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神剧没告诉你的故事之一,奇葩的日本军队的“下克上”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头条号第8篇原创文章。

出乎吃瓜群众的意料,太平洋战争前的旧日本帝国是个权利斗争极其混乱的国家,战前日本首相的更换速度创造了当时大国的纪录,可谓是一言不合就倒阁,国家方略也始终在你来我往的政客之间反复摇摆,中日战争的前期,我们的对手就是这么个谁也做不了主的状态。

原因何在?日本不是都听天皇的吗?不是都愿意为天皇去切腹吗?

二战前,着军装检阅“皇军”中的裕仁天皇

东亚社会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强劲冲击下,大清曾有意仿照英国式的君主立宪,但不能得到普遍认可,最终由孙中山先生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小皇帝溥仪被迫退位。日本的情况就简单多了,日本的皇族自称“万世一系”,皇帝从来都不是轮流做的,日本社会的精英们几乎不需要纠结于选择何种政体,就一致抬出了早已被幕府将军们架空已久的天皇,作为国家的象征和权力的傀儡,义无反顾的实现了“君主立宪”。

老游戏提督之决断里的内阁会议场景

君主立宪制下的天皇,应该按照内阁决议发布命令,成为臣民的橡皮图章,在天皇们的早期教育中是不允许轻易发表个人意见的。当然这也不绝对,某些重大事件的决策中,天皇也表达了不少意见。然而由于皇帝的深居简出,对新鲜事物、国际关系和民生问题不可能成为专家,因此在日本的权力设定里,还是由内阁代表各方政治力量作出集体决策。

旧日本内阁的组成,是由首相、外相、藏相、陆相、海相这五相组成。分别代表着中央政府、对外关系、国内民生、陆军和海军这五大政治力量,军队的代表竟然在国家决策机构中占有两席,而且陆海两相都有单独辞职以倒阁的权力。首相虽然一般由文人担任,但是由于日本维新以来的重大国家胜利都是军队对外侵略得来,军队和军人在日本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所以首相一职也越来越多被旧军人占据。也就是说,日本政府的重大决策必须得到五相的一致认可,军队认为哪一项国家政策对其不利,就可以无限次的倒阁再重新组阁,从而具备了无限次自杀再复活的小强特质。

日本特色的“下克上”--226兵变中的叛军

至于军队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维新派的元老们有着相对老练的国家策略,设定的目标是小步蚕食逐渐扩张,年轻的军官却不以为然,他们自以为是日本社会的精英,等不及元老们的蚕食,而形成了更为激进的军官群体,“下克上”就是出现在这样的一种心态之下。

自1922年最后一位维新元老西园寺死后,军队里的少壮派就彻底成了脱缰野马。日本军队非常讲究下级服从上级,尤其在士兵和军官之间,基本从未发生过哗变。但在军官群体里,中下级军官对高级军官有着极端的不满,在日本人非常极端的零和性格下,这种不满直接演变出日本特色的“下克上”行为。

226兵变中的叛军军官

1936年2月26日,最大规模的一次“下克上”发生了,半个近卫师团在少数中下级军官的带领下血洗了日本内阁成员,意图将日本带上更为激进的扩张道路,虽然最终被镇压,这些军官居然还得到了日本人的同情,如果不是内阁即时抬出天皇这么个活佛出来,情况还不容易控制。

日本战败后,麦克阿瑟将军和裕仁天皇的合影

在大国里,中下级军官能够做到如此影响国家的决策也是奇葩。现代的非洲美洲小国里,类似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权力的游戏始终还是少数人的游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