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真的有一个“不含糊”定律吗?我们到底哪含糊了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有人说,学习书法要专攻一帖,经常换帖是个大忌,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有道理的,这个道理尤其是说给初学者的金玉良言。如果经常换帖会影响我们的学习进度和信心的。
这是为什么呢?道理也不复杂,千里马多次说过这个问题,这叫“临帖不含糊定律”。我们临帖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容易含含糊糊的临摹,却没有发现自己到底哪含糊了。尤其是初学者非常容易犯临帖含糊的毛病。
所以,初学书法就不能含糊!这是一个警讯!我们有些初学书法的朋友,由于学习临帖之前,没有什么思想准备,也不知道选择哪一个字帖符合自己的临帖需要,拿起一本字帖就临摹了,结果,发现越临摹越没有兴趣,于是,就想换一个字帖试试看下一个字帖,临摹起来能不能容易一些。
换了一个字帖,又发现这个字帖也不太不容易临摹,于是,又想换一个字帖。有时候还会反反复复的来回换,这对自己学习书法的信心也有一定的影响。
今天,我的头条信息里,就有一个朋友留言:“我的个天呐!初学都要三五年?放弃了!放弃了!我总共练习字帖还没有两三年时间”。
那么,如此换来换去的临摹字帖,到底找到自己喜欢的字帖了吗?我的回答是:那也不一定呢!就是找到了,也未必会提高你的临摹技法,因为你始终欠一个“不含糊”的临摹。
我们学习临摹字帖,主要的问题在于学会解决问题,如果是这样,跟你频繁换字帖还真的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如果你无论换一个什么字帖,都能自主解决问题,这又有什么不对呢?谁说的临摹字帖只能临摹一个字帖,不能换字帖?
但是,很多换字帖的朋友,不是因为善于解决问题而换字帖,而是试图回避了临摹字帖“不含糊”这个坎儿而换字帖的,所以,这就发生这样一个问题:这一个字帖欠下的问题,在下一个字帖里仍然还不起,所以,换字帖不等于降低了临摹难度,而更加轻松,反而是感觉学习的难度更大了,这就是为什么说频繁换帖是一个忌讳的原因。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临帖不含糊定律”的困惑。所以,我们不能违背这个定律“。'临帖不含糊定律”还推导出一个大家经常遇到的问题:到底有没有非常容易的一种字帖?例如。到底哪一个楷书字帖容易临摹?哪一个隶书字体容易临摹?等等。千里马经常给大家的回答是:所有的字帖临摹的难度都没有太大区别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字帖难度是大体相同的。
对于初学者来说,换字帖不是降低临摹字帖难度的办法,而是积累问题的消极对策。
那么,如何解决我们临摹字帖的喜爱和难易问题呢?
千里马认为:如果你是初学书法,开始不会选择,也不知道如何选择字帖,所以,有几次换字帖的现象,这不算什么问题。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一旦进入临摹以后,这个字帖临摹一两个月,那个字帖临摹一两个月,一会儿学行书,一会儿又要学隶书,总觉得哪一个字帖都不好,或者都挺难的。这个问题,也恰恰证明了学习书法的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所有字帖的难度是没有明显难易区别的。所以,对字帖的难度问题,必须迎刃而解,而不是退避三舍。
如果学习书法经常因为临摹而退避三舍,这就是我们要批评的违反“临帖不含糊定律”。既然临帖不能违背不含糊,那么,我们就应该遵循这个规律。
首先要学会临摹字帖的基本方法,这就是针对书法字体的具体笔画,我们要学会如何用毛笔把字帖上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写正确,具备这个本领以后,写什么样的字帖,基本上都没有问题。
书法是有笔画构成的,每一个笔画又是用起笔、行笔、收笔写出来的,所以,临摹字帖不能含糊的就是如何起笔、行笔、收笔这个问题。
书法家都会说什么书法的核心是笔法,这是没有错的,但是,笔法如果没有落实在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之中,那么笔法也会等于零的!
我们所谓的“笔法”,就是每一个笔画如何起笔、行笔、收笔,无论楷书、行书、草书、隶书,没有一个笔画不是建立在起笔行笔收笔这个基础上的,所以,学习书法就是首先把起笔、行笔、收笔的问题不要含含糊糊,也不能含含糊糊!
如果我们初学书法就集中于字帖的笔画是如何起笔、行笔、收笔的,那么,你想想,还会有学习书法的什么不同吗?只要在一个字帖上能够达到准确的起笔行笔收笔,那么,书法的比较难度就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你以为哪一个字帖的起笔行笔收笔就难?哪一个字帖的起笔、行笔、收笔就容易吗?我们从换帖的实际经验来看,你自己也会做出正确回答:没有哪一个字帖的起笔、行笔、收笔容易一点的事情!因为,我们临摹的字帖都是大师们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都是千锤百炼中来的,能够达到大师级的水平,说明他们的每一个笔画都非常不容易,所以,我们要毫不含糊地去临摹字帖,笔画准确是我们毫不含糊的第一步,必须走稳走好。
经过一段时间“毫不含糊”的临摹之后,如果我们发现有自己更喜欢的字帖,那么,完全可以追随自己喜欢的字帖去临摹。
一般来说,应该把一个字帖临摹到非常熟练,甚至可以背临,才换第二个字帖,传统是这样学习的。不过,千里马认为,如果你具备解决问题,即善于临摹笔法,那就不一定要到临摹一个字帖到背临的程度再去换帖。
前面我说的“毫不含糊”的临摹,事实上古代书法家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主要就是依靠原来临摹一个字帖的基础,去“翻译”下一个字帖的,所以,他们的临摹方法不一定可取。
在这里我打一个比方,说明一下我们围绕字帖笔画起笔、行笔、收笔分析的临摹方法。比如说,我们学习画画,我们是先学会画画的基本原理例如:透视、解剖、比例去写生,还是先学会人物画以后,才能学风景、动物画的?
书法也是这样,我们学会字帖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之法,就相当于学会了绘画的原理懂的了如何处理透视、比例、解剖关系。所以,你就会遇到什么都难不倒了。
书法的笔法尽管都不一样,但是,笔法的原理,就是有起笔、行笔、收笔构成的。我们很多学习书法的朋友在临帖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严格地推敲字帖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所以,就容易写得含含糊糊。这是非常深刻的教训。
最后,我们又回到书法的核心笔法这个问题上了。如果精准分析和把握了笔画分析,那么,笔法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因为,前面我们说过,笔法必须落实在用笔上,儿用笔是又正确的起笔、行笔、收笔完成的。
而初学书法如果在一个字帖里深刻体验临摹字帖起笔行笔收笔的重要性和艺术性,就会高度集中地把笔法和用笔问题解决好。
一旦有了这样的基础,那么,我们的书法入门问题应该说就已经解决了。然后,根据学习书法,还要“博览群书”的要求,才能写出比较好的书法作品,因此,我们要经常换帖,这就不是忌讳,而是必须要广泛吸收书法的营养,才能丰富我们的书法修养,为创新和创作出更好的书法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