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三阴三阳,阴阳五行,脏气法时论完美图解。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原文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上述内容就是歧伯给黄帝讲解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用现代语言讲解也就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阴。
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晴明穴,因太阳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属于阳,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阴,太阴前面的经脉,名叫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于族大指侧次指之端的历兑穴,因阳明是太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
厥阴为里,少阳为表,故厥阴之表,为少阳经,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阳主表为开,阴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上述内容说明了世间万物相生相克,也体现了古代医学辨证而治的医学理论主义,同时也提醒现代人,生活要协调、滋补要有序,凡事都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违反阴阳协调的规律。
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足阳明胃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胃经。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合天九之极,应土生金之意,胃属土,45属金,90属金,也可译为经络生穴位之观点),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阴阳五行 脏气法时论
第一章阴阳五行
第二节 脏气法时论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转王洪图教授讲《黄帝内经》 “脏气”就是五脏之气,“法时”就取法于时,效法于时。和四时之气相应。讨论这个问题。以讨论脏气和四时的关系为主的,所以这一篇就叫做《脏气法时论》。我们选了这么一段,并没有把《脏气法时论》选完,我们选了这一段,是讲的五行生克预测病情,以及五脏所欲,就是用这个五行生克 来预测病情,以及五脏所欲,“所欲”就是它希望什么?它希望那样。五脏各有它的特性。它的特性是什么,它就需要什么。需要酸味,需要苦味,需要辛味。需要宣散,需要闭藏。这就是五脏所欲。这一节选的这一段,是讲的五行生克预测疾病,及五脏所欲的问题。但是这里应该补充一点,是什么呢?是在本段之前,在《脏 气法时论》还有一段,那一段是讲了五脏所苦,我们选的是五脏所欲这一段。在五脏所欲前面一段还有个五脏所苦,那一段就删减掉了。五脏所苦是讲什么呢?比如说心苦 缓,心脏有毛病了,它什么状态呢?它是苦于缓,“缓”是涣散,心气有涣散的这种状态。所以它苦,苦就是病,病苦。心这毛病,有心气要涣散的现象,怎么办 呢?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用酸味药来收它。“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还有,“肝苦急”,肝病,筋脉拘急,筋脉不舒,因为肝有病导致的,你胃绞痛也是一种拘急,按中医看也多半是属于肝急,所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对不对,用点苍术,用点白术,那不都能燥湿健脾吗?急食苦味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比如黄芩,急食甘以缓之,比如甘草。心脏那个急食酸以收之,那五味子,对不对?五味子不是酸收的吗?甘草不是甘的吗?急食苦味以燥之,刚才我说的苍术、白术不都是苦的吗?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比如说黄芩不是泄吗?可以泄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这个肾苦燥是说的,肾的阳气不能发挥蒸化的作用,导致了津液不足而燥,不是说水少了。这个燥湿由于阳气不能宣化,导致的津液不足,很可能体 内还存留水,但是因为阳气不能蒸化,不能化生津液,所以它照样的燥。怎么办呢?所以肾苦燥的要急食辛以润之。吃辛味药鼓舞阳气,比如附子、肉桂。附子、肉 桂是润药,怎么说润法呢?就是说它鼓舞了肾阳,使阳气能够蒸化,津液就出来了。所以就不燥了。这个临床上还是见得到的。有那个心律衰竭的病人,中医看来是属于肾阳虚了,肚子也是水,全身也肿,你让他伸舌头看看,根本就没津液,水都肿了,腿也肿了,肚子也是水,他还是没津液,为什么呢?他阳气不能化。所以不是也有一个真武汤,治疗这种情况的方法吗?真武汤就是温肾阳的。那其中有附子。所以这个距离来说,辛以润之,附子、肉桂酸辛以 润之。用辛味药来鼓舞阳气。使阳气能够化生津液了,把水液化了。所以尿也排出来了,津液也化了。甚至于这个病人也出汗了。水肿病人不会有汗,要有汗的话不 肿了,是不是?或者说能有汗的话,起码水肿不可能厉害。因为汗也是排泄水液的一种重要途径。所以用辛味药鼓舞阳气。可以使它化生津液。尿也可能排出来了, 汗也可能出来了。津液也产生了。
现在选的这一段,是讲五脏所欲的问题。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 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病在肝,愈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 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火矣】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一是所欲,五脏希望什么?要求什么?一个是用五行生克,来推测基本的发展情况,或者说预后,串讲一下。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这个“合”简单的解释就是结合,但是另外一种解释,也可以解释为验,验证的验,检 验,验证。结合人体的形体,以及四时五行而诊治疾病,这是很通俗的解释。如果你再严格的分析,也有另外的意思,说验证人的形体和四时五行,相合的关系而进 行研究,这个“治”作为研究也可以。但是我们还是用一个通俗的解释吧。结合人体的形体,以及四时五行来诊治疾病。总之,这个精神是不错的。是人和四时五行 联系起来分析问题。
何如而从?何如而逆?把人的形体和四时五行相联系起来,分析疾病,什么情况是从?什么情况是逆?“从”就是顺,就是正常,就好。疾病在什么情况下就好,在什么情况下就坏?“逆”就是逆证,就是危险,严重了。就什么情况病就减轻,痊愈,什么情况下病要加重,甚至于死亡呢?
