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的整本与例子及不需要教
叶圣陶先生的整本与例子及不需要教
渐新堂
注意:这是我去年写的一篇短文,自认为至今仍然有必要进行认真思考。如何看待我国的传统语文教育,如何守正创新,既有现代教育理念,又有身后的传统教育功力,这的确是一件很难处理的问题。因为,教师水平,学生基础存在着明显不同。但是,希望回到读四书五经整本书时代,希望回到完全的书院式的学校教育模式上去,恐怕也是很不现实的。再等三五年之后回头看,就会发现,我们似乎又交了代价不菲的学费。
如果不分学段不分年龄,一刀切地一窝蜂地强力推行高等教育实现不了的事情到中小学里面来, 其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很容易成为一句空话。
现在将去年的文字贴出来,仅供一笑。
叶圣陶先生的在文学创作语言研究及语文教育上的奉献是令人敬仰的。
严瑾的治学态度,火热的创作激情,贴地的教育实践,都是颇有建树的大方之家。尤其是在平民教育大众教育,在我国语文学科教育上,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下面可以举例看看其提出的实践及其背景:
1941年,叶圣陶在其重要论文《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
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此为叶圣陶1978年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提出的,见《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 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2. 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语文教育书简-六》)3. 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语文教育书简-八》)4. 凡为教者必期于不需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苟若能是,或未足以言教育革命,然教育革命殆莫能外之。(《语文教育书简-三二》)(以上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由以上到散见于各篇章的文字里,大致意识也就是提倡读整本书,课文乃至于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由此可见叶圣陶先生对教育对教学对语文教育的一片拳拳之心。可以说,在我国教育从农耕文明的私塾教育书院教育中走出来,建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以上观点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也不应该忽略,叶圣陶先生的这三个观点是有极其丰富内涵和特定的时代针对的。在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全面理解,让现实中一些地方一些人片面使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国文百八课》积极主张建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建立语文学科的科学化体系的探讨中,一些地方走得过头,而一些地方又因为师资的严重匮乏,至今我国不少地方的语文教学尚未进入代表工业化时期的单元教学阶段,依然是实质上的单篇教学为主,以教师的口耳相传的讲授为主,以字字落实为主,以抛开教科书任意挥洒无序教学为主。
课文无非是例子,最初是应对国民政府新闻检查制度提出来的,是为了体现语文学科的学习要素为主的托词,后来进一步变成为思考。1949年以后,尤其是1960年代再次提及,也是当时的拨乱反正,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要体现语文学科性质而提出的急迫呼喊。当我们今天的国家的教科书管理由过去的基础教育司里面的教材处,于去年两办发文上升五级为副国级——成立教材委员会,提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的时候,要强调立德树人,倾全国之力进行教材统一编写的时候,教材还可以抛开不管,自行任意挥洒,不教国家语文去教个人语文吗?我在1999年的市高三模拟考试中就曾经以西方教育界对教材的截然相反的两种制度(国家编写教材和任课教师自编教材)让学生思考得失,应该知道西方发达国家当时的中小学教师中的硕士博士高学历占比很高啊,我们国家教师能够自编成套学段教材的占比有多少?一些狂人今天讲菜单,明天讲阴阳文化,后天讲风水知识,讲启蒙运动,讲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样混三年六年,这是学科教育,这是现代学校教学吗?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请问,什么时候、什么时段、什么学段不需要教,什么内容不需要教、什么领域不需要教?既然不需要教,教师还上课吗?今天还教不教,教什么?实践中,一些人以不需要教为名,一切放任学生,让学生自学,让学生长时间处于兵教兵的低水平的止步不前的游荡状态。因为缺少退出机制,一旦迈进编制,要教师不教,不少人高兴都来不及呢。一些权贵学校的确也推出了不教而让学生自学的光辉范例,仔细一看,在这些学校的优质生源拔尖学生高度集中的地方,在使用相同考试卷的情况下,还需要去浪费时间去教吗,这些学校的教师应该说大多数是教不下这些天资优秀基础雄厚的学生的。
这些被曲解的口号成为了懒政懒教的借口,把叶老时代的全国仅仅区区几万几十万大多是学者型的教师放大到今天的上千万普通教师身上(60分万岁毕业的,大量扩招之后毕业的),还用昨天的太阳晒今天的衣服,行吗?
同样的道理,读整本书,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教育历史实践积累。读“四书五经”不就是读的整本书吗?实践证明,作为农耕时代的精英教育,是非常见效的。可是今天,我国在2020年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了,我们还应该坚持农耕文明的教育思路,坚持进行精英教育吗,基础教育到底还有没有基础教育的内容,还有没有基础教育的价值?作为学校教育,现代学生能够脱离现代社会的需求,到底去读哪一本书为好,回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时代吗?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堂上去读整本书,再等几年十年,是否需要在现在的读整本书的基础上再发展一步,读整套书,读整套丛书?
读整本书,在乎的是内容还是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技巧?如果是内容,是去读农业文明的经典,还是工业文明的经典、信息时代未来时代的经典?是文学还是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自然辩证法?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语文有多少课时?整本书是绘本还是原著,红楼梦读一个学期还是一年,多少时间够用?读了相当于不读,到底有什么作用?我们现有的教师自己阅读过红楼梦的到底有没有五分之一?课堂教学中读几本书合适?厚的薄的深的浅的?北京景山学校开办之初进行教育改革尝试,三年就是读的整本书,读四大名著,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不推行开来?
叶圣陶先生的原意是很有针对性的,教学不要刻板,要发挥教师自己的学历学养和教学魅力,以达到最终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一旦被抽经剥皮,被断章取义,实用主义地曲解乱用,“不需要教”成为了不再去认真教学的借口,“例子”成为了不认真阅读钻研教材熟悉掌握教学内容系统进行教学的说辞,“整本”书呢,则成为浅尝则止放弃深读的和重新强调读书方法技巧的口实。
一些人尤其是一些研究者,靠吃文件的新鲜字眼过活的人,再等三五年,又来推翻今天的“整本”书的新理论,开始反思,进行现代教学论学科教学论的又一崭新的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