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训扬新风之五十七丨蔡岭镇衙前曹村:南宋朝的辉煌村事
龟山曹氏家规言:宗族不可不睦也。邻里有匍匐之情,亲戚有籓篱之卫,况宗族乎!其有同室而戈矛,一体之牙角,皆见弃于圣贤者也。有无相济,缓急相须,鳏寡孤独相恤,和气致祥,吾宗之幸也。
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一如落日余晖,光芒尽收,而在此没落的宋季,都昌清化乡的衙前村曹氏,却显赫一时,以至800余年前的辉煌闪耀至今。衙前村现属都昌县蔡岭镇华山村委会,有上衙前、下衙前之分,合连在一起160余人。村庄离有都昌县次中心之地位的蔡岭镇不到3公里。因有南宋朝的厚重历史底蕴,衙前村一直试图跻身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之列。
文韬武略曹彦约
都昌在南宋乱世,倒是名人辈出,仅在《宋史》列单传而留史册的就有江万里、黄灏、曹彦约、冯去非等。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时,都昌人黄灏、彭蠡、冯椅、曹彦约纷纷前往求学,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都昌籍“朱门四友”。朱熹后来知南康军,与“朱门四友”又有颇多师生之间的交融。“朱门四友”之一的曹彦约,就是衙前村人。其实同时求学于白鹿洞书院的,还有其堂兄曹彦纯。
《曹氏大成宗谱》
曹彦约(1157—1228),字简甫,号昌谷。其父曹兴宗,南宋登进士,为左从政郎、鄂州司理参军,累赠光禄大夫。曹彦约南宋淳熙八年(1181)中进士,历仕州县,累官礼部侍郎兼侍读,授兵部尚书,曹彦约以年高体弱为由力辞不往,于是以文华阁学士致仕,知常德府。曹彦约历官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任上政绩显著,体恤民情,《宋史》称他“可与建立事功”。曹彦约官可至兵部尚书,他在“武略”上的施展,主要表现在抗金守土和平定寇乱上。曹彦约在任京湖宣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檄摄汉阳军事时,金兵南下,以重兵包围安陆,并派遣游骑及水军沿汉江进兵汉阳。汉阳兵弱将寡,形势危急,曹彦约发动民兵据守,命一路官军守城,另一路联结渔户阻塞汉川,遣勇士焚毁敌船,激战一昼夜,敌兵退走。宋军渡江追击,大败金军。曹彦约乘勇奇袭敌营,斩首千余级。这一大捷,展示了曹彦约的军事才能,他也因功除知汉阳军。开禧、嘉定年间,湖南发生了黑风峒寇叛乱,湖南、江西震动。从朝廷到地方,对峒寇招安、征讨之议,久而未决。官兵围剿,屡战屡败。时任路转运判官负责督运粮草的曹彦约力主剿捕,并提出了三屯驻兵、步步进逼的方略。嘉定三年,曹彦约被任命为荆湖南路安抚使,他亲率大军南下进讨,并设利诱之计,次年平定叛乱。
《曹彦约集》主编之一尹波教授(左一)在衙前
《曹彦约集》主编之一余星初
《曹彦约集》
曹彦约的“文韬”,则体现在他师承朱熹,儒学治行上。据其《墓志铭》载,曹彦约著有《舆地纲目》《昌谷类稿》,久已散佚。现存的《经幄管见》《昌谷集》,《永乐大典》载其全文。《经幄管见》是他阐明《三朝宝训》所录不入正史的故事讲读,“旁证经史而归于法诫”。《昌谷集》中抒发性情的诗文和针砭时事的奏疏、奏状、札子颇值治史者研读。其诗作收入《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全宋文》《全宋诗》《全宋词》。2015年,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尹波教授与都昌历史名人研究会余星初先生,钩辑文献,考订辨伪,主编了37万余字的《曹彦约集》,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后人研究曹彦约最为详尽权威的原始资料辑编。曹彦约1228年在衙前故里病逝,享年71岁,赐号“文简”,归葬龟山。曹彦约生四子,分别名士况、士规、士衮、士冕,皆入仕宦,堪为名士。
