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登高
为什么要登高
——第8周给教师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上周五,我们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了一年一度的登高节。和往年一样,孩子们总是兴高采烈;老师们总是双脚不听使唤。
因为山与我一样,都属于比较矮的那种,也可以理解为比较“善解人意”。否则,太高有人吃不消了。因此,大家只花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就登了个来回。因为每年登高,我们都有安排各个班级展示自己的晨诵作品。所以,在登高前的一周,大家便开始排练。
到了山顶,我们首先进行的就是学生的诗歌诵读展示。这座山虽然是第二次来了,但还是提早来踩点,确定一处山坡作为天然的舞台。那天,孩子们站在舞台上,蓝天、白云成了他们的背景。巧的是一年级的孩童头戴小黄帽,发出了银铃般的声音,就在吟诵“蓝蓝的天,白白的云……”。
到了五六年级,就有了《二十四节气歌》,就有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只可惜,天稍微热了一些。不管是孩子还是老师,都会有一些焦躁不安。尽管大体上是安静的,但是总是还有一少部分人不能进入享受的状态。
这之后,我们又有了制作灯笼和写心愿卡的活动。孩子们把自己的心愿写下来,放在自己的灯笼里,挂在书桌旁。这是一盏心愿灯,可以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随后,自然是孩童们最喜欢的“大吃特吃”环节。其他环节都可以省去,唯独这个不能省,否则孩子们下次都不跟我们出来登山了。这也是天性。此刻,我突然想起自己儿时春游的情形。那时条件不好,大家能带什么去春游呢?我还记得带过窝窝头,家里做的。
对于吃,每一个人都是向往的。看着眼前孩童们的如此放肆地吃起来,心里也乐了。这就是童年!
一个下午的时光,就这样在路上飘扬,在山顶上飞翔,在孩童们的嘴巴里被嚼烂。我们希望孩童们有这样的时间是可以去放飞的。这就是童年!
刚开始,可能有的老师会觉得就这样一个小土坡,怎么能作为舞台呢?其实,我们想要为孩子们寻找的就是这样的记忆。这是第七年,第七次登高了。我们一开始,就想着让孩子们每年登一个家乡的山头,六年下来就有了六座山头。那么,我们就有这六座山头有了故事。或许,我们与家乡就不会那么陌生。
做一件事情,总要有它的理由。借此机会,继续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为什么要登高呢?
因为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重阳登高是一个传统,是一个可以放飞心情的活动。不管是开心还是不开心,我们都可以选择登高来表达和释放。杜甫在登上泰山之巅,自然涌起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内心豪情;李商隐傍晚登上乐游原,发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人生感慨;当然,学生最熟悉的还是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那天,我本想和孩童们讲这些诗人与登高的故事。没关系,我们不是每年都登山吗?留着下次。我们希望为孩童们提供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说实话,虽然我们就在这些山脚下,但是孩子们未必就有机会上去。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综合缺失症”。
那样的天,那样的云,那样的风,我们不走在乡间田野,是不会有那样美好的感受的。
为什么要展示晨诵作品呢?
很简单,学以致用。我们每天都在读《晨诵课》,如果没有机会去展示一下,这就变成了死东西。然而,我们每天读着,现在又可以作为节目呈现,那不是很有趣的事情吗?
当然,我们也惊喜地发现,老师们自然而然地会选择适合这个季节的作品来朗诵。这是多么应景啊!
为什么要制作灯笼呢?
手工户外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机会。原来有折过纸飞机,做过航模,我们都希望它不仅仅是手工,更可以成为他们表达的一种工具。所以,我们会增加一个写心愿,写一个自己家的理想等等。
说完了,你肯定说学生未必会获得这么多。那当然,但是我们心里必须要有。我们要有了,他们才可能有。
不管怎么样,双减已经实施,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孩子现在缺的不是学习,而是缺了大自然。
好了,就写到这吧。
祝大家工作愉快!
与大家同行 周国平
二〇二一年十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