得失之意,顺就是得,逆就是失,
愿闻其事,想听听有关这个问题。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岐伯回答说,五行者,金木水火土,这就是五行。
更贵更贱,但是这五行它有的时候,每一行,有它自己旺盛的时候,也有它自己衰弱的时候,就时间而言,五行之气有 盛有衰,所以就更贵更贱,更迭着变化,贵就是旺盛,贱就是不足。在它所主的时令,它就是贵,在它所克制的之气所主时的时候,它就是贱,对不对?比如平旦, 早晨是木气旺,那么这个时候木气就贵,等到下午三四点钟,四五点钟这段,是申酉时,金气盛,金气就贵,但是肝气受到克制,木气受到克制,木气在下午三五点 钟这一段,它就应该是衰,或者就是贱。所以五行之气,在一年也好,在四季也好,在每一天也好,它都有更贵更贱这样周期性的变化。有旺有衰,所以叫更贵更贱。
以知死生,以决成败,我们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五行更贵更贱的规律的话,用以可以知死生,判断疾病的发展情况,给疾病作一个预后。以知死生,以决成败。成也是痊愈,败也就是失败。治疗不成功,或者病人死亡了。这是一个意思。
而定五脏之气,首先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分析疾病的痊愈以及加重的问题,要先定五脏之气。五脏之气是盛是衰,五脏之气在什么时候盛,什么时候衰?某一脏是属于哪一个行,病人肝属木,心属火之类。定五脏之气。把这个五脏之气属于五行的问题,确定下来。把五脏之气的盛衰情况掌握好。
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这样的话,可以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间就是病轻,病情轻微,甚就是加重,就知道什么时候轻微,什么时候加重?要是生的话,应该什么时候痊愈?要是死得很,应该什么时候死亡?所以说“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可以确定这个问题。
这个自然段就是强调了人身形和四时五行相联系。五脏分属五行,就像我们在《阴阳应象大论》里面讲的,五行在一天、在四季都有其衰旺。因此,五脏之气同样也有其衰旺的周期。衰旺的过程。或叫衰旺的规律。下面就用这个规律,来具体分析一下五脏之病。
病在肝,愈与夏,这个病的衰旺过程是怎么一个过程呢?其实在这段的最后说了,这个诊断的最后两行零四个字上。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这个某一脏之病,按时间算的话,到达什么时间病痊愈呢?至其所生而愈,到它所生的那个时间,病应该痊愈,比如说肝病,肝脏属木,按四季来说是属于春天,其所生你,木生火,夏天,也就是肝病应该在夏天痊愈, 至其所不胜而甚,到达它所不胜的这个时辰,或者说季节,肝属木,它所不胜的是金,金克木,也就是按四季来说,秋天,秋属金,所以肝病到秋天就加重。
至其所生而持,这个“至其所生”是生我者,比如还是说肝病,什么生的肝呢?是水生木,所以肝病到冬天应该相持,维持现状。
自得其位而起,到春天,那是木之位,是肝之位,所以这疾病有起色,按本篇来说,是说的有起色。我们把最后总结的这句话先说一遍,然后再回过头来,
再看具体的每一脏之病。肝
病在肝,愈与夏,不是吗?我们刚才看到了,至其所生而愈。肝属木,夏属火,木生火。所以至其所生而愈,所以它说愈于夏。肝病者,愈于夏。
夏不愈,甚于秋,至其所不胜而甚,肝属木,秋属金,所以甚于秋,秋天就严重。也就是说金克木了,
秋不死,持于冬,秋天虽然严重,但是可以不死亡,病情再继续持续的话,到冬天就可以维持现状。也就是最后所说的,至其所生而持,至于所生,也就是水生木,所以冬天是水,所以说持于冬,到冬天,病就维持现状。
起于春,到春天病应该有起色,肝病到春天应该有起色。这是本篇的意思。但是也有一种解释,“自得其位而起”,也 有病再复发的意思。也有另外一种解释。也不是不通。现实情况也有这种病情。既有肝病到春天有起色的,也有的时候肝病到春天就发作的。这个“起”本篇来讲,主要是讲的有起色。但是从理解上也有人理解为是到这个时候病就要发作。而且临床上这种现象也确实存在,特别是春天,精神性的疾病,木郁之病到春天容 易发作。什么抑郁证,狂躁证,精神分裂症,这些情志性的疾病,以木郁为主的那些疾病,确实到春天发得多。这现实情况是这样。而且实验室研究看,到春天这一 类的病,它体内的一些生化指标,也是在发生变化,所以“自得其位而起”的问题,还是存在着另外一种解释,也确实有一些疾病,明显的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到 它相应季节反而发了。本来到秋天这病好了,差不多了,到春天来了,发作了。所以治疗一些精神性的疾病,特别吃西药减药的话,一般主张在秋天减,到春天不能减。甚至于就是秋天、冬天比较平稳,到春天说不定用西医的话,还得加点量。用中药的话,冬天就开始治疗了。到春天更要注意。所以这个自得其位而起的问题, 有两种理解。起于春,肝病者起于春,
禁当风,因为木气通于风,风木之气通于肝,木、风、肝按五行归类,它是一个系列的。所以禁当风。因为受了风邪,更容易侵犯肝脏。导致肝病加重。
肝病者,愈在丙丁,这同样的是按一天12个时辰算,跟上面按季节算同一个规律,丙丁是属于火,肝病者,愈在丙丁,就跟什么愈在夏季是一回事。
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是金,
庚辛不死,持于壬癸,壬癸是水,跟上面持于冬是一样的。
起于甲乙,甲乙日,这不是12时辰,是按甲乙日。丙丁日。甲乙日就是木之气,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十天干,换为五行。两个两个组成一行。再有这些木是一天,一天当中,前面那个是十干日,甲乙日,丙丁日,那个十干日。下面是讲的一天的时间问题了。
肝病者,平旦慧,“平旦”就是清晨,早晨那段,早晨那段属于木,和肝气相应,
下晡甚,“下晡”就是下午三四点钟那段,申时晡,日落酉,申时尚三至五时,晡是指的申时,教材有注释。三时到五时,这段是属于金气旺,所以它就下晡甚,金克木了,
夜半静,夜半属水,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至于所生而持,水生木,这是说的病情的加重、减轻。都是按五行生克,也就是本段最后总结的那个规律,来推算的。下面这段又说,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我不说了吗,在这一段前面谈到了五脏所苦,这儿又说到五脏所欲,肝为什么欲散呢?肝本性 是条达,但是肝不能调达而抑郁,肝病又多郁,肝郁病是很多的。对不对?五脏都有郁,但是肝郁最常见。肝气郁了,所以它希望散,怎么才能散呢?说“急食辛以 散之”,辛甘发散为阳,也是《阴阳应象大论》我们讲完的,辛味药可以发散,所以急食辛味药以散之。
