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写作教材部分参与编写的三则思考

统编本写作教材部分参与编写的三则思考

渐新堂

2012年初,参与统编本写作部分编写初期,曾经有过一些思考讨论,贴出来三则供有兴趣的微友参考。

一 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写作训练序列 

唐建新

在2001年课程改革以前的语文教材里。我们有一个以文章学为母本的写作训练序列,涉及到了写作的方方面面,能够想到的几乎无一遗漏。

然而,在实践中却无法实施,因为全面,则缺乏重点,缺少主线。虽然曾经想过譬如与阅读教学挂钩,初一是记叙文,初二是说明文,初三是议论文。实践的结果是,记叙文学生没有真情实感,说明文则更加抓不住特征(说实话教师都很难,这是必须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多少带一点科研至少是科普的性质),议论文也写不像,关键是没有理性思考,就是我们成年人,要写议论文也何其艰难,要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何其艰难。最终的结果是:学生连基本的写作能力都不具备,一提笔就叫苦连天。

课程改革吸取教训,认为学生作文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内容可以写,至于写成什么样子,使用什么技巧,统统都是次要的了。文章写不出来,再多的文体以及技巧技法的要求都等于零。

于是,2001年起的语文教科书秉承一个观念,太过丰富多样的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实践,来解决学生写作时“有米下锅”的问题。参与的过程,写出来就是继续行的文章;其间的情感变化,完全可以写成抒情性的文章,活动过程中同学之间的争论,就是活生生的议论文。

然而,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一些地方为了表明自己与众不同,坚决反对实行综合性学习,坚决不对综合性学习进行检测。久而久之,尽管不少地方在坚持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检测,贯彻国家课标中的语文教育的导向,但是因为这一些少数地区的不作为,逐渐波及和影响到其他地方也不再进行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所谓“有米下锅”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实行了坚持了综合性学习的地方,因为教科书只解决了内容而没有大致的粗略的写作训练序列,也逐渐使得一些教师要自己去组织写作训练序列的而对教科书产生了较大的意见。

如果再进行新的教科书编写,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写作序列呢。

有的认为应该认真吸取课改前训练点过多过密过全的教训,抓住学生写作中带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原则上写作训练的点应该少而实,讲求实效,不应该再面面俱到,什么都教,结果什么都学不会,贪多嚼不烂。

有的则认为,初中学生的写作就应该讲究不再去管普遍的一般的写作能力,那是小学的事情,与初中无关,谁叫他小学不认真过关呢,初中就应该是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的训练,包括一些写作技巧的训练。

还有的认为,初中的写作训练就应该瞄准中考的要求,考什么训练什么,其他的都是废话。

也有的认为,教材想怎么编就怎么编,为什么要去征求意见另搞一套呢。

这时候,人们就自然想到了陆文夫八十年代的作品《围墙》和鲁迅先生所说的在中国挪动火炉子的事情来。看来,几十年上百年了,要有一点点的改动,难!

写作教学的着力点在哪里 

唐建新

我们在写作教学的大方向上一直处于模模糊糊的认知状态。

过去常常将精英教育制度下的学生作文当作普遍规律,一味提倡多读多写,并普遍认为写作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就是不可以进行教学和训练的,能不能写作文是天生的。

当社会出现了对语文教学越来越高的要求,希望能够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时,我们开始将文章分析学的很多内容搬进了课堂,而这些内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属于小说做法之类的东西,自然是一边讲一边丢失了写作教学的底气,因为的确难以解决写作教学的实际问题。

八十年代中期,东北农垦局的常青老师经过自己的探索,搞出来了写作入格训练法,大约有八九十个写作的格,随后又是高原刘胐胐的三级作文训练法,给人惊喜却又仍然感觉到还不能够解决一般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的问题。