出土的曹彦约刻像
曹彦约的后裔慎终追远,将纪念先祖“文简公”的活动,衍变成一种新民俗。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在蔡岭镇属于悠公后裔的衙前、店下、曹琪、曹洪、曹机、曹道元6个曹姓村庄,每村一年轮值,接奉曹彦约木雕神像。相传民国某年,从曹机里接走文简公塑像,当木杠抬举像轿时,竞至杠断。曹姓的人对此反常现象的悟读是,彦约公有长留曹机村的意愿,于是不再轮值。留在曹机祖堂的彦约公像毁于“文革”中的“破四旧”运动。直至2001年,六个村庄怀着虔诚重塑了曹彦约的木制神像,峨冠博带,彩身光亮,曹彦约后裔重又拾起六年一轮供奉的祖制。1944年出生的衙前村老人曹光填,德高望重,成了接奉文简公像的总联络人。他讲起18年来堪称奇特的自然现象,每年的农历十五这天,蔡岭一带都是晴天,哪怕前一天下雨,第二天也会放晴。村民的意愿解读是彦约公福泽后代,天呈吉祥。2018年农历十月十五日,曹道元村接了“文简公”的“禄身”至前年新修的祖堂供奉,请来湖口县民间剧团连演四天四晚文词戏,村民尊祖敬宗,传承祖德,弘扬家训,其乐融融。每年的清明节,都昌曹姓悠公后裔的33个村庄,派代表前往龟山曹祭扫悠公及其第七世孙曹彦约的墓茔。
继往开来“星凤帖”
2018年5月19日,江西省博物馆研究员、收藏专家郑毅龙先生考察了衙前村的星凤楼,随后撰写《景星麟凤论法帖—都昌曹氏所刻中国名帖》首发大江网。都昌电视台记者江建峰据此行写就《寂寞星凤楼》,为挖掘本士优秀传统文化鼓与呼。《星凤楼法帖》作为中国书法名帖,更加的引起世人关注。“重建星凤楼”的呼吁正当其时。
春季星凤楼遗址
“星凤楼”的缔造者是曹彦约。曹彦约辞官返乡,皇上念其政绩与声望,拨银御赐建造星凤楼,作曹彦约晚年读书、染墨、收藏、頣养之用,“星凤楼”三字为宋理宗的御笔。清代《都昌县志》载:“星凤楼,宋尚书曹文简公建,以贮图书,上有《星凤楼帖》,在张家岭衙前曹家门首。四面环水以水池,前架石桥,文人呼为八角亭。”四面环水,石桥连通;二层楼榭,八卦筑制;瓦脊嵌瓶,斗拱飞檐;古木参天,花园后辍;楼藏万卷,《法帖》甚珍……这是对星凤楼风貌的勾勒。登临斯楼而心旷神怡,后人可以从清雍正十一年(1733)农历四月曹肇杏撰写的重建“星凤楼”序中得到领略:“至于经营措置,位则中正,制则浑坚,势则巍峨,峻起超然特出也。且设阁空明,可以披风之乘,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临斯也,不有心旷神怡悠然以志远者乎。匪落已也,倚栏杆,观鱼游,时潜时跃活泼无滞,大化之氤氲,于此流其机焉。若夫,往来时会悦亲戚之情话,朝夕斋居,乐琴书以消忧,又群情所其有身。”星凤楼在建成后不久,即遭元军兵燹毁倾。在曹氏家谱中有诗为证:“天命百年人悄悄,元兵一炬黍离离”、“一区瓦砾元兵后,到此重看甲第兴”。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扰衙前村,星凤楼匾额和楼内书画一应的珍贵文物被掠夺一空。1949年后,星凤楼一直作为村里的学堂,后来也兼做村上的保管室,“文革”期间被毁。现在在星凤楼遗址上,村民开辟了几方菜园,种些果蔬。春水活泛时节,四面环水;冬季干涸之时,但见悬墟。衙前村人着手在遗址前标识纪念,期盼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协力重振星凤楼。
