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下分

中国古建筑

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

二、中分——屋身

木构架、斗栱、墙体

三、上分——屋顶

四、装饰装修

本篇介绍古建筑的下分的构件和构造

古建筑下分概述

古建筑的下分,指的是基础与台基部分,从构成机能上看,基础是结构构成因子,它位于墙柱之下,用来承担整个建筑的荷载并传递至下部地基。

台基是围护与装饰构成因子,它将基础包裹在内,形成建筑的基座。台基一般为砖石包砌的夯土平台,起着保护基础、防水避潮等功能,同时在建筑造型和建筑等级标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古建筑地面也属于下分部分的内容,地面是房屋的室内陆坪,同时也是台基的上表面,地面层有均匀传力及防潮等要求,并应具有坚固、耐磨、易清洁等性能。

古建筑下分-基础构造

基础是建筑物的地下结构部分,它承受并传递着建筑物的压力,是保证建筑物稳固的重要部分。古建筑的基础是指木柱以下的部分,有柱础、磉墩。通常也将磉墩下面的人工地基算在基础之内。基础有很多种类型,有夯土基础,碎砖基础,灰土基础,天然石基础,桩基础,砌筑基础。如下:

古建筑桩基(地朾)的排列形式

古建筑桩基(地朾)构造

知识点1:古建筑地基处理方法

需要清楚

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几类

古建筑地基处理一般比较简单,主要为原土夯实。当遇到软弱地基时,常综合采用多种处理手段,从已掌握的实物资料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换土法,另一种是密实加固法。

(1)换土法,换土法即将基础底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杂填土层挖出去,换填无侵蚀性的低压缩性散体材料,分层夯实,作为地基的持力层。在实例中有局部换土的,如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唐)、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宋)只在柱础下局部换土。北京故宫北上门的基础是大面积的碎砖黏土层构成一个整体的基底作为持力层,它的稳固性和承载力都是非常安全可靠的。

(2)密实加固法,密实加固法主要是指打桩,以桩加固土层。从已见实物资料看,桩多打在粉砂层上。随着承载力要求的不同,用桩的数量、密度及粗细都不一样。古代的木桩用在土质松散地带,挤密土层,固定砂层,使桩与土、砂共同组成坚固的持力层。

压槽宽度示意

江南领夯叠石做法

知识点2:古建筑基础的开挖

需要清楚

基础开挖的主要类型

古建筑基础的开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沟槽开挖,另一种是满堂开挖。

(1)沟槽开挖,沿柱下磉墩与拦土两侧一定范围内进行开挖称为“沟槽开挖”,清朝根据基础拦土墙尺寸开挖基槽,称为“刨槽”,现代称为挖地槽。沟槽宽度,即槽边与墙边之距离称为“压槽”。

(2)满堂开挖,古建筑基础采用全部开挖的做法称为“满堂开挖”,又称为“一块玉儿”,常用于重要的宫殿建筑。

知识点3:砌筑基础构造

需要清楚

基础砌体包括磉墩和拦土

砌筑基础主要由基础垫层及基础砌体两部分组成。基础垫层多为灰土,可参见灰土基础,基础砌体则包括磉墩和拦土。

(1)磉墩,磉墩是支撑柱顶石的独立基础砌体。按磉墩的连做方式可以分为单磉墩、连二磉墩、连四磉墩。在一根柱子的柱顶石下砌筑一个磉墩,该磉墩与其他磉墩不发生任何联系,称“单磉墩”。单磉墩依据其位置命名,金柱下的叫“金磉墩”,檐柱下的叫“檐磉墩”。单磉墩均按柱顶石直径制成方形,面积大于柱顶石。

(2)拦土,位于磉墩之间的砌体称为拦土。拦土的作用有三:一是使磉墩连成整体,加强基础的整体稳定性;二是作为墙下基础,承受上部墙体荷载;三是作为挡土墙,对室内填土起着围栏作用。磉墩与拦土将基础划分为多个空腔,中间回填素土或灰土,其砌筑顺序是先码磉墩后掐拦土。磉墩与拦土各为独立的砌体,以通缝相连,少数古建筑基础中将二者连在一起,一次砌成。

