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王添强绘本戏剧工作坊报道原创作品,若欲转载请回复“授权”,了解详情。未经授权,视同抄袭。香港戏剧教育导师王添强教育戏剧教育戏剧中阶培训上海@第五天主办:上海海丽达成长乐园策划:香港明日艺术教育&悠贝亲子图书馆教育戏剧教案编写实务通过工作坊及实习教学,探索戏剧在教室应用各种不同教学策略的概念,深入研习有关戏偶教学及戏剧在绘本故事教学及专题研习的角色,实践各种课程策略的编写、实务及各项注意事项。第二天实验课*学习内容提要:*《三棵树的梦想》教案+照片*《三棵树的梦想》评价*《远方的爸爸》教案+照片*《远方的爸爸》评价*《最完美的王子》教案+照片*《最完美的王子》评价六种模式介绍1、故事教学模式(Story Drama approaches )一种探索故事内容与意义,以所听、所读的故事、诗歌、文字作戏剧回应的教育戏剧教学模式。通过戏剧活动拓展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更深入地研习与演练故事与文学作品。2、角色情境模式(Role Drama approaches )两个或以上角色身份分别面对的情境,进行学习的模式,使学生发现角色面临的问题,界定问题,发展问题及解决问题。3、过程戏剧模式(Process Drama approaches )以戏剧表演发展程序作发展,在课室进行顺序研习的模式。4、戏剧教育模式 (Learning about Drama approaches)运用戏剧训练技巧,与相关的戏剧与舞台创作概念进行教育,以教育为目标而非艺术的教学模式。5、教育教育模式 (Learning through Drama approaches)直接投入角色,促进参与者用自己的想法建构剧情与角色,运用对话促进参与者自己情感的表达及发展,值此达成解决问题的能力。6、第三者解决问题模式(Mantle of the Expert approaches )以假设的第三者专家身份参与过程的模式,一般是面对一些学生承受不到的巨大议题,这些内容不适合学生把自己投入扮演当事人角色来面对。 所以,最好建立安全距离,产生一种“疏离效果”的学习手段,使学生能感受自己“有能力”面向问题,虽然未必能真是解决问题,但尽力使他们不会产生“无力感”的困惑,并且有解决问题过程与手法的锻炼。《三棵树的梦想》教育戏剧模式主题:每个人都有价值,人与自己目标:1、认识到木材的作用2、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价值3、培养肢体表达能力和创编能力年龄:1-2年级教学过程:一、暖身:1、节奏步行+抱抱好人数+拼合物件(花、鸟、鱼……)2、yes man,物件版二、主题:1、线索材料+十字架:讲述自己的身世和梦想2、拼合物件(分2组)请小朋友组合成一个木制物品最伟大的木器。3、墙上角色:画出物件、外面写功能,里面写使用人物4、教师入戏-树:有一天,来了一个人,把我们都看下来,把我做成马厩,把你做了成铅笔,一只小凳子,一个小火柴。讲到圣婴在“我”的怀里,我确实承载了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珍宝。5、创编结局:你会遇到谁,他会怎么使用你,使你成为“一支伟大的铅笔”6、片段表演:《一支伟大的铅笔》《一支伟大的小凳子》《一根伟大的火柴》三、舒缓:音乐想象如果没有木头生活变的如此不行。学员评价《三棵树》 姜占平老师:一组老师指令清晰、表演性强,但冲突建立的张力不足,第一次冲突点可以更强调变成木头后的失落和愿望不能达成的苦闷,第二点,可强调变成马厩后的失望的描述,然后从一个微不足道的用处变成一个大用处的惊喜和满足。在带领孩子第一次探索的时候可提示一款木头普通的用处,第二次,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三棵树的愿望》评论: 优点: 暖身游戏中指令清晰,对后面环节内容有铺垫。 教师如戏,情绪带入到位。 冲突矛盾清晰。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矛盾的解决,自己发展问题解决方案,桥梁作用发挥到位。 需要改善的地方:在课堂秩序的规则明确建议放在课程内容之前,尽可能不在课程中新增或重复具体规则。 对挑战规则的孩子的态度,建议需要更柔和的方式。 