星凤楼遗址
星凤楼遗址
“星凤楼”的扬名,不在于其建筑的精巧,而在闪耀于中国书法史的《星凤楼法帖》。书法业内之人称碑帖之学为“黑老虎”,墨为黑色,以“老虎”喻之,大概是状书法渊源芜杂,难探其真犹如难驯之虎。觅迹一代代名家书法真品的渠道,除了碑刻、书帖,还有法帖。为了让书法大家的名作广传于世,便于墨客低成本、低门槛地临习,碑刻与书帖相结合的拓本产物“法帖”应运而生。北宋的《淳化阁帖》在中国法帖史上令人仰止,被誉为“法帖之冠”、“丛帖始祖”。该帖成刻于淳化三年(992),10卷收录自先秦以来1000余年, 103人的书法墨迹420篇。元赵孟頫言“书法不衰,此帖之泽也”。《星凤楼帖》就是以《淳化阁帖》为蓝本,增加一些其他帖和家藏刻石的内容而辑就。让我们且来对曹彦约祖孙三代倾注心力而刻的《星凤楼帖》的“前世”来个梳理。
《星凤楼法帖》作品
《星凤楼帖》是曹彦约晚年回归故里,在衙前星凤楼和南康军“湖庄”昌谷巷(今在庐山市星子老县城)来往居住期间,耗费心血着手编辑的。有人将其讹成“北宋赵彦约”所著。曹彦约早在庆元之年(1197)徙居南康军城下时就萌生了刻帖的想法。恩师朱熹《观书有感》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文俱佳的曹彦约要探寻华夏书法的“源头活水”。
《星凤楼法帖》作品
曹彦约的四子曹士冕,字端可,号陶斋,以幕僚而仕州郡,曾奉议郎知德化县(今九江柴桑区)。曹士冕自幼聪慧,勤于书法。他承父志,将《星凤楼帖》历十余年而臻于辑刻完备,全帙12卷。元代陈绎曾《瀚林要决·法书》评价曹士冕的摹刻“工致有余,清而不浓,亚于《太清续帖》”。明代王世贞在《王氏法书苑》评价“星凤帖”言“虽以众刻重摹而精美不苟”。其实真正让都昌人曹士冕在书法史上留下芳名的,更有他的《法帖谱系》,其内容以《淳化阁帖》为大宗,诸本为支派,逐条叙述摹刻始末,兼论异同工拙,足资考证。在衙前村的族谱上,对曹士冕的后裔无载录,这一支外徙他乡繁衍。
《宝晋斋法帖》
曹彦约的次子曹士规之子曹之格,在宋咸淳四年(1268)担任无为(今安徽无为县)通判时摹勒了《宝晋斋法帖》,共10卷,其帖以祖父、叔父刻摹的《星凤楼帖》为蓝本,收录了《乐毅论》《黄庭经》《曹娥碑》等,尤以王羲之《羲之临钟繇帖》,王献之《十二月帖》等王氏家族名帖为多。“宝晋斋”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书房名。米芾1104年曾任无为军使,他在任上将所藏东晋谢安《八月五日帖》等帖刻石置官廨中,到曹之格为官无为时,刻石已残。曹之格在无为守葛祐之拓本重刻的基础上,复加摹刻,并增入家藏晋帖与米帖多种,汇为10卷。为纪念米芾,故名《宝晋斋法帖》。1960年底上海书局将上海图书馆藏本《宋拓宝晋斋法帖》影印出版。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唐兴在1963年第3期《文物》杂志撰文《宝晋斋法帖读后记》,文中认为“宝晋斋帖大都翻刻星凤楼”,“宝晋斋法帖全帙的发现,仍是十分可贵的。《星凤楼帖》原本全帙已不可见,一般所谓星凤楼帖,也都是明代杂凑起来的翻刻本,而从这部宝晋帖里却还可以看到星凤的真面目。”“陈绎曾所谓'今佳帖难得,学者赖比得见晋唐人仿佛二耳’,在十四世纪初期尚且如此,到现在又经过了六百多年了,能看到这样接近于完整的宋刻法帖,当然是令人兴奋的。”
衙前人曹彦约祖孙三代在南宋朝,以法帖之体将都昌人的文墨浸润于古书坛。悠悠岁月已逝,文脉得以赓续。在当下,以吴德胜、黄阿六、曹端阳为代表的“鄱湖三友”都昌书法群体,在中国书坛锋芒毕现,头角崭露。都昌已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5名。都昌县委、县政府打好“文化牌”,开展 “中国书法之乡” 创建活动。都昌县承办的全国性书法赛事,或曰“鄱湖杯”,或曰“星凤楼杯”,“星凤楼”依然是都昌书法的辉煌品牌。