磉墩的细部构造

连二磉墩

磉墩的砌筑方式

磉墩与拦土构造

磉墩与拦土剖、透视示意图

古建筑下分-台基构造

台基在中国古建筑上不仅存在的历史悠久,而且范围亦十分广泛,上自宫殿,下至民宅,都可以见到它的存在。这种现象自然与使用台基的种种好处有关。

台基的形式

知识点:1:台基的类型

了解台基,需要清楚

台基有3种类型

台基按其类型,可分为

(1)普通台基,普通台基一般为素方形,是普通房屋建筑台基的通用形式。

(2)须弥座台基,须弥座台基的侧面呈凸凹状,是宫殿、坛庙建筑台基的常见形式。除了用于建筑台基,还用于墙体的下碱部位,作为基座类砌体或作为水池、花坛单独使用。

(3)复合型台基,复合型台基是普通台基、须弥座台基两种台基的重叠复合,用于比较重要的宫殿或坛庙建筑。其组合形式有双层普通台基、双层或三层须弥座台基、普通台基与须弥座台基的组合。

知识点2:台基的砌筑方式

设计施工,需要清楚

台基有4种砌筑方式

台基按砌筑方式划分

(1)砖砌台基,砖砌台基的砖料可用城砖、条砖,砌筑类型主要是干摆砌筑、丝缝砌筑、糙砖砌筑等类型。其多用于民居、地方建筑或室内佛座等基座类砌体。

(2)琉璃砌筑台基,琉璃砌筑台基多用于宫殿建筑群中以台基为主的构筑物,如祭坛。

(3)石砌台基,石砌台基的最上面一层均安放阶条石,台基的四角放置角柱石,台基的做法有陡板石砌筑、方正石或条石砌筑、虎皮石砌筑、卵石砌筑、碎拼石板砌筑。官式建筑的石台基多用陡板石做法。

(4)混合砌筑台基,混合砌筑台基的做法有砖石混合砌筑和琉璃与石混合砌筑。砖石混合砌筑的做法是阶条石、角柱石和土衬石用石料,其余用砖砌筑;琉璃与石混合砌筑的做法是阶条石、角柱石和土衬石用石料,其余用琉璃砌筑。砖石混合砌筑的台基是古建筑台基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台基的砌筑形式

普通台基的构造组成

土衬石细部构造

知识点3:土衬石、陡板石、角柱石

区分概念

台基各层构造名称

(1)土衬石,土衬石是台基石活的首层,也是台明与埋深的分界。

(2)陡板石,陡板石是台基石活的第二层。陡板外皮与阶条外皮在同一条直线上。陡板下端装在土衬槽内,上端作榫,装入阶条石下面的榫窝内,陡板的两端也可做榫,用以相互连接并与埋头角柱连接。

(3)埋头角柱,埋头角柱简称“埋头”,位于台基四角。埋头与陡板的交界面上应凿做榫或榫窝,以连接陡板。埋头按其部位可以分为出角埋头、入角埋头,按构造形式可以分为单埋头、厢埋头、混沌埋头、如意埋头、琵琶埋头。详见下图。

埋头(角柱)的形式与构造

埋头(角柱)的形式与构造

阶条石部分构件名称

知识点4:阶条石与柱顶石

需要了解

阶条石、柱顶石

(1)阶条石,阶条石是台基最后一层石活的总称。每块石活由于所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名称,如好头石、落心石等。

(2)“好头石”位于前、后檐的两端,“坐中落心石”位于前、后檐的中间,“落心石”位于坐中落心石与好头石之间。一般情况下,主要建筑前檐阶条石的块数比房间数多两块,如三间房放五块阶条石,叫做“三间五安”,以此类推“五间七安”、“七间九安”等;次要建筑为材料所限可不做此法。后檐阶条视建筑的等级而定,也可与前檐阶条做法相同。“两山条石”是山墙侧的阶条石。两山条石的块数一般不受限制。