总体来讲该教案按照过程教育戏剧进行得饱满完整,由于矛盾冲突的抛出,吸引了孩子以角色身份参与的热情,以及创作结局,发现解决方案的兴趣。 过程戏剧中的艺术性《三棵树》,在过程戏剧中寻找整个事件中的冲突点尤为重要。由教师入戏将孩子渐渐带入情境中,提出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由此展开探索梦想与现实的落差,接受这样的的落差,在现实中寻找所存在价值,整个课程思路清晰,行动线比较流畅,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总体教师能量消耗有些大,个人觉得在几个环节中可以适当的松弛。以及在教师入戏讲述木头称为马槽时,比较情绪的代入有点多。孩子并不了解成为马槽为什么会不开心,会难过。在这点上还有待解释清楚。《三棵树》采用过程戏剧模式,教案特点明晰,实际执行时很到位。从暖场开始,设计的拼合物件活动就很配合后面的剧情。 主教老师的语言经过精心设计,简洁优美。 建议入戏出戏时更自然一点,给孩子多一点时间适应角色转换过程戏剧的艺术性体现在角色的形象丰满鲜明生动,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情节跌宕起伏,有逆转和高潮,引人入胜。其中老师的重要性在于老师设计合理的节点推进情节发展,老师进行恰当的精准的角色表演,两者能带给孩子艺术享受。对于教育戏剧我曾经是不清楚的,这是我第二次参加王老师的教育戏剧的培训。这次看到《三棵树》用过程戏剧的模式的实践教学,心里很激动,而且是我参加的这个小组一起来完成的,很有参与感。 首先我们的小静老师在第一次接触这些学生时,她先跟他们聊天,介绍自己,上海的美食,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当老师带学生进入暖身活动时,孩子们很投入。这个过程老师讲清楚规则很重要,游戏活动带的很棒,与接下来的故事也联系紧密。第二是范式部分,老师入戏,建立一个树的梦想,但现实不是这样,需要大家的帮助。再运用墙上角色让孩子们想办法帮助这颗树。再老师入戏,这颗树的结果却不是孩子们认为的样子---孩子们的回应非常好。这种用过程戏剧展现的方式,给我的感官上是一种画面立体的感受,这离不开过程戏剧中连贯性的动力,特别是故事剧情的逆转帮助孩子去思考,去努力。 我认为老师在过程戏剧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就像准备好了所有的食材,离不开一位好厨师,透过他合理安排、时间火候,节奏--做出美味的佳肴。 胡万庆远方的爸爸过程戏剧模式:过程戏剧模式年龄:五、六年级目标:1、认知:了解留守儿童2、技能:肢体表现、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学会理解、体谅他人教学过程:一、暖身:1、节奏步行:加入情绪(高兴、无奈、思念、不舍)加入角色(孩子、爸爸、奶奶)2、十级音量:“爸爸,再见”“爸爸,我爱你”二、主题1、线索材料:“万事屋”(帮助人们解决所有问题的屋子)收到一封观众微信,一个留守女孩想把自己做的诗送给爸爸当做生日礼物,万事屋找到了工地的爸爸2、建构空间(画图板)+老师入戏:学生分组用肢体建构爸爸工作的场景老师扮演爸爸,带着万事屋介绍不佳的工作环境3、坐针毡:老师扮演爸爸请到现场,请小朋友们跟爸爸对话。4、拼合物件:同学分组将女孩儿写给爸爸的诗,用肢体扮演出来。背景配乐读出诗歌。三、疏松:肺腑之言抢小朋友说一句对小女孩最想对爸爸说的话。学员评价《远方的爸爸》令人印象深刻,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过程戏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教师以爸爸的身份如坐针毡这个环节,教师慢慢启发孩子们丰满父亲这个建筑工人的形象。正是因为教师对建筑工人有了充分的了解,所以才会给学生很多细节的东西,让孩子们体验到一种陌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同身受。所以说,教师在过程戏剧模式教学中相关知识、情感的积贮非常重要。评《远方的爸爸》教案-思恩总的来说,这堂课的感染力是很强的,引起学生对身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注和同情。其中建构空间和老师入戏坐针毡这两个活动的设计非常好,让孩子能深度进入“爸爸”的内心世界。