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97):微距眼里图 悟性脑中画
古玉微距观察悟出真谛
古玉微距观察之后,真仿之辨在于各个的“悟性”了,毕竟古玉文化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古玉没有一个统一的物理“标准”,对于古玉特征的剖解只能细化到微距图像层面,再往深层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只能“悟性”登场。其实不是“不可言传”而是无法言传,微距图无法再更加细化的圈点标识。由于悟性的差异,还会产生见仁见智的现象,这是正常的。
为了减少见仁见智的彩色理解,采取能够客观清楚地表现古玉细部特征的微距标本是非常必要的,拜读陈启贤先生大作《刘台子西周墓地玉器工艺技术与工艺微痕研究》,感觉其所提供的微距图像堪称胜任这方面的教学图片,录以为学(图1系列),常常观摩必有启发(在此鸣谢陈启贤先生)。
悟性何处?启发再三:
启发之一:微距辨识以藏品能够观察清楚为标准。
拙文《古玉学步(17):雾里看花辨不真细察不离放大镜》之后,多有藏友询问选择多少倍数的微距镜最佳,如此则“刻舟求剑”了,微距辨识以藏品能够观察清楚为标准。
古玉制作的历史时期不同、制作工具有别、制玉匠人有异、玉质材料相差,所以古玉所表现出来的特征都不一样,同样的微距倍数观察不同的藏品,其所展现的特征千差万别。
启发之二:老玉与新仿在微痕上所表现出来的质感是绝然差别的:古玉尽显千年沧桑、新仿细腻嫩滑(图2)。
图2
启发之三:老玉与新仿在线痕上的质感是绝然差别的:古玉线条硬朗见峰、新仿线条绵弱(图3,参见《古玉学步(85):痕迹软弱与刚劲 皆因工具古与新》)。
图3
启发之四:老玉与新仿在包浆沁色上的截然不同:古玉轮回沧桑包浆浓厚沁入肌理、新仿着色漂浮(图4)。
图4
其实再说都是多余,深到细处见仁见智,在意会和揣摩基础上的“悟性”各个不一。慢慢意会和揣摩吧,这就是——赏玩。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