(3)阶条石各部分名称做法讲究的阶条石在大面上要做泛水,阶条石的下面可凿做榫窝,以便和陡板上的榫头相接。

(4)柱顶石,柱顶石位于柱子下面,用以承重。清式柱顶石种类多样,常见的有平柱顶、带鼓镜柱顶、带雕刻柱顶、爬山柱顶、联办柱顶、异形柱顶等。

(5)平柱顶石:不做鼓镜的柱顶。平柱顶仅用于做法简陋的小式建筑及地方建筑。

(6)带鼓镜柱顶石:柱顶石上高出的部分,安装时鼓镜应高于台基。带鼓镜柱顶可以分为圆鼓镜柱顶和方鼓镜柱顶。圆柱下的柱顶石,应为圆鼓镜;方柱(梅花柱子)下的柱顶石,应为方鼓镜。

(7)带雕刻的柱顶石,重要宫殿或庙宇的柱顶石上常凿做花饰,官式建筑做法的柱顶花饰形式多为“巴达马”,也就是莲瓣,地方建筑的柱顶花饰则有多种式样。

(8)爬山柱顶:用于爬山廊。爬山柱顶的上面应做成倾斜面,并凿榫。

普通柱顶石

带雕刻的柱顶石

爬山柱顶石

联办柱顶石

异形柱顶石

知识点5:须弥座台基构造

需要清楚

须弥座台基的每层及尺寸

须弥座台基构造,须弥座台基源于佛像底座,后来用于台基,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流行于高级殿堂建筑中。须弥座台基由木质发展为砖作、石作,经历了石仿木的历程。

宋式须弥座处于砖仿木的显著期,其形式都源自木须弥座的形式特征。

清式须弥座则已经取得了石构造的合理和石权衡的完善,层次简化,雕饰粗朴,整体反映出石基座的敦实、庄重,这也是台基形式美构图的成熟表现。

宋式须弥座

清式须弥座

清式带勾阑须弥座

清式带龙头弥座

带雕刻须弥座

知识点6:踏跺与坡道

需要清楚

什么是踏跺,什么是礓䃰

台阶与坡道是古建筑中联系台基与室外地坪高差的重要构件。台阶古称“阶级”、“踏跺”。坡道古称“礓䃰”。

(1)踏跺,踏跺按照形式可以分为:垂带踏跺、如意踏跺、御路踏跺、云步踏跺。a.垂带踏跺。垂带踏跺是两侧做“垂带”的踏跺,是常见的踏跺形式。b.如意踏跺。如意踏跺是指不带垂带的踏跺,从三面都可以上人,是一种简便的做法。c.御路踏跺。御路踏跺是带御路石的踏跺,仅用于宫殿建筑。d.云步踏跺。云步踏跺是用未经加工的石料(一般应为叠山用的石料)仿照自然山石码成的踏跺。云步踏跺多用于园林建筑,兼有实用和观赏的双重功能。

(2)踏跺按照位置可以分为:抄手踏跺、正面踏跺、垂手踏跺。a.抄手踏跺。抄手踏跺位于台基或月台两个侧面的踏跺。b.正面踏跺。正面踏跺位于台基正前方的单踏跺称为正面踏跺。c.垂手踏跺。垂手踏跺是指大型建筑房屋中部三间门前都做踏跺,但每间的踏跺分开,并不连做,处于正面踏跺两边的踏跺是“垂手踏跺”。

踏跺的类型

垂带踏跺的构造

垂带踏跺的剖面

礓䃰构造

知识点7:台基上的栏杆

需要清楚

栏杆组成

栏杆,又称为“勾阑”,既有拦护的实用功能,又有使建筑的形体更为丰富的装饰作用。栏杆多用于须弥座台基之上,分为宋式勾阑和清式勾阑。

(1)宋式重台勾阑的望柱由柱头、柱身、柱础三部分组成。宋代单勾阑望柱由柱头、柱身、柱础三部分组成,断面为八角形,柱身为素地,不施雕刻。望柱间的勾阑从上到下依次为寻杖、云栱、瘿项、盆唇、华版、蜀柱、地栿、螭子石(可不用)。重台勾阑望柱的构造组成与单勾阑相同,只是柱身满饰雕刻。勾阑部分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云栱瘿项部分变化为云栱撮项(撮项为收颈束腰,瘿项为树瘤状);另一区别是单勾阑为单层华版,而重台勾阑有两层华版(位于束腰上的称为大华版、束腰之下的称为小华版)。