但可以做一个改进,先用老师入戏爸爸坐针毡,再用建构空间来画出爸爸的工作、生活的场景,这样先有输入再有输出,学生的画会更有依据。之后引到孩子写给爸爸的信,有些突兀,可以转换得更顺畅些。结尾以向爸爸送别结束,只有感性地抒发,少了些理性的思考。建议是否可以加一个专家外衣的范式,为爸爸和孩子一解分离思念之苦,可以带出更积极的思考。今天代表第三组执教《远方的爸爸》。执教过程中深深感受到过程戏剧的艺术性目的在于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感知力,使学生的探索更有张力!例如:坐针毡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悬疑吸引下建立追寻下去的决心,从而更加理解爸爸这一角色。老师在其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的教学设计关乎着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整个过程是否流畅,环节是否环环相扣;老师的自身素质,语音语貌,肢体表现力等也影响着孩子们对角色的理解和目标的达成度。《远方的爸爸》评课:我们自己组的课程,下面是一些改进反思1.结果与教学目标有出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原本是了解留守儿童;2.最后环节给爸爸的礼物,与前面的环节衔接不太顺畅;3.万事屋最后没有解决问题;4.最后整个课程的情感基调稍显沉重,最后孩子还是处在悲伤的情境中,可以与前面的万事屋结合,帮助这个小女孩和爸爸想办法;带领孩子走出悲伤的情绪,实现正向思维的引导。教案评论:李屹峰《远方的爸爸》过程戏剧模式这是一个很难的选择,在观课过程中,一直觉得是戏剧教育模式。在教学中没有很多老师通过表演手段推动事件发展的情况,而过程戏剧教学模式是要求以戏剧表演发展程序作发展,在课室进行顺序研习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事件发展中阶段的探索、意外与选择,建立在首个范式“线索追踪”一个女孩希望找到父亲见面的情势,使学生在范式“建构空间”中开始思考探索父亲的去向。进行到这里,没有任何表演形式的出现,直到范式“老师入戏坐针毡”,主课老师没有表演的入戏、直白但贴近人物的回答,慢慢把学生拉进情境中。但是很可惜后面的“片段扮演”范式,没有更进一步的推进。直到最后“肺腑之言”范式,对着远去父亲背影的呼喊,感受到强烈的戏剧张力。如果为此教案定义模式,其中的“老师入戏坐针毡”和“肺腑之言”范式,使得其可归类到过程戏剧教学《远方的爸爸》老师有亲和力,感染力强,比如坐针毡,带入感很强,学生完全融入情境,体会到了爸爸的艰辛和不易。同时我在想,课后,如果让学生做个社会调查,那种震撼力也是一辈子的,另外整堂课运用的范式都表达出来了,很透彻。这教案(过程戏剧),如果能构建一个问题(明确的原因)或者一个悬念来推进戏剧的进展就更好啦,否则就像坐针毡的时候学生更多朝的爸爸工作环境角度去考虑了,后面就很难退下去了《远方的爸爸》教育戏剧课评:今天聆听了一位老师的课,老师极具亲和力,语言准确。课程环节环环相扣,起承转合、错落有致。引发孩子联想,触动孩子心弦,激发孩子同情心,让孩子很感动。 在感动之余,我也陷入思考:萧伯纳曾经说:流行的不一定是好的。那我们传统教育习惯把感动人当作课堂的成功,是否也是应该让我们思考下呢?老师用墙上的角色这一范式,让孩子们去设想爸爸生活的环境。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画的三幅图无一不是贫穷的、狭窄的、辛苦的。!!!!!我们的孩子思维已经被限制在了一点!在坐针毡时,老师一直扮演的是一个可怜的被动的“弱者”形象。然后让孩子们朗诵诗歌。这节课如果还有后续课程,系列课程还好,但如果只是单独一节课,我心中不免生出忧虑:老师在态度上引导太明显-----我们要同情弱者。我认为这本身对爸爸这个角色认识太过狭隘。爸爸一定是弱者,一定需要同情,一定只有无奈无助吗?教学设计时角色理解太过单一,极其容易造成孩子认知的偏差。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老师还要引导孩子站在爸爸的角度去认识角色,看到爸爸身体里的更多东西。 教师,我们要交给孩子什么?值得我们深思。