用辛补之,酸泻之,辛味药怎么会是补呢?适其本性为补,适其性为补,肝欲散,你用辛味药来散它,适合肝脏的性了,那就叫补。适其性为补。反过来,和适其性相反的那就是泻。酸泻之。酸和辛味相反了,辛味在散,酸味在敛,所以那就叫泻。
当然在同一个方子里面,我们经常的是补中有泻,泻中有补。虽然以补为主,但是还要加点疏散的药,或者疏散为主的时候,经常要加点收敛药,这才是组方嘛!不 是说需要温了,一派热药,需要补气了,一派补气药。一点养阴药不用,那恐怕不是真正的配方原则。这一条,特别在逍遥散这个方子的使用上,看得最清楚。肝欲 散,用逍遥散用辛补之,所以用薄荷、生姜这一类得散,有的医生认为薄荷、生姜太淡了,不用,不用就不叫逍遥散。人家说了,要急食辛以散之。辛味补,你还得 用点芍药,不用芍药敛一下也不行。所以用辛补之,还得用酸泻之。
下面谈病在心,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这个规律都是一样的。也就是本段最后所说的,“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还是这样一个规律。
心主夏,所以说愈在长夏,长夏属土,土是火所生,说“至其所生而愈”。心主火,长夏属土,火生土,所以到长夏这季节,心病应该缓解,或者说是痊愈。 “长夏不愈,甚于冬”,如果长下病没有好,到了冬天,病势就加重。为什么加重呢?因为冬是属于水之气,心是火之脏,水克火,所以心病到冬天病会加剧。“冬 不死,持于春”,到了春天就是相持之时。春天属于木,心脏属于火,木生火,也就是教材最后所说的“至于所生”,就是生己者,到了春季木气旺的时候,相持, 病态处在一种持续状态。没有加重,也没有减轻。 起于夏,到了夏天,心脏所应的那个季节,心气应当旺盛了,所以“起于夏”,病有起色,当然对本段的每一段“起”,我都说,都提过,按这一篇的意思是讲的有 起色,但是从整个《内经》的理论上来看,甚至于有些病的临床实践当中看到的,到相应的季节, 也有病再发的这种现象,有些事持续性的,经过几年的病,到它相应的季节,它容易发病,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但是本篇的意思是有起色的意思。“起于夏”,心气当旺,到夏季说他病有起色。
“禁温食热衣”,心病本来容易火亢,不能再吃热饮食,穿热的衣服,热饮食和热的衣服可以助长心火之亢。热为 阳嘛,助长体内的心火之亢。本来心火是盛的,所以这样的人就不要吃热饮食,热性的饮食,因为饮食也有四气五味,寒热温凉,除了温度的冷热之外,还有食品的 性质冷热,至于食品的性质,什么蔬菜是凉性的,什么蔬菜是热性的,什么肉类是凉性的,什么肉类是热性的。以及五谷也有寒热温凉的区别,这个我们在以后讲课 当中,会逐渐地提到。所以在饮食上面不要吃热性的东西。衣服,不要穿的太厚,不要穿的太热,这是心脏病应该注意的。当然,这个所说的心脏病,是指的心火亢盛之类的病,不是说的心阳衰的那类病。
下面又说,“心病者,愈在戊己”,这是按十干日来算的,上面说的是春夏秋冬长夏,按一年五季,这是按十干日,也 就是按五行日。五行日就是上回提到过的,十干嘛,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两干是一行,甲乙是属于木,丙丁是属于火,戊己是属于土,庚辛是属于金 ,壬癸是属于水。十干划分五行,心病属于火,愈在戊己,也就是到属于土的那天,火生土,“至其所生而愈”。所以到戊己,土日,所以痊愈。“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是水,水克火,心属于火脏,所以在壬癸日,病势加重。“壬癸不死,持于甲乙”,到甲乙属木,木是生火之气,甲乙日疾病相持,“起于丙丁”,到丙丁日有起色。这和五季的变化,春夏秋冬长夏的变化,按五行生克的规律是一致的。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属于火脏,日中其气旺,昼夜当中,日中也是一天阳气最旺的时间,日中是 阳气最旺的时间,心是阳中之太阳,所以到日中心阳之气盛,所以“日中慧”,“夜半甚”,夜半是子时,子时就是属于水,水气盛而克火,心为火脏,所以到夜半 的时候,心病加重。“平旦静”,平旦属于木之气,春生之气,太阳快出来了,属于木之气,是生己之脏,所以说比较平静。下面又说,
“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心火亢盛而急,所以欲软,这个耎就同“软”,心火亢盛,所以出现 急的现象。咸味属于水之味,水可以克火,可以制约心火之亢,所以说“心欲耎,急食咸以软之”。用咸味药来软其急,泻其心火,水克火,这个就不完全是五行的 问题,下面这一段的,欲食,以及用什么补之,用什么泻之,就没有完全按照五行生克,这么来考虑了。当然,心火亢,用咸味泻心火是可以的,水克火。用咸补 之。因为心病,需要咸味来软,所以用咸味的话,就叫做补。所谓适其性者为补。“甘泻之”,甘味药又和咸味药是相对的。甘是土之味,咸是水之味,土克水。所 以咸味既然是补了,甘味自然就是泻了。从这个角度说。和我们平时所说的补泻的概念不一样。这里的概念就是适其性就为补。
上面我们讲到肝的时候,也是这个道理,“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辛味药怎么补的呢?上次我们提到过了,同样的,辛味药,适合 “肝欲散”的那种状态,那就叫补。适其性者为补。和我们一般的说,人参、黄耆是补,概念不一样。相反的呢,泻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咸味是补了,甘味和咸味是 相对的,土克水嘛,甘味是土,咸味是水,那么既然咸味是补的,甘味就是泻的。一般来说,甘味是偏补,按我们一般的概念是偏补,但是这里就不是了。
病在脾病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病在脾,愈在秋,脾属土,在秋天是己生之时,土生金嘛,秋是金气,至其所生而愈,
秋不愈,甚于春,所以到了秋季,脾病应该是减轻,或者说是痊愈,甚于春,春属于木之气,脾病,脾属于土之脏,木克土,因此脾脏病到了春天加重。
春不死,持于夏,如果春天能够维持下去,到了夏天,疾病就处在相持、持续,这样一个阶段;持于夏,夏是属于生己之时,火生土,夏是火之脏。其于长夏,长夏又是土之气,和脾脏之气相同了,所以病有起色。
禁温食、饱食,这个脾有病,运化不利,不适合吃的过饱,当然这还有温食。太温热的饮食,对脾的运化,在这种状态下也是不利的。特别是饱食,吃得过饱,那么就使脾脏的负担更加重了。所以脾脏更难以痊愈。所以脾病的时候,禁饱食。