(2)清式勾阑清式勾阑由地栿、栏板、望柱组成。清式勾阑清式石栏杆的构成形态多样,主要有寻杖栏杆、栏板式栏杆、罗汉栏板式栏杆三种,其他如直棂栏杆、石坐凳栏杆等散见于民居及园林之中。

宋式勾阑构造

清式石栏杆类型

清式勾阑构造

地栿构造

知识点8:台基上的一些散件石活

需要清楚

台基上的散件有哪些

门石、槛石类的石活系指台基上的一些散件石活,包括槛垫石、过门石、分心石、拜石、门枕石、门鼓石。通槛垫、分心石、拜石、掏当槛垫、过门石

通槛垫、分心石、拜石

门枕石

门鼓石-圆鼓子

门鼓石-方鼓子

古建筑下分-地面

古建筑地面室内陆面、室外地面,室外地面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散水。

知识点1:古建筑地面类型

需要清楚

古建筑按材料划分的类型

(1)土作地面

①素土地面,素土地面是历史上最早的地面做法,即以纯净的黄土作为地面用料,按材料分层夯实而成,后来发展为在黄土之中掺杂麦秆(或稻草),以增强地面的抗裂性,夯实后形成滑秸黄土地面。

②灰土地面,灰土作为地面用料,在明清以前的建筑实例中未发现。灰土技术的推广、普及时期是在明代,成熟完善时期是在清代。

③焦渣地面 北方部分地区流行焦渣地面做法,是古代利用废料作为建筑材料的范例。焦渣地面主要是焦渣和石灰浆经过混合压实,形成的一种简易地面,适用于耐磨程度要求不高的地面。

(2)砖作地面

①方砖地面,方砖地面是指采用平面尺寸为方形砖料所铺砌的地面,方砖类包括尺二方砖、尺四方砖、尺七方砖以及金砖等。

②条砖地面,条砖地面是指采用平面尺寸为长方形砖料所铺砌的地面,条砖类包括城砖、地趴砖、停泥砖、四丁砖、开条砖等。

(3)石作地面 石活地面也是古代建筑地面的常见形式,包括条石地面、方石板地面、毛石地面、碎石石板(冰裂纹)地面、卵石地面(石子地)等。方石板地面主要用于室内陆面,以颜色与质感近似方砖者为宜。重要宫殿可采用花石板(如产于浚县的花斑石),并做烫蜡处理。

室内砖墁地面排砖

室内砖墁地面砖的排列形式

知识点2:室内砖墁地面

需要清楚

明清时期排砖规制

(1)宋《营造法式》一般室内陆面用方砖,砖四周磨合平整,地面中心应高出2%~3%,边柱以外应降低2%~3%。散水依下檐出而定,按定好的距离侧砌2道砖线围成。

(2)明清时期排砖通则,除特殊情况外,砖缝要按“十字缝”方式,而不应该排成井字格,即不应该按现代地面的通行做法排砖。室内砖墁地面应以室内中心线为起始,从中间向两边铺墁。对于方砖墁地应注意“中整边破”“首整尾破”,通缝必须顺中轴线方向。即首先要找中,将中间一趟砖安排在正中,从中间向两边赶铺,中间一趟砖第一块砖应为整砖顺进深方向赶铺。室内及廊间方砖地面,通缝应与进深方向平行;砖的趟数应为单数,“破活”应安排到里面和两端,门口的一块砖必须是整砖。

知识点3:室外地面

需要清楚

甬路、散水、海墁、天井

甬路是庭院的道路,重要建筑前的主要甬路用大块石料铺墁的叫“御路”。散水用于房屋台明周围及甬路两旁。海墁是指室外除了甬路和散水之外的所用地面全部用砖铺墁的做法。在四合院中,被十字甬路分开的四块海墁地面俗称“天井”。

(1)砖墁甬路可以分为大式甬路和小式甬路,大式甬路铺墁道路用方砖、城砖,主要由甬路和散水组成;小式甬路铺墁道路用方砖及条砖,只出现甬路,没有散水。甬路中心排砖一般为单数,如三路、五路、七路等。

(2)石墁甬路主要是大式甬路,铺墁道路用方砖、城砖、方石、条石。石墁甬路主要有普通石墁甬路和御路石甬路两种形式,普通石墁甬路由中心道路加两侧散水组成,御路石甬路由中心御路石和两边甬路以及两侧散水组成,甬路与散水之间栽牙子石。

