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六章 原文
《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六章
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此章名曰:居下者生。
如果说,老子或比喻,或以圣人为范论道——比如说“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见第八章)“古之善为士者,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见第十五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见第二十二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见第二十八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见三十九章)等——告诉人应守弱,居下,谦卑,人如果依老子之说如此做了,能与万物(水,江海,空谷等)的守弱,居下,谦卑相同吗?
万物有道于自然,无守弱之心自守弱,无居下之知自居下,无谦卑之情自谦卑。所以,老子如是说,只是把他所悟之道说出来,他行的是不言之教,所为不言,指的是不命令人如此做,不强迫人如此做,不引诱人如此做。知道者自行其道,如此理解老子的道德经,最接近老子的思想。
六十六章,老子一开始以江海为喻,论善居下是谓道。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这是老子对江海的肯定,肯定了江海的善居下。谷,是这个世界上最低的地方,但江海是百谷的王,因为,江海最善居下。最善居下者,老子称其为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从江海比喻,说到圣人。这个欲,在古代汉语里是一个能愿动词,可以有多种意思的理解,这里应译为“能”,如果把它译为“想要”,这就不合老子的思想了。老子说的是,圣人之所以能居于民之上,一定是其心居于民之下。这里的“言”不可依今天的言词理解,言,与心,与行是相连的,古人心如何,言如何,言如何,行如何,所以有“言为心声”之说,也有“立言,立志”之说,志,那行,言行一致,是如今人人都说的话,只是今人,言与心,言与行常常是两回事,所以,对言的理解,就与心与行脱离了。今人说无心、非心的话,比说有心,真心的话更流畅,这是离道叛道的结果。这个言,在这里应指心,行和话。圣人言语,行为和真心,能甘居于下,所以,民敬之尊之,故在民上。能在民之前,是因为圣人甘居众人之后,众人以圣人为标率,推举圣人为先,故能在众人之前。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这句话,老子是在对比说。一方面,说圣人甘居民下,民众尊他敬他,是民众将圣人推举到民之上,民之前,所以,民众对于在自己之上的圣人,不会感觉到有什么压力和重负,不会感觉到可怕,或者有敬畏感。而时下的治国之人,高高在上,处处在前,民众对这样的人,有两种感觉,一是沉重,一是害怕。
最终善居下者的果是这样的: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人,很高兴推举那些甘居其下的人,让他们做治者,他们也不会让人生厌,因为他们无欲无为而不争,所以,他们居上也好,居前也罢,没有人与他们夺其上,争其前。
居下,当为自然居下,无欲居下,无为居下,这才是“与物反矣”之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