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科学认知”反成手机电池杀手:原来这样才能延长电池寿命
评价君在春节回家之后发现,家里的长辈们使用手机与评价君完全不同,评价君是随用随充,但基本没充满过,老人们则是坚持把电用光了再充一夜。以前一些科普文章教育大家如何“科学”的使用电池,如今来看,随着技术的进步,很多还保持一成不变的内容基本已经成了伪科学,甚至危害电池寿命。最近一个实验数据验证了这点,各位快看看中招没。
最近Batteryu University发布了一组实验数据,强调手机温度、手机充电习惯和电池寿命的关系。因为是实验室数据,所以到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先无视0度和60度两个选项了,但25度和40度两个常见的手机温度下,充满电带来的电池损耗居然比只充40%带来的损耗更大,这让看不到满电就感觉恐慌的强迫症用户们情何以堪?
简单的说,上图的结论就是我们不要每次都把电池充到满满的再停下来,只要充电到够用一段时间的程度就好,当手机电量不太够的时候就插上再充一会儿。就跟人吃饭一样,老有专家教授说八分饱最健康,暂且把电池也当作人来看吧。现在很多手机都有快充,一般半个小时甚至十几分钟就能充到够大半天用的了,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也确实没必要每次都完全充满。
回到以前的话,我们总会听到一些看似“科学”的科普,比如首次充电要充满再额外插几个小时让电池充分激活,比如要用光了再充避免记忆效应,比如充电时不能使用手机,比如快充对电池有害等等。这些其实很多都是使用镍氢电池甚至更早镍镉电池时代的产物,对于聚合物电池来说只会有害,完全没任何用处。
现在手机使用聚合物电池,都有足够的防护措施。电量还没到彻底用光时手机已经保护性关机,电量充满之后也会保护性断电,无法用光也根本不需要什么激活。相反,一旦电池保护算法不够先进,把聚合物电池的电量过度压榨或者充满会造成电池严重损耗,这比所谓的“记忆效应”可怕多了。
而流传最广的至今还有人相信的,就是快充损害电池了,其实这也完全是无稽之谈。一块电池是由一片片电池板叠加起来组装而成的。这些电池板生产时就进行了筛选,按充放电倍率(C)分成了三六九等。只有能够支持快充的才用来组装快充电池,剩下的继续筛选淘汰。所以快充不等同于把普通电池超频,又何谈损害?这就如同汽车一样,发动机标示规格是2.0L,不代表按照1.4L开就能延长寿命。
说到最后,其实评价君觉得这个测试也有点无聊。别说电池,现在手机都是消耗品,就算一年之后还剩80%电量又如何?最多两年三年,哪怕手机续航还十分给力,也基本会考虑换手机了,就算不换,个别厂商也会升级系统时给你降频逼你换,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摆正心态。但如果买了手机真打算用很久的话,还是要稍微注意一下使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