湿地、濡衣,濡衣就是湿衣服,湿地就是居住环境潮湿,生活环境潮湿。脾恶湿嘛,所以禁湿地、濡衣。不要在湿的环境下生活,不要穿湿的衣服,因为是脾恶湿。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是金日,土生金,所谓“至其所生而愈”,因此说到庚辛日,病要渐轻,或者痊愈。
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属木,木克土,
甲乙不死,持于丙丁,丙丁属火,火生土,生己之时,生己之日,“至于所生而持”,所以相持,就是相持、持续阶段。
起于戊己,戊己属土,戊己日属于土,是脾所应之日,脾气当旺,在这个时候脾气当旺,因此,戊己日脾病有起色。
脾病者,日昳慧,日昳也就是指的十二时辰当中的未时,(寅卯辰巳午未),午时过后未时,下午一点到三点,属于土气,和脾土之气是相应的,所以愈在这个时辰,未时。
日出甚,日出是指的平旦这个时候,平旦这个“旦”字,不就是太阳出在地平线上吗?平旦就属于木之气,或者说是卯时,子丑寅卯的卯时。总之,这个平旦是属于木之气,木克土,所以脾病在日出的这个时间病势加重。
下晡静,下晡本来是傍晚,申时,子丑寅卯申,下晡应该是申时,申时是属于金,土生金,即所生之时,这个也是可以 说是下晡静,即所生之时,病情比较平静。但是如果按照上下的前后文理,前后体例来看,这个时候,下晡静,下晡应当是日中。日中这个时候,日中是火之气,火 生土,生己之时。所以教材有个注释,注释6,说如果从山下文字体例上来看,这个下晡静应该是“日中静”。从全文上看,日中属火,火生土,也就是所说的“至 于所生而持”,持就是静,平静,没有再发展。所以这两个理解都可以。就是说校勘可以,不校勘也讲得通。讲的通就是前后体例不一致。前后文理不一致。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脾欲缓,同样脾也急而不舒缓,缓和急是相对的嘛,脾急而不舒缓,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味药有缓和的作用,比如说小建中汤用那么多饴糖,甜的,饴糖是甜的。那不就是甘缓的药吗?小建中汤用饴糖,而且用的量相当不少,缓脾。
用苦泻之,你看这个苦,苦是火之味,火又不可能和土之味相克,所以它又不是那个相克关系,“苦泻之”是因为苦就 燥,苦味有燥的作用,所以说“用苦泻之”。也就是说苦和甘缓在药物作用上,在这点上是相反的。甘能缓,而苦能燥,本来脾已经苦急了,欲缓了,所以用甘缓之 药,那么苦再燥的话,那岂不是就更不能缓了,所以用苦泻之。
甘补之,刚才说了。脾欲缓,用甘缓之。所以甘在这里就是补药。缓其急,适其性,就称补药。苦可以燥,而反其性 了。在这里来看,本来一般的说,脾恶湿而喜燥的,但是这不是的,这谈的脾病。它就是出现了欲缓而急的这种现象。不是一般所说的脾湿。所以在用药上也不能固 定不变,凡是脾病来了,我就得用燥药。那不一定。脾也有时候也需要用缓和的药。起码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知道,不要泛泛的凡是脾病全要燥湿。那不一定 的。脾也有特殊情况,还有脾阴不足的时候,不是说都是脾阳不足。不都是恶湿,它有时候还出现燥的现象。当然不是很多见。临床上看来,脾燥的时候,相对来说 比较少。但是脾欲缓的情况,还是提出来,还是有的,应该注意。
病在肺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这道理和前面讲的都相同。也就是“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是这样一个按五行相生相克,这样规律来算的。
禁寒饮食寒衣,肺病禁寒饮,还禁寒衣,为什么肺病禁寒饮食呢?是因为寒饮食入胃之后,这个寒气可以影响到肺。寒 饮食入胃,为什么能够影响到肺呢?是因为肺的经脉是起于中焦,肺的经脉起于中焦“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行胃口,上膈,属 肺,从肺系”。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行胃口,上膈,穿过横膈,属肺,从肺系,就是说这一段过程,是讲的肺手太阴之脉起在中焦,下络大肠,然后再还行到 胃口,再穿过横膈膜,上到肺,因此,如果寒饮食下到胃里头之后,这寒气就通过手太阴的肺脉,上到肺里面来。因此说,肺有病,禁寒饮食。寒衣倒是好理解,因为肺主皮毛,寒衣,衣服寒冷了,穿得薄了,穿得冷了,或者受了寒了,皮毛之邪影响到相合之脏,影响到肺脏,那么会使肺病加重。这个现象在生活当中,大家都 会看得到的。特别一着凉,咳嗽,这个这明显的。其实喝冷东西,特别是喝饮料,突然喝冷了,咳嗽的现象也是挺常见的。所以说饮食寒冷之气通过经脉到肺。
这样的病例,一个小孩子,本来就有些气管炎,四五岁的一个小女孩。这个阶段,夏天,比较平静了,病情不太厉害,那天,爸爸挺高兴,带 了孩子上北海去玩,夏天到北海去玩,玩得挺热的,就在那个五龙亭下,一个凉亭里面,把孩子放那睡了一觉。然后又给孩子买了两罐酸奶。冰的酸奶,喝了。四岁 的孩子,喝了两罐的冰的酸奶,那个酸奶是茨罐之的,冰镇的,回家这个病就发了。为什么呢?在那凉亭子里面吹着风睡了一觉,皮肤受寒,又再加上喝了两瓶冰镇 的酸奶,胃又受寒了,寒饮食又来了。好吧,内外合邪,表里受病。那导致喘病就发了。这个喘病,尽管是夏天,也还得用些温性的药来治。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道理和前面相同。同样的时间的问题。只不过这个下面接着说,
肺病者,下晡慧,下晡,刚才我说了,是属于申酉时,申时和酉时,申酉属于金,肺病在其所当令之时辰比较平静。或者病情容易有起色。
日中甚,日中是属于火,阳气旺盛的时候,火克金,所以日中甚。
