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归侨欧扬:不忘初心铸真情
欧扬,1931年生于越南海防市。他父亲欧志宽,是越南海防市上世纪30年代的企业家,开有100多人规模的电池厂,“新月牌”电池当时畅销整个越北地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欧家有八个兄弟姐妹,欧扬排行老大。父亲对他寄予厚望,送他到海防市最好的华文学校就读。到高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时局不稳,兵荒马乱。1947年3月,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驻守海防的国民党军队撤回国内打内战,法国人卷土重来,中越边境一线风起云涌。欧扬再也没有机会继续深造。父亲为了培养他继承家业,特意安排他到车间当一名钳工。
欧扬平时喜欢摄影和冲晒照片,刚好在他家做杂工的工人刘健也是摄影爱好者,两人不断地切磋和交流技术,一来二往,关系十分的融洽。实际上,刘健的真实身份是中共地下交通员,在海防市的一个地下交通站工作。那个交通站是中共在海防市负责接待过往人员,传递情报的。刘健平时经常讲人生和革命的道理开导他。同时,他常常把进步书刊,巴金的《寒夜》,艾青的《火把》,黄谷柳*(1908~1977)的《虾球传》,以及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母亲》等给欧扬看,使他萌生了参加革命,为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的思想。不久,欧扬主动地协助交通站,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成为了交通站的一员。后来,刘健由于工作需要离开了交通站,由陈然接替。
1949年,中国大部分国土已经解放。根据中共十万山党组织的要求,交通站的工作人员、越南华侨独立中团整编出一个主力小团,奉命撤回中国。欧扬瞒过父母和家人,跟随陈然一起向到了祖国。这时刚好又遇到了李伯伦领导的越南华侨独立中团(该中团华侨战士占了很大一部分),当时他担任独立团的政委。李伯伦就同中国方面协商,请求中方支援一批华侨干部,得到同意后,欧扬跟随李伯伦部队回到了越北,到达胡志明领导的解放区,支援越南抗法斗争。后来他们辗转到太原省,越盟的总部就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华侨部,见到了久别的刘健同志。
华侨部的主要领导就是李伯伦。他说,边界战役在中国的策划和大力支援下,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现在仍然处在相持阶段,形势的发展使我们需要更多的华侨干部,配合中国更加有力地支援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因此,你们经过短期的培训后,尽快返回东兴一线。两个月培训结束后。李伯伦派了一个排,护送欧扬和30多个干部返回东兴。他们从太原出发,经过那坡、靖西、水口、凭祥、爱店、峒中,沿途风餐露宿,和国民党军残部和土匪武装遭遇了几次,还要躲过鬼屯(法国鬼子的炮),在中越边境来往穿梭往来,饥寒交迫,日晒雨淋,艰苦卓绝,足足走了59天,终于到达芒街。
1950年,随着边界战役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方面需要华侨干部配合中国军事顾问团的工作,广西军区司令部要求中共十万山地区党组织派遣华侨干部前往广西军区驻地南宁,参加军事顾问团翻译的选拔工作。防城县公安局局长及军区蔡参谋到东兴,接欧扬一行到南宁参加选拔,欧扬等几人由于越语水平不够精通而落选。李伯伦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要求他们返回越南,经过防城县时,还带回了一批中国援助的枪支弹药。回到芒街后,李伯伦要求欧扬他们成立一个文工团,以进一步宣传发动群众,扩大共产党的影响。欧扬和同志们组建了一个23人的文工团,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得到了上级的表扬。1952年,欧扬调到省武工队担任副大队长。签订《日内瓦协议》后,法军撤离北越。欧扬带领一个排的兵力,在海宁省做维护治安和挽留南迁企业及人员的工作。
1954年,欧扬被送到北越朱文晋军校学习半年。1955年,越南开始组建海军,欧扬被派遣到海军101观察台当台长,每天向上级报告天气、过往船只等海况。1956年调任106观察台台长。1958年,欧扬被保送到越南陆军士官学校深造(该校由中国援建,从柳州搬迁而来),中尉军衔。1960年毕业后,到潭河县任武装部部长,上尉军衔。1963年,台湾国民党当局妄图反攻大陆。根据中国方面提供的情报,欧扬带领潭河县武装部人员和民兵,伏击南越武装特务,在北越首次活捉六名南越武装特务,受到越南中央的嘉奖,并拍成电影。随后,他们会同其他县的武装部和民兵一起,抓获和消灭美蒋、南越武装特务三批。1972年,欧扬晋升大尉军衔。
1975年,越南南方获得解放后,越南当局立即投靠苏联,疏远中国,并逐步走向反华排华的道路。在军队中,凡是华侨或华人都被清洗,欧扬在军队中也遭到了排斥,最后被迫退休。
1978年,越南当局大规模反华排华。欧扬回国后,安置在广西扶绥华侨麻纺厂工作,任劳资科科长,1992年退休,定居凭样。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欧扬荣幸地获颁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回顾在越南参加革命和从军的经历,看到今天的祖国日益强大,欧老对他当初的选择并不后悔。他动情地说:“两鬓发白终不悔”不忘初心铸真情。”
(2020年3月写于凭样)
来源:文/黄理现 本文摘自《此心安处是吾乡》广西凭祥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