷锁吗?当然是了。
平仄是规则,所有的规则都是枷锁。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是枷锁,开车不要闯红灯也是枷锁。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说:
假如诗可以不要格律,做诗岂不比下棋、打球、打麻将还容易些吗?难怪这年头儿的新诗“比雨后的春笋多些”。
.....
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缚束。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
老街发现,很多人误解只有中国诗才有镣铐,有人作格律诗认为平仄是枷锁,如果他们学习欧洲人的十四行诗岂不是更要了命,十四行诗的复杂规则是不输于中国格律诗的另一种枷锁。
只不过很多西方的”格律诗“被翻译成了中文白话诗而已。同样,中国诗也无法翻译成西方的格律诗。每一种本民族传统诗歌,都具有本民族的语言特色,只要翻译成外文一定变了味道。
话说回来,作格律诗就要按照格律诗的规矩。
假如开车总是闯红灯,还是走路好了。假如走路也要闯红灯,还是不要出门了。好比作简单很多的古体诗也是有规则的,假如仍旧不遵守,就作自由诗吧。反正:
难怪这年头儿的新诗“比雨后的春笋多些”。闻一多 《诗的格律》
二、格律诗也可以: 南对北 东对西
如:(左右对上下。高对低。大小对老少。美对丑,好对坏。东对西。内对外。善对恶、等等,不计其数);南对北可以,而东对西却不行?冬对夏可以,而春对秋却不行?按照“平仄论”这些最佳的词组都得弃置!现代对联到底是按平仄韵律为主,还是选词、意更佳?恕在下愚钝!敬请各大才子不吝赐教!🙏🏻🙏🏻🙏🏻
以上是题主的一段话。
其实在格律诗中,只要不在平仄不可更改的位置,平平相对、仄仄相对是允许的。
1、例如南对北:
画戟重门楚水阴,天涯欲暮共伤心。南荆双戟痕犹在,北斗孤魂望已深。
莲花幕下悲风起,细柳营边晓月临。有路茫茫向谁问,感君空有泪沾襟。
2、又如东对西:
终日河声咽暮空,烟愁此地昼濛濛。锦帆东去沙侵苑,玉辇西来树满宫。
鲁客望津天欲雪,朔鸿离岸苇生风。那堪独立思前事,回首残阳雉堞红。
3、内对外
赠韩家郎君在家修行(唐末宋初·无名氏)
崇真起善立玄堂,谨奉朝昏两炷香。内侍孀亲行孝道,外持贞正合三光。
常行矜悯提贫困,每施慈悲挈下殃。他日聪明如省悟,也应归去到仙乡 。
但是在平仄固定的地方,的确是不可出现平平相对、仄仄相对的。
结束语
平仄相对是为了音韵之美,所以格律诗在特定的位置对平仄要求非常严。俗语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虽然不完全准确,但是也基本反映了平仄宽严之处。
但是在押韵时,无论古体诗还是格律诗,都非常严格。从南北朝沈约等人研究四声开始,就注意要求白脚与韵脚的平仄是相反的。因此在这里,除非是韵脚,否则仄仄相对、平平相对是不会出现的。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 名為上尾。詩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或云:如陸機詩曰:“衰草蔓長河,寒木入雲煙。”(“河”與“煙”平聲。)此上尾,齊、梁已前,時有犯者。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唯連韻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是也。
节选自空海《文镜秘府》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