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洪氏丨小儿推拿处理发热
导言:发热是指体温高于正常标准。它是儿科临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许多种急性、慢性病变。发热会使患儿体内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如不及时处置,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而按摩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
【临床表现】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常伴寒战、四肢酸痛、头痛烦躁、食欲下降等全身不适症状。临床常见证型如下。
1.外感发热
(1)表证发热:发热伴恶寒。无论感受什么性质的病邪,均伴有不同程度之恶寒。
(2)半表半里发热: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
(3)里证发热:发热不恶寒,但恶热。常见有壮热(高热,多为气分热炽);身热不扬(发热,初摸肌肤不热,而越摸越热,多为湿热蕴结);潮热(发热呈周期性热至或热甚,多为实热、湿热或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低热,但热有由内向外蒸腾发散之感,多为阴虚发热)等。
2.内伤发热
(1)食积发热:发热伴手足心热。
(2)气郁发热:发热多由情志不遂而引发。
(3)阴虚发热:慢性久病、气虚、阳虚、血虚、阴虚都可致热,多为低热,亦可见高热。
【诊断标准】
体温高于 37℃(也有人认为小儿有许多生理性致热因素,故体温之常态就较成人为高,则应以体温高于 37.5℃为发热的标志)。
低热:37℃(37.5℃)~ 38℃。
中度发热:38.1℃~ 39℃。
高热:39.1℃~ 40.40℃。
超高热:高于 40.5℃。
体温过低:低于 35℃。
【治疗】
发热的处理原则为泄热除热。临床还要根据所发病证,配以相应的辨证施治,如清热解表、清热消食、清热祛瘀、清热补虚等。
[基本手法]
1.头面四大手法,推桥弓。
2.清天河水,双拇指交替点压内关至郄门。
3.从阴陵泉至三阴交行推法,再交替点压。上下搓足心。
4.患儿俯卧位,下推天柱骨,自上而下推脊柱。于督脉及膀胱经行揪痧法,重点在大椎、肺俞、心俞、肝俞挤痧。
扫码观看推脊、揪痧视频
[随证加减手法]
1.外感发热
患儿坐位低头,在其风池、风府、天柱、风门、肺俞等穴处行搓擦法,清肺经,点揉二扇门、双侧曲池穴。
2.内伤发热
(1)食积发热:揉板门、推四缝、退六腑、揉摩胃脘,点揉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
(2)气郁发热:从剑突向两侧沿肋弓行分推法,点按期门、章门穴。
(3)阴虚发热:取天河水,揉二马,重点操作阴陵泉至三阴交一线。
【注意事项】
1.施术毕,患儿汗出较多时,注意补水,防风寒。
2.退热手法可于两小时后再次施用。
登场书籍
《京派洪氏小儿推拿(彩图)》
中医书院购书链接——
养生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