夜半静,夜半属于水,水是属于肺所生之时,所以说夜半静,也可以,其所生之时,病比较平静。同样的,如果跟其他 几脏,除了脾脏之外,从其他几脏所叙述的文字体例来看,这个“夜半”,一说应当是“日昳”。就如同我们在讲上面脾脏的时候,就是在时间上,它说“下晡 静”,一说应当是“日中”。这个一说应当是“日昳”。教材里有个注释。丹波元简《素问识》,据前后文例,当是日昳。日昳就是下午的三点 左右那个时辰。或者说是土,脾土的时间。因为一点到三点是未时,日昳就作为未时看。一点到三点这个时间。日昳前面有,在讲脾病,不是有日昳慧吗?所以这个夜半静,一种解释,夜半属于水之气,水是金所生,其所生之脏,说平静,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从前后文字体例上来看,这个夜半,一说是日昳。也就是下午一到三 点的未时,未时属于土,生己者,也就是“至于所生而持”,这个时候。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肺欲收,那是说肺的一种病态,这种病态是肺气耗散的一种病态,肺气耗 散了,所以欲收。这个时候用什么药物?什么性味的药物来收呢?急食酸以收之。酸味就可以收敛肺气。免得肺气继续耗散。用酸补之,因为酸可以收,酸收适合肺 的现实的状态,所以酸味就是补。辛呢,辛是散,辛味就是泻。当然,我们在用酸收的时候,其实不妨也用点辛散,我在讲“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提过这个问 题。所以用辛补之,酸泻之。这又是用酸补之,辛泻之。固然是以酸味药为主,来收敛肺气,但是同时还应该配一些辛散的药,来宣发肺气。当然,这种情况下,用 辛味发散的时候就量要少。酸味药相对来说量要大一些。因为是以酸收为主的。那说我不是一味的使酸收,效果更好吗?不是更好。从简单的理解,它可能是更好, 但事物都有相反的一个方面,而且肺的本身也不是一味的要敛。肺本身也还有宣发的性质。 所以在敛的时候,要注意要有一些宣散。这才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单一的观点,那不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单阴无阳,单阳无阴,都不行。所以在用酸补的同 时,也可以少用一些辛味药来泻,相对来说就是泻。举例来说,比如小青龙汤,用五味子是酸的,用的芍药也是酸的。但是还要用一点细辛。细辛就是辛的。但是细 辛的辛,肯定没有五味子的酸这个量大。这时才配合起来,使用效果才好。当然,你用细辛来温肺,来止喘,那还有其他的意思。我们只是从这个酸味和辛未,补泻 来说,配合起来使用,也是应该的。
病在肾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火矣】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这个跟前面所讲的道理都一样。
禁犯【火矣】热食,温炙衣,【火矣】也就是烤的东西,炸的东西。我们打铁,那不是把铁烧红了,给水里一放,那叫 【火矣】,其实就是烧热的东西,热饮食。而且这种热饮食是油炸的,煎炒的。这个时候,不适合给肾脏病的病人来吃。因为肾本身是水脏,用这些个燥烈、热的东西,更容易伤其肾精,伤其精气。温炙衣,温是温暖,炙就是烤,衣服烤热了穿,这也不好。或者说穿热的衣服。上火的衣服穿上,不好的。
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这个按五行生克的规律所说的。和前面道理都一致。
肾病者,夜半慧,夜半属于水,肾脏是相应的,肾气旺于子时,夜半也和肾气相应,所以夜半慧,病情轻浅,或者病情好转。
四季甚,这个四季是按一天来说的,昼夜晨昏来说的四季,它是说的辰戌丑未四个时辰,这个咱们讲完之后,一会看这 个理论阐释的时候,再详细讲一下。这个四季,就是把一天分成四季,十二个时辰分成四季,每一季是三个时辰,最后那个时辰,那就是四季,它是这个四季。或者叫四季之末。是属于土所旺之时。土说旺之时。具体的时辰,就是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相当于一年四季当中的每一季的最后一个月的意思。所以叫四季。
下晡静,下晡就是下午傍晚申酉时,申酉属于金之时,其所生。金是生己者,是至于所生,金生水,现在是肾病,金时,金生水,所以这个时间病情比较平静。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肾欲坚,这是说肾不能藏精了,肾以藏为本,肾不能封藏,所以它需要坚,这个“坚”就是坚 固的意思。就不要再流失的意思。用什么来坚呢?用苦味来坚它。苦味可以坚阴,听说过这话吧?坚阴,使阴精坚固。比如说知母、黄柏,我们在治疗遗精的病人的时候,经常加点盐知柏,知母、黄柏是苦味药,再拿咸味炒一下,让它咸味引药入肾。咸味入肾。知母、黄柏用其苦来坚 肾阴,免得遗精、滑泻。所以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用苦补之,咸泻之,苦可以坚肾,所以在这个情况下苦就是补,相反的,咸是水之味,克火的,苦味属火,所以咸就是泻之。
这一段我们讲完了,最后的总结,这是《内经》自己给前面那个,五脏之病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愈,预后的判断问题,做了总结。其实我们在讲当中,随时都得引这句话,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以胜,就是相克之,相胜,相克。相加,“加”其实就是叠加,教材说是加临,加临也 是叠加,相加、相临,相临也就是相接触,运气有客主加临,或者说这个加,也可以理解为所侵犯,但是用“加”字,用叠加,加临,好像更便于理解。所以邪气侵 入到人体之后,它的传变过程,有“以胜相加”的这样一个特点。以胜相加到什么情况呢?出现些什么情况呢?大体的规律是:
至其所生而愈,疾病发展,到它所生的那个时,按五行相生来说,那个时间,那病才痊愈。比如说,脾病所生的时间是秋,土生金。脾病到秋天就应该痊愈。
至其所不胜而甚,这个基本发展到有病之脏所不能胜,也就是被克的那个时间,比如说脾病,到春天,就应该加重,因为春天属木,木能克土,至其所不胜而甚。
至其所生而持,就是生己的那个时辰,生己的那个季节,疾病相持。比如说脾病,刚才说的脾病,到夏天,这个病就应该相持。处在相持的阶段。因为夏天是火,火生土,刚才我以脾脏为主来讲的。夏天为火之气,所以生己之气。所以到这个时候,疾病相持。
自得其位而起,脾病是属于土,长夏是其位,所以脾在长夏应该有起色。
这上面是说的在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重,什么时候死亡,甚至于是。推论,那么推论下来,这个推论什么时候才可以用呢?下面说这句话,说推论什么时候才可以用,不是你什么病拿来都这么推。它都可以使用。不是,有它一定的范围。它说
必先定五脏之脉,要想用这个道理来推论疾病的是加重是减轻,甚至是死亡,首先你要明确,必先定,确定,明确,五 脏的脉象是什么。五脏的脉象山什么呢?从《内经》里面来说,概括的说,肝弦、心洪、肺毛、冬石(冬石就是说的肾实,五脏者是四时之五脏)、脾代。一般的 说,它是这么来说明的,春脉如弦,夏脉如钩,也可以说是洪,钩就是洪,衣裳钩子的钩,秋毛,毛脉就是浮脉,代脉,这个代脉不是挑跳停停那个代脉。也就是缓 和的脉象。冬石,冬天沉,或者前面我们讲《阴阳应象大论》讲的权衡规矩。权衡规矩这只是四种。就没有代。因为权,这就可以说是权,.