(3)雕花甬路 雕花甬路是大式甬路的一种特殊做法,由中心甬路和两侧散水组成,散水采用花砖、瓦条集锦或花石子铺墁的甬路。

(4)散水,古建筑房屋周围散水的位置在硬山、悬山建筑处于前后位置,在庑殿、歇山建筑处于四面,

砖墁甬路地面

砖墁甬路地面构造做法

石墁甬路地面

石墁甬路地面构造做法

散水的位置

散水的构造

散水的排砖形式

知识点4:园林地面

需要了解

园林铺地的基本类型

一般在庭院或园林环境的铺地中,常用黑、白卵石子与瓦条、石条或整形石板、碎拼石板拼砌成各种花纹图案。地砖形式有方砖、条砖、六角形、八角形等,其铺地砌法种类多样,套八方、拐子纹、人字纹、丁字纹、方胜图案、冰裂纹等,

园林铺地

瓦条集锦地面

(0)

相关推荐

  • 紫禁城古建筑台基石作技术研究

    (本文载于<施工技术>2021年第7期,有修改)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今故宫博物院)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建筑技术代表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准.紫禁城 ...

  • 故宫太和殿的建筑细节与文化之美 演讲人:周乾

    . 故宫太和殿的建筑细节与文化之美 演讲人:周乾 演讲地点: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 演讲时间:2021年7月 作者:<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7日 10版) 太 ...

  • 技术贴:你所不知道的,古建筑如何奠基

    声明:本文为游途旅行原创创作,如需转载,请务必在转载时注明:转载自"游途旅行"微信公众号,微信号:yaltu-app 前言 |古建筑如何奠基 本文介绍中国古建筑三部分之:台基!台基 ...

  • 营造技术|古建台基中石构件的构造图解,建议收藏

    古建筑中有很多构件是由石活组成的,本篇从以下三部分进行介绍: 一.台基:土衬石(土衬).陡板石(陡板).埋头角柱(埋头).阶条石(阶条)和柱顶石(柱顶). 二.栏杆.柱子 三.门石.槛石 台基石活 台 ...

  •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上分

    中国古建筑 哲匠之家系列介绍了古建筑构造,下分.中分,今天介绍古建筑上分(古建筑的屋顶构造). 古建筑屋顶位于中国式三段的上段,最为引人注目.它不仅是在建筑最上面起围护结构的作用,而且屋顶形式.屋脊做 ...

  • 更正帖 |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斗栱构造)

    上期更正 原图片 文章开篇第2张图,如下 更正为 感谢大家关注,哲匠之家以后会更加严格认真,希望大家给予建议和指导.

  •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斗栱构造)

    中国古建筑 上篇介绍了古建筑中分--墙身和木构架,今天介绍古建筑中分的另一重要构件--斗栱. 斗栱是中国古建筑所特有一种结构构件,它位于建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枋檩间或梁架间,由层层交错叠置的斗形木构件 ...

  •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中国古建筑 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 ...

  •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木装修

    中国古建筑 哲匠之家系列介绍了古建筑构造,下分.中分,上分,今天介绍古建筑木装修构造. 在以木结构体系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施工中,做柱.梁.枋.檩等主体木结构的工种,称为大木作.与此对应,做建筑门窗. ...

  •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上分

    古建筑上分(古建筑的屋顶构造).古建筑屋顶位于中国式三段的上段,最为引人注目.它不仅是在建筑最上面起围护结构的作用,而且屋顶形式.屋脊做法和装饰物,以及采用的屋面材料等,都能反映出建筑的等级.建筑的使 ...

  •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木装修

    古建筑木装修构造,在以木结构体系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施工中,做柱.梁.枋.檩等主体木结构的工种,称为大木作.与此对应,做建筑门窗.天花顶棚.室内隔断等木结构部分的工种称为小木作.这种木工分工明确记载于 ...

  •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秒杀现代建筑手绘图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遗产中极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一颗灿烂的明珠.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是古代建筑设计师拿给工匠看的图纸,相当于我们现代工民建专业要绘制的鸟瞰图,那时候没有CAD,也没有Phot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