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梦之担忧
特教梦之担忧
乾县特殊教育学校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关心特殊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特殊教育”,
从古至今,尊老、爱幼、扶残、助弱,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中国成立后,特殊教育倾注着党和国家的无尽关怀。毛泽东曾动情地说:“盲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要为他们解决困难谋福利”。邓小平深情地嘱咐:“中国需要改进对残疾人的服务”。1992年,江泽民为江苏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亲笔题词:“特殊教育,造福后代”。2008年和2009年,胡锦涛先后到河南郑州盲聋哑学校和黑龙江哈尔滨市南岗区燎原特殊教育学校看望师生,表达对特校老师深深的敬意。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精辟论述和殷切希望,成为特殊教育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特殊教育领域的经费得到保障,特殊教育学校的条件不断改善,配套设施相比普通学校要好很多,这些为特殊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硬件保障。为了更好的开展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开设的特殊教育专业,培养了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者经常为教师购买相关理论书籍,不断地派遣人员外出交流学习相关特教先进经验,组织大家探讨疑难困惑,观看优秀教学视频,开展公开课教学,听课评课,取长补短,旨在促进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以更好的促进特殊学生的康复,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而教师们也十分努力的将所学的理论付诸于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反思总结,竭尽全力促学生点滴进步。
然而,要让特殊学生发展的更好,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因为身处小县城,孩子们大多是周边从农村来的,家庭经济较为窘迫,父母要么文化程度不高,要么抛弃孩子远走,要么异地打工不回,对孩子的教育与学校配合不足。许多家庭视孩子为累赘,周一送进学生,周五迟迟不接。吃饭,穿衣,洗碗,系鞋带,扣纽扣,铺床,叠被子等这些孩子该学习尝试做的事情家长代做。许多家长,因为觉得孩子做的慢或者刚开始不会做,没有耐心,往往自己代做。情况稍微好点的家庭,对孩子较为溺爱,不愿孩子受累。有的学生已经十七八岁,肢体正常,不会洗袜子,每天晚上换洗的袜子放在一起,周五带回家让家长洗。去年“六一”表演节目,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已经十五岁,换上了表演服,老师太忙碌,没注意,他因为不会系裤子上的纽扣,表演时差点裤子掉了下来,最终提着裤子等音乐结束。还有的学生,因为每次上感统课要拖鞋,下课后要穿鞋,他不会系鞋带,像个小皇帝一样坐在那里,伸出脚,等老师和同学俯下身子给他系好,大摇大摆地就走了。
我常常思考:再过两三年,我带的这些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就结束了,他们就毕业了,毕业后,他们该怎么办呢?现在,在学校有老师照顾,在家里有家长代劳,可走出校门后,父母终有老去的一天,那时的他们正值青壮年,如果不会基本的生活技能,他们的生活该怎么办呢?我觉得家长应该配合学校,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培养孩子良好的文明的日常生活习惯。
常言道:言教不如身教。智能不足的孩子对空洞的说明不易了解。具体的示范才是最好的教导方式。在学校里,老师总是教育并示范引导孩子,如垃圾不能乱扔,要有礼貌,文明用语,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日益进步,可一旦放假归来,良好的习惯便会消失殆尽。另外,孩子以后会经常需要别人的帮忙,对别人的帮助应该心怀感恩,并道谢。希望家长们在家里以身作则,用合乎规范的言行去教育孩子,为孩子们树立榜样,养成良好的文明的日常生活习惯。
2.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立足社会的关键。培智孩子最终都要走上社会,如果不能早早的给孩子放手锻炼的机会,最终只会贻误、戕害了孩子。家长们应该配合老师,将老师在学校所教授的生活技能,耐心巩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穿衣,洗漱,卫生习惯,让他们掌握一些生活的必须技能,这是需要老师和家长长期的坚持和付出才能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
特殊学生的自理能力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教师上几节课所能决定的,没有反复的训练和实践是不能成功的。思想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常常是不断重复、不断推进的过程。不要期望你强调了几遍的事,孩子们就能做的很好,更不能期望用几遍就能纠正他们的很多缺点和不足。我们大家应平静自己的心情,付出耐心和恒心来反复训练、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教会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
“满足每个学生教育的需要,培养全面适应社会的人才”,是我们的特教梦。只有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的紧密配合,才能实现我们特教人的梦,才能为残疾学生托起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