弦 | 洪(钩) | 代 | 毛 | 石 |
规 | 矩 | 衡 | 权 |
在《内经》里头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它们所讲的也是,都是相同的。这个弦、钩、代、毛、石,必须先明确这五脏之脉的脉象的基本特性。除了这些特性之外, 还有知道正常的五种脉象,不管它弦也好,它毛也好,它石也好,都要带有缓和之气,或者冲和之象,不管它是哪一种脉象,春天是弦脉,夏天是洪脉,不管它是哪 一种脉象,都应该带有冲和之象。也就是说和缓之象。这是什么?这叫有胃气,只有有着和缓之象,那就说明脉象还有胃气,反映人体中还有胃气。后生之本不断, 这才是正常的。所以“必先定五脏之脉”是这个意思 。把这个定下来了,四季之脉都有缓和之象,我们明确也。如果是这个脉象上,已经没有了缓和之象,或者换句话说,反映出来已经没有胃气了,这说明病势比较严 重了。这种脉像,后来我们会讲到的。这叫“真脏脉”。就是没有胃气了,没有冲和之象的那种脉象,叫真脏脉。真脏脉就是危险之脉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 死。所以要先知道正常的脉象,然后又要知道现在脉像上,是否出现了更严重的真脏脉。这个时候,
乃可言间甚之时,出现这种情况,你才可以说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间”是轻,“甚”是加重。
死生之期也,什么时候可以恢复,要恢复的话,应该什么时候恢复?要死亡的话,应当什么时候死亡。处在这种情况 下,你才可以作这个推论。不是说凡是人有病的时候,就是心脏死于心病。中医诊断是属于心之病,那你告诉他哪天该活,哪天该死。不是这样。而是说脉象上出现 那样一种状态,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比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先知道正常的经脉是什么样。然后才知道病脉是什么样?这个时候,出现了真脏脉了,乃可言间 甚之时。你才可以说有真脏脉出现了,病情比较危重,那么根据刚才我们上述所推论的,那些道理,这个病大体在什么时间应该加重,在什么时候应该缓解。当然我 们知道这个过程的时候,对我们采取治疗措施。不单是预后的问题,对我们采取治疗措施也是有益的。就是说病情应该在什么时候缓解,我在这个时候积极给你治疗 嘛,本来病情就在这时候要缓解,人体的正气有上升的趋势,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给予适当的治疗,应该说疗效是好的。不单是一个判断的轻重,死生的问题。不单是 “间甚之时,死生之期”的问题。而且对于治疗上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是这一段的原文。这一段所讲的疾病其所愈,其所生,其说持,其所死,疾病的预后,由季节算也好,天算也好, 还有一天当中什么时间段来推论也好,是按五行生克来考虑的。这是《内经》推论,或者说预测疾病转归的一种方式。还有其他方式。这只是提出这一种方式。而 且这一种方式也不是随时都可以使用。是必须在特定的前提下,什么前提?这本篇所指出的,是要掌握了脉象的这种特性,五脏的正常脉像是什么?当五脏脉出现真 脏脉的时候,你才考虑用这个推论。它是这么个确定下来的。作为一般的疾病也可以有所推论,就是说不一定是非得见到真脏脉,是死亡的脉象出来了才推论。病情 一般的情况也可以推论,这个问题不大,好多病都有这种情况。但是那不能作为绝对的,什么事情作为绝对的,那本身就要出错了。疾病是很复杂的,不可能用这么一个东西,就全部分析清楚了。必须还有其他的。一样,将来在学习辨证的时候,你不是说八纲全概括完 了,为什么还要告诉我脏腑辨证,为什么还有气血津液、三焦辨证?最好学一个,但是学一个又解决不了,我们复杂的客观现实。所以还得准备学更多的东西。
再有,《内经》里面就是本篇前面,还有五脏所苦,“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 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这个也是最常见的东西。
理论阐释
1. 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就是一种归类问题,所谓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它怎么归类的?看看这个表就可以了。它是按五行归类。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五脏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四季 | 春 | 夏 | 长夏 | 秋 | 冬 |
时日 | 甲乙日 | 丙丁日 | 戊己日 | 庚辛日 | 壬癸日 |
时间段 | 平旦,寅卯 | 日中,巳午 | 辰戌丑未 是在四季之中间 | 下晡,申酉 | 夜半,亥子 |
你看,寅卯辰,那是一个时段后面最后一个,巳午未,申酉戌,每三个时间段最后一个,亥子丑,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那个时间,把三个时辰作为一个时间段,最后那个时辰就是辰戌丑未,那就属于土,把它叫四季。
这个理论是来自于脾不主时,而寄旺于四季之末,把两个合起来了。把长夏的理论和这个合起来了。
这也是《内经》的理论,“脾不独主于时,寄旺于四季之末”。四季的话,比如说春天,寅卯辰,它按时间段 划分的话,把一天可以分为四个时,分为四个季节,按那个季节划分的话,寅卯辰就相当于春天,当是辰最后,四季之末,辰那个时间就属于土气。所以一天当中, 寅卯辰看来是相当于春天的那个节气的,但是最后呢,辰这个时间段应该是属于土气,巳午未,应当是属于火的,属于夏天的,但是夏天最后这个时间段又属于土 气,未是属于土气。申酉戌、亥子丑是一样的。这是怎样一个划分时间段。一个方法。
2. 五脏病愈、甚、持、起时间的预测
这个理论上这么提出来的,这个理论的发展,这个理论的运用,咱们教材上提到了,比如张仲景是按六经辨证,他按六经辨证的时候,他不也有“欲解时” 吗?“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其实道理和我们上边《脏气法时论》所讲的道理,它是一个道理。“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也就是巳时到未时之间, 这个时间,是太阳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和太阳的经气相符合了,太阳经气当旺,所以在这个时候,它就要痊愈,六经病都有欲解时。道理都是这个。也就是经气旺 了,这个时间经气旺盛,因此这一经之病在这个时间就有起色,欲解时。
同时,教材也特别提到,我们虽然讲的是个一般规律,在《内经》里还有其他的预测疾病的规律,但是学习每一个规律的时候,都应该结合临床实际 情况,教材上说,不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而机械的套用。这个难就难在这里,规律性告诉你了,怎么使用,那还得在临床当中,根据具体情况来使用。所以我说 学中医,难学,恐怕就是难学在这。道理容易不容易?容易啊!甚至你怎么一说,谁都可以记得住,谁都可以理解得了,但是怎么用呢?还要结合临床实际去。