《远方的爸爸》模式使用过程戏剧 主题是认知留守儿童。整堂课都很感人,学生也很投入。教案执行的方向引向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建立同理心。第一个范式以老师入戏万事屋公司进入 和之后的教案过程没有呼应和联系,所以 个人觉得没有用万事屋入戏的必要。结尾有些沉重。老师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女儿给爸爸的一首诗进入,了解留守与分离所面临的困难,试着帮助分离的父女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远方的爸爸》-评论在这堂课中,由于老师个人的带领风格,在过程戏剧的艺术性展现稍显不足。首先在老师事件故事引导时不是很清楚,所以感觉铺垫不够,学生呈现不太能够进入状态。知道了教师以爸爸的角色扮演坐针毡这个环节的时候,孩子们才显出对父亲这个建筑工人的兴趣而积极发问。这时候在学生心理情感产生了变化,而有了美感艺术的提升。之后教学效果便渐入佳境。做为老师对故事背景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些细腻的情感或艺术感受需要先有深刻的体认,才能将课程进行得较为有效,学生能感知到的也就越多了。《远方的爸爸》:执教者在“教师入戏”时的表演要恰到好处,自然生活化,平易近人,让人很自然进入角色,引发学生对“爸爸”的兴趣。一开始有学生嬉笑,但执教者朴实的演绎,使“爸爸”的形象活现在孩子们面前,似乎“爸爸”就在眼前。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奇妙的化学反应,似乎这些学生都和爸爸成为了朋友,随着执教者一步步引导,孩子越发想了解这位爸爸的生活处境,他的生活状态,更想了解这位朋友是什么样的人。他遭遇了什么事情?有哪些烦恼?我们可以为他做什么?如何帮助他?触动了孩子们柔软的心!“过程戏剧”会在一段时间里,让孩子们对某个人物或事件的认识逐步深入,并且与这个人物或是事件发生与自己的关联。这些都展露了过程戏剧的魅力~!《最完美的王子》角色与情景模式学科:生命教育模式:角色与情景模式主题:人与自己/人与别人年龄:3-4、5-6年级目标:1、认识什么事完美2、探索内心3、提高表达能力、同理心教学过程:一、暖身:雕塑二、主题1、老师入戏:共筑2、墙上角色:请学生画出理想王子的画像,分三组3、角色扮演:所有学生演绎不同王子,用角色身份说一句台词4、翻译坐针毡:老师请王子坐凳子上,探索没有被选上的困境5、入戏会议:如果你是公主,分三组扮演公主,讨论三个不同王子,没被选上可以用其他优点什么工作?三、疏松:肺腑之言:学生心中的理想“公主”学员评价《完美的王子》老师在教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也是有非常浓烈的艺术性。因为在整个过程当中老师起着引导性作用。《最完美的王子》中老师的主题特别明确,游戏环节的雕塑和后面的范式衔接不错,切入点和问题找的很好,捉住了核心问题。不过正如课题主题讲的完美,老师也是在教学中不可能达到完美,但是我们尽量完美。所以也都是慢慢进步和学习当中,而且在这过程中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都会有惊喜,因为不完全知道孩子会回答什么。所以是很有意思的。《完美的王子》评课1.游戏环节的雕塑和后面的范式衔接非常好,整堂课环环相扣;2.老师的切入点和问题找的很好,捉住了矛盾的核心,不被认可怎么办?怎么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导师介绍王添强(Simon Wong Tim Keung )香港明日艺术教育机构总监、创团董事王添强老师廿年来致力推动儿童剧艺、教育戏剧、木偶保存及发展工作。现担任公职包括:中国木偶皮影学会副会长、香港浸会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顾问等。现时亦受聘于香港浸会大学持续进修学院在职教师学位课程之「创作性戏剧」选修科导师。工作坊邀约课程统筹&工作坊助教:陈岑(小恩):13261930081微信:clenecia香港明日艺术教育微信号:jiaoyuxijuca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