光前裕后宣慰衙
曹之格以辑录《宝晋斋法帖》闪耀于中国书法史册,他将他的宣慰官衙代代宣示于故园。
重修后的官衙祖祠
衙前村曾一度称“留恩村”,据说是曹彦约为感念浩荡皇恩而取名。现在名曰“衙前”,是源于其孙曹之格。曹之格宋度宗末年任山东提刑。南宋半壁江山风雨飘摇,其时奸相贾似道当道更是加剧了赵氏王朝的崩溃。年幼的度宗乱世思良才,任命曹之格为南海北道宣慰使,属从三品官职。职守是回原籍招讨、剿抚,并筹集兵马粮草以抵御元兵。曹之格回到都昌,将祖父曹彦约在村中建造的旧尚书府作为宣慰衙门,尽心履职。在衙前村邻张家岭老街古市周边,一些村名留下了当年官衙储备军需物资的痕迹。传说曹东村是衙门东的花园,鸟官树村是养鸟之处,谢骡村是存养骡马的地方,降上谢家是放轿杠(降)的地方,仓舍谢村是屯粮仓之地。这些当然只是传说而已,每个村庄都有其不同凡响的历史。
曹光填(右二)向本文作者(右三)介绍
曹之格恪尽职守,已是无力挽回南宋灭亡的命运。曹之格在公元1277年病故,两年后,南宋末相陆秀夫背起小皇帝跳海自尽,赵宋灭亡,忽必烈驰骋江山。昔日的宣慰官衙历经战火炙烤和风雨侵蚀,后来的三进厅只剩下中间一进正堂。1975年重修过一次,数年前村民对官衙祖祠作了重修,尽管没有了敞亮和堂皇,但正堂仍修旧如旧,呈四叠五加梁风格,喻“梁上加梁,官上封官”。在衙前村,有“留恩八景”,分别是宣慰官衙、水阁遗基、尚书古井、小尖文笔、留恩西障、华表南迎、牌坊础舄、泉井渔矶。每一处有每一处的神韵,每一景有每一景的故事。比如“尚书古井”,遗址尚存,井已废弃。当初曹彦约建尚书府时,在府前竖置旗杆条石(即“华表”),彰显的是显赫身份;凿掘一口水井,并建造一个四柱擎天的凉亭,施惠的是饮水思源,德泽后人。村上曹光填老人讲述着一个关于古井的传说。元末明初,龟山曹姓因史上谜团一样的“红花之乱”,遭灭门屠杀。衙前人杀的杀、逃的逃,只有一个老妪,身穿罗裙坐于尚书井沿上,罗裙罩着的井口下,用提筐藏着一男婴,以这样的方式躲过了官军的满门剿杀。这个叫曹金铭的男婴,后来成为衙前村的兴村之祖。尚书古井至今在通村水泥路上的旁侧,井圈石上依稀可辨清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的勒字。
尚书古井
在龟山曹有“九里三衙”之说,其中的“两衙”指曹彦约的兵部尚书衙、曹之格的宣慰衙,另“一衙”是指龟山曹南宋礼部尚书、端明殿大学生曹孝庆(1206—1276)的官衙。2011年7月,时任北京曹雪芹研究会会长的胡德平先生,带领专家学者来到龟山曹进行学术考察。“红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曹孝庆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南宋祖先。曹孝庆与曹之格是同宗族兄弟。
村民理事会商议传承家训
曹彦约其人、星凤楼其帖、宣慰衙其事,足可让衙前村在历史的星空下闪烁其彩。八百载白驹过隙,新时代逐梦而来。据称衙前村在南宋一代先后有62人中举,18人中进士,为官为宦者有27人。诗书传世远,衙前村现有硕士4名,博士1名。从衙前村走出来的曹淼孙博士任教于首都体育学院。2018年村民曹建平承包的500余亩农场喜获丰收,他的种养家庭农场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家庭示范农场。热心地域文化传承的曹光华,正在山西洪洞县务工,身在异乡的他一直关注着家乡“星凤楼”的热点新闻。曹淼孙、曹建平、曹光华们在奋进的路上,书写着新的人生辉煌……
农机上的曹建平
·END·
来源:九江都昌发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