这个理论阐释的第二个问题,最后还有一个小的自然段,那是讲的一天的,不是按生克来考虑的,所有病大致都有这种情况,也不是所有的,大致都有这个情况,疾病,也就是平旦慧,白天比较安静,到晚上加重一些。到夜里最严重。它说一般的病,大体上都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变化规律。大体而言是这样的。和我们上面所讲的,按五行生克来推算,就不是一样了。
3.“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指导意义 《脏气法时论》 这一篇,我们只是讲的五脏的所欲,“肝欲散,心欲软,脾欲缓,肺欲收,肾欲坚”。五脏所苦部分没选。但是我在讲课之前,都说过五脏所苦的问题。“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等等。五脏所苦我提过了。
这一段里头提到了,五脏各有其性。如肝苦急而欲散,心苦缓而欲软,脾苦湿而欲缓等。而药物的五味则有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和 咸软的作用。故可用其性味以纠正脏气之偏。对,治病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治病怎么治的呢?因为什么叫病呢?总的来讲,病就是阴阳失调,各有所偏,而药物的性 质,也是四气五味阴阳各有所偏,治病的道理就是利用药物的阴阳之偏,来纠正人体的阴阳之偏。总体来说,大致思路就是这个。用药物的阴阳之偏,来纠正人体的 阴阳之偏。 所以他说,故用其性味以纠正脏气之偏。如肝苦急欲散,苦也就是恶的意思。即恶酸喜辛。所以要以酸泻之,以辛补之。
李念莪《医宗必读。苦欲补泻论》把这道理是这么讲的,说“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欲,本脏所恶,即名为泻,本脏所喜,即名为补。”我在讲课当 中一再强调这个问题,适其性者为补,这本脏所欲就是适其性,本脏所恶就是不适其性,反其性,所以本脏所恶为泻,本脏所喜为补。下面还举了一些药物,《医学 起源.用药备旨》,它里面有一些具体的举例,生“肝苦急,急食以甘以缓之,甘草,”“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黄芩”,“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我举的逍遥散,说的是生姜、薄荷。肝欲散 嘛,所以用逍遥散。用辛味药,生姜、薄荷。但是他说川芎,川芎也是辛味药。以辛补之,他说的是细辛。以酸泻之,说的是芍药。王好古的《汤液本草》,缪希雍 的《神农本草经疏》,李念莪《医宗必读》等,都对中国问题进行了发挥。而且这还说有一个缪、李二氏强调,“夫五脏之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也,不明乎此,不足以言医。”说不懂得五脏苦欲补泻的问题,就不能当医生。 《脏气法时论》讲到这里。
--------------------------------------------------------------------------------------------
脏气法时论九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歧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合人形者,统脏腑经络,一切形体而言。法四时五行而治者,法四时之分属五行者,以治人形也。贵者主令,贱者不主令,因五行贵贱,知脏气衰旺,以此断其死生成败,定有消长存亡之期也。义详下文。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春属木,肝木主之,足厥阴肝经乙木。少阳胆经甲木,主治,其在一岁则为春,其在一日则为甲乙,皆肝气主令。下文仿此。夏属火,心火主之,手少阴心经丁火。太阳小肠经丙火。主治。长夏属土,脾土主之,足太阴脾经已土。阳明胃经戊土。主治。秋属金,肺金主之,手太阴肺经辛金。阳明大肠经庚金。主治。冬属水,肾水主之,足少阴肾经癸水。太阳膀胱经壬水。主治。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肝病遇火则愈,火其子也,故愈于夏。遇金则甚,克我者也,故甚于秋。遇水则持,水其母也,故持于冬。遇木则起,助我者也,故起于春。肝为风木,故禁当风。十干之中,丙丁为火,庚辛为金,壬癸为水,甲乙为木,戊己为土。一日之中,平旦为木,日中为火,下晡为金,夜半为水,日昳与四季为土,日昳,日昃。四季,辰戌丑未四时。亦与一岁相同。下文仿此。肝欲升散,故以辛味散之。辛散则为补,酸收则为泻,故用辛补之,酸泻之,凡本味为泻,对宫之味为补。下文皆然。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心为君火,故禁温食热衣,心欲和软,故以咸味软之。余义仿首段类推。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脾为湿土,故禁湿地濡衣。温食助其湿热,饱食助其胀满,故皆禁之。脾欲松缓,故以甘味缓之。余义仿首段类推。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肺为燥金,其性清凉,故禁寒饮食寒衣。肺欲降收,故以酸味收之。余义仿首段类推。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火矣)筋者,所以束骨而利机关也,瘘论语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焠,音翠。(火矣),音哀。
肾以癸水从君火化气,故禁焠(火矣)热食温炙衣。焠(火矣),煎焙烧燎之物。肾欲坚凝,故以苦味坚之。余义仿首段类推。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以胜相加者,以所胜加所不胜也。其所生者,己所生也。其所不胜者,克己者也。于所生者,生己者也。自得其位者,同气者也。先定五脏之脉,知其生克衰旺,乃可言其间甚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目荒)(目荒)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
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颊肿,耳聋不聪。取其经厥阴与少阳血者。(目荒),音荒。
肝脉自足走胸,行于两胁,病则风木郁陷,故胁下痛引少腹。生气不遂,故善怒。肝窍于目,故虚则目无所见。肝与胆同气,肝木陷则胆木逆,胆脉循耳后下行,胆木上逆,浊气冲塞,故耳无所闻。肾主恐,胆木拔根,相火升泄,肾水沉寒,故善恐惧。气逆者,胆木上逆也。少阳胆脉,自头走足,循颊车,下颈,胆脉上逆,故头痛颊肿,耳聋不聪。取厥阴少阳血者,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也。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郗中血者。郗与隙同。
