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3篇 辽代的畜牧经济社区的分布与变迁
X
图1 包头市达茂旗出土辽代铁箭镞。
辽代前期,即契丹建国至景宗时期,辽主要是以畜牧经济为主,各类牧场,也就是本节所要论及的畜牧经济社区,遍布辽地各处,畜牧经济一直呈上升态势。
从历史文献记载契丹各部族所在地及契丹军马所活动地区分析,辽代前期不同类型、性质的畜牧业经济社区主要分布在燕云边塞以北,阴山以南、以西、以北及潢、土两河(今西喇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的广大草原地区。
南境燕北“塞下”等处的畜牧经济社区。辽代前期的燕北“塞下”地区(约为今河北北部、山西西北部的长城沿线两侧)是辽辖境最南端的一处畜牧业经济杜区,以牧放南征军用马匹为主。不过,随着后来燕云地区归属于辽,这一牧业区域已不仅仅限于“塞下”一隅,而是沿辽与五代各政权及北宋的边界向东和东南方向扩展开来。《辽史·食货志》即载:“祖宗旧制,常选南征马数万匹,牧于雄、霸、清、沧间,以备燕云缓急。复选数万,给四时游畋,余则分地以牧,法致善也。”这一区域大致以今京、津地区南部与河北省交界一 带。
大漠南北的官营“群牧”社区。辽代前期,官营“群牧”是逐步建立起来的。据《辽史·太宗纪)记载,辽太宗耶律德光于天显二年(927)十二月辛卯“阅群牧于近郊”。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时作为管理辽国家官营牧场的“群牧”机构尚属萌芽阶段,辽政府只是设置了一些如“马群事烛(侍中)”类的官员,代表皇帝去管理“官马”事务而已。到辽世宗时,辽才最终建立并完善了“群牧”官僚管理机构,并开始在适宜设置官营牧场的地方,陆续建立了由辽国家统辖的几大群牧牧场社区。见诸辽代史籍文献的有六大群牧牧场社区,它们分别是:“西路群牧使司”辖下的西路群牧牧场社区,位于上京道的西部;“漠南马群司”辖下的漠南群牧牧场社区,位于上京道的东南部;“漠北滑水马群司”辖下的漠北滑水群牧牧场社区,位于上京道的东北部;“倒塌岭西路群牧使司”辖下的倒塌螗西路群牧牧场社区,位于西京道的北部;“浑河北马群司”辖下的浑河北群牧牧场社区,位于西京道东部与南京道接壤处;“牛群司”辖下的群牧牧场社区,地点不详。
契丹皇帝四时“捺钵”地牧场社区。辽代前期,契丹皇帝的四时捺钵地附近及其游走途经之处,也是契丹人重要的放牧场地,上引《辽史·食货志》中所谓“复选数万,给四时游畋”即指此:因为,以契丹皇帝为核心的贵族捺钵群体,季节轮换,从一个捺钵地向另一个捺钵地的迁移,以及四时捺钵中的其他活动,比如渔猎、比武、竞射等等,都需要大量的马匹及牛、驼、羊等畜牧产品以支持,所以,可以认定,以契丹皇帝为核心的贵族捺钵群体就是一个庞大的皇室游牧集团,他们一年四季从一个捺钵地牧场社区转向下一个捺钵地牧场社区,周而复始,逾年不辍,正如《辽史·营卫志》所云:“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但是,从辽太祖建国到景宗时的辽代前期,由于“捺钵”制度草创不久,加之其他一些客观因素(比如较频繁的战事等等)的影响,辽朝前期几任契丹皇帝四时捺钵时某些季节的牧场社区位置尚不固定,随意性较大,但大多是在上京道境内。
潢、土两河流域的“斡鲁朵”“诸抹”群牧社区。辽代前期还有一种重要的群牧社区,那就是契丹皇帝“斡鲁朵”所辖的“诸抹”群牧(不同于上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