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生-专栏】文林问道 又见西湖 / 作者:文桂年
当校园的文化石,随着大巴车的渐行渐远,消失不见。我们一行20多人踏上了杭州的学习之旅。当望东长江大桥逐渐模糊成天边的那朵云,我们终于离开了熟悉而又陌生的故土。
舟车劳顿,眯上双眼。放下心头千斤重担,不觉已到了杭州。放好行李,填饱皮囊。虽然同属江南,然而饮食相差甚大。杭州的饮食如北京,苏州等城市一样,甜中带着酸。也许我们村野草民早已习惯了大咸大辣的乡土口味,不习惯那小资情调的甜腻。
住所距离听课的黄龙体育中心相距十来里。一路步行,甚是辛苦。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在西湖的柔波里放飞梦想
千课荟萃,万人共享
在名师的引领下激情飞扬……
在大会专门谱写的歌曲中,我们开始了一天的学习。
本次活动主题“千课万人小学数学高阶思维培育课堂教学高峰论坛”,很高大上,但我一知半解。对于诸如“核心素养”等一类的让人摸不着北的主题从来不去深究,我姑且把它称为噱头。但凡商家总要找到东西的卖点,但作为买家的我们,需要擦亮自己的狗眼,去细细甄别。当然能登上这个讲台的,肯定非等闲之辈。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偌大的体育馆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人,犹如圣地麦加的朝拜者,带着一丝虔诚。从女老师见到张启华老师的尖叫,合影比照结婚照都大胆前卫,我们不得不感叹,教育也疯狂!
与会的专家有来自台湾的,虽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但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必然会产生碰撞。才发现专家也和我们芸芸众生一样,会争得面红耳赤。
老实说,我听课从来不是正儿八经研究他人的课堂生成,构架和知识的达成。有些东西是学不会的,带着明显的个人烙印。教无定法,没有哪个老师的教法适合所有人,包括我们的专家。我以为,听课犹如看电影,电视剧,当剧情你没看到就能猜到八九分时,不出半小时,我定然进入梦乡,醒来也无遗憾。如果一堂精心准备的课上得让人昏昏欲睡,你能说他是一堂好课?
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教学相长,在教中学,在学中教。走出固有的圈子看教学,多少都有自己的感悟,这才是学习之旅的真正意义。
偷得浮生半日闲。所以有机会走进杭州,漫步西湖。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不难想象,唐宋时期的杭州便是热闹繁华的大都市。地灵人杰,历史悠久。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如诗如画。纵然是今天为生活而奔波的俗人,在天高云淡的秋日黄昏,漫步苏堤,也难免有依稀重回千年旧梦之感。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美景依旧在,又见夕阳红。在我的印象中,西湖的黄昏应是最美的。姑且不论西湖十景的雷峰夕照,光是远山、夕阳、亭台、楼阁和平静的湖面就足以让人流连。远处山色空蒙,清黛含翠,两边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西湖是否一如当初模样?
离天堂最近,离爱情最近的地方,在每个人的眼中各不相同:
千年前的烟花三月,撑着油纸伞的女子在依依的杨柳岸边邂逅了她前世今生的阮郎,把一世相思葬在了西泠!
长桥外,古道边,应是芳草碧连天,谁把相思散入湖烟?化着翩翩彩蝶,让梁祝成为传唱千年的恋歌。
繁华如梦,流光易逝。我们注定是过客,没有谁会成为谁的千年一梦。断桥依旧在,谁见当年许郎?惟有雷峰塔下无尽的思念!
三三两两结伴而行的同事朋友,一如当年出游的王孙公子。重新续写新的风花雪月。湖中绚烂璀璨的灯光伴随着忘情的呐喊。昭示西湖新时代的辉煌。时间是疗伤的最好良药,医治了属于西湖的千年忧伤!
作者简介:文桂年,安庆市望江县长岭镇人,毕业于安徽省太湖师范学校。乡村小学任教二十多年。与所有中师生一样用自己的青春托起教育的希望!
致敬芳华已逝的一代中师生!
推荐几篇90年代的中师生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