心脉自胸走手,下膈上肺,循臂内后廉下行,病则君火上逆,故胸胁满痛,两臂内后廉痛。君火刑肺,肺气逆冲,故膺背肩甲间痛。小肠脉绕肩甲,交肩上,此肺与小肠交病也。心在膈上,小肠在腹中,虚则心与小肠皆郁,故胸腹大。肝位在胁,肾位在腰,肾水凌火,火衰木陷,故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心窍于舌,故取少阴太阳之经,与舌下之血者。其变异殊常之病,则刺郗中之血。郗中,手少阴之郗,即阴郗穴也。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脾主肌肉,其经自足走胸,病则湿盛脾郁,经脉下陷,故身重肉痿,足软不收。湿伤筋脉,软短拘缩,故行则善瘈,脚下作痛。足心。虚则不能消磨水谷,故腹满肠鸣,飧泄,饮食不化。取太阴阳明之经,兼取少阴之血者,水泛则土湿,泻肾水以泻土湿也。
肺病者,喘咳逆气汗出,肩背痛,尻阴股膝髀腨(骨行)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阳明,足太阳之外、厥阴之 内血者。尻,音考。腨,音篆。(骨行),音杭。
肺主气,其性降敛,病则降敛失政,故喘咳逆气汗出。前行无路,逆冲肩背,故肩背痛。尻阴股膝髀腨(骨行)足皆痛者,肝经之病也。厥阴肝脉,起足大指,循足跗,上膕内,循股阴,过阴器,木被金刑,经脉郁陷,是以痛生。虚则肺气微弱,不能布息。甲木刑之,是以耳聋。甲木化气相火,脉循耳后下行。乙木侮之,是以嗌干。乙木胎生君火,风火皆旺,故病嗌干。《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甚则嗌干。足太阳经行于骽外,足厥阴经行于骽内,取太阴阳明之经,兼取太阳之外、厥阴之内血者,实则肺金刑木,故补壬水以生肝气,虚则肝木侮金,故泻寒水以弱风木也。
肾病者,胫肿腹大身重,喘咳,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肾脉自足走胸,循腨内,入少腹,络膀胱,贯胸膈,入肺中,病则水旺土湿,故胫肿腹大身重。水泛胸膈,肺气格阻,故生喘咳。肾水主藏,藏气失政,故寝睡汗出。表泄阳虚,是以憎风。虚则肾气衰弱,阳根升泄,甲木下拔,逆冲胸膈,故胸中痛。湿土下陷,风木抑遏,怒而贼脾,故大腹小腹皆痛。湿旺脾郁,四肢失秉,故手足厥冷。阳根既败,君火失归,故意不欢乐。心主喜,君火失根,则惊怯恐俱,是以不乐。取少阴太阳经血,实泻而虚补之也。
肝色青,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心色赤,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脾色黄,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肺色白,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肾色黑,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五脏各有所发之色,各有所宜之味。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脏所宜也。
顺四时,按五脏,以随五味所宜,五味之用得矣。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凑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沮与阻同。凑与腠同。
气为阳,味为阴,人身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而一味过偏,则一宫受伤,阴之五宫,亦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敛缩,津液郁生,生气不遂,怒而贼土,脾气乃绝。味过于苦,燥其脾精,脾土失滋,中脘不运,胃气乃厚。厚,郁满也。味过于甘,甲焦壅滞,心气莫降,因生喘满,肾气莫升,因而不衡。衡,平也。肾气下陷,故不平。色黑者,水郁之所发也。味过于辛,肝气发散,津液消耗,筋脉沮弛,精神乃央。肝主筋,心主脉,肝者肾之子,心之母。肾藏精,心藏神,精神之交,路由筋脉,筋脉沮弛,则精神交济之路格矣,故精神乃央。央者,尽也。味过于咸,肾水伐泻,大骨气劳,大骨无力。肌肉短缩。即卷肉缩筋意。阳根既败,心气遂抑。咸寒泄水中阳气,君火绝根,故心气抑郁。调和五味,使之不偏,则筋骨血气皆得其养,不至偏伤矣。此段旧误在生气通天论。
宣明五气十
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是谓五入。
五味各有所入之脏。
五味所禁,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脏各有所禁之味。
五脏所主,肝主筋,心主脉,脾主肉,肺主皮,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脏各有所主之形。
五脏所藏,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精,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各有所藏之神。
五脏化液,肝为泪,心为汗,脾为涎,肺为涕,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脏各有所化之液。
五脏所恶,肝恶风,心恶热,脾恶湿,肺恶燥,肾恶寒,是谓五恶。
五脏各有所恶之气。本气无制,则反自伤,是以恶之。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五脉各有所应之象。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是谓五邪。
五脉各有所见之邪。贼邪刑克。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抟阳则为巅疾,抟阴则为喑,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五邪各有所乱之部,邪入于阳分则狂,扰其神也。邪入于阴分则痹,阻其血也。邪抟阳经则为巅疾,手足六阳皆会于头也。邪抟阴经则为喑哑,手足六阴皆连于舌也。阳邪入之阴经则静,脏气得政也。阴邪出之阳经则怒,长气不遂也。是谓五邪所乱。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肝则怒,并于心则喜,并于脾则忧,并于肺则悲,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精各有所并之脏,乘其虚而相并者也。
五气所病,肝为语,心为噫,脾为吞,肺为咳为嚏,肾为欠为恐,胆为怒,胃为气逆为哕,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是谓五病。
五气各有所见之病。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病各有所发之处,所发之时。
五劳所伤,久行伤筋,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是谓五劳所伤。
五劳各有所伤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