记得八十年代末,华东师大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写作教程》,引来无数人的惊奇,那是第一本略微站在写作角度讲写作教程的书,不少地方将其引进了写作教学的课堂。到九十年代初,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教材语文教科书,则采用短小的二百来字的知识短文的方式,来讲一点非常实用的诸如《记叙的要素》《前后一贯首尾一致》《抓住事物的特点》《围绕中心》《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等等写作方面的常识。

本世纪初的课程改革,一个早上就要求完全西化,竭尽全力追赶西方发达的教育。淡化知识,首先就砍掉了写作方面的知识短文,让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来进行写作练习。其理论是,因为综合性学习内容丰富,学生完全可以解决写作上困绕多年的无米下锅的顽症。如果学生记下综合性学习中的经过,则是很有内容的记叙文,如果写下大家的争论,则是很好的议论文,如果是对一些具体内容的介绍,则可以是说明文。

遗憾的是,无奈的是,我国的教学检测是山寨式管理。占据山头的学科教研员个人对课改有意见,就可以完全不考虑国家意志和时代要求,一意孤行,不去说课程标准的所要求的五个方面的学习内容的全面检测。久而久之,一些地方的语文率由旧章,完全回到课程改革之前的非常任性的教学之中。学生写作,也就只好沦落为小文人语调,去猜测中考是否考什么题目,从初一开始进行应试写作训练。

对知识的不敬重,对教材的不尊重,成为了一种装点自己有水平的时髦。教材中大量的阅读写作紧密结合的练笔,引不起注意,自然就更加不会去采用,反正中考又不会去照搬教材出考题。学生的写作很多基本的一般的能力训练没有到位,没有等待学生发育成长的耐心,就期待着中考能够考出惊人的好成绩。

写作的问题,对任何一位学生来说,主要是内容问题,是我们的写作题目是否命制到了学生有写作欲望写作冲动的问题,其次也存在着,普遍存在着写作的一般心理一般能力的训练问题。这二者只不过对不同的学校对不同的学生有程度的差异罢了。

因此,写作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比较复杂的,多方面兼顾的,而有需要一个阶段突出一个重点的进行写作教学。与其他内容领域的语文教学一样,我们自己应该区分出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哪些是可以教的内容,哪些是不可以教的内容,哪些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去体验,自己逐渐走进写作的有效境地。万万不可重复过去的错误,即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内容为主,兼顾形式。集中精力,逐项突破。随文练笔,单元作文,活动写作,多样结合。坚持三年,必有成效。

全方位的写作问题与分解动作的写作训练 

唐建新

最近,温如敏老师提出,学生的作文问题是全方位出现的。我以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学生的作文,往往不是哪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常常是审题立意选材谋局布篇语言表达甚至书写都是问题,是以立体的方式呈现出的多种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写作教学也常常是对学生求全要求,期待着方方面面都能够符合要求,一旦基本符合要求之后,又希望各个方面同时更上层楼,获得更加理想的成绩。

也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写作指导,也往往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无所不包的,面面俱到的。每一次写前指导都是那些从小学就开始听,耳朵已经听起了茧巴的话。而写后的讲评,也是从头到尾,慢慢一一道来,也就仍然是审题的问题,立意的问题,选材的问题,谋篇布局的问题,语言表达的问题,卷面书写的问题。

每一次写前的全面要求,每一次写后的全面检讨,都在一次次磨损衰减着学生的写作自信,那高而全的苛求,是永远达不到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久而久之,自然就会产生出写前畏惧写后无奈的厌倦写作的情绪。

其实无论写作要求多么综合,多么全面,甚至多么高妙,我们的写作训练也应该进行动作分解的具体训练。一个阶段抓住一个主要问题,集中精力进行聚焦训练,而且要练出感觉,练出成效。不应该放弃分解动作的训练阶段,每一次都去搞进行全面的训练。作为写后的讲评,也应该集中精力,围绕训练重点,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卓有实效的讲评。多少年来的实践证明,凡是面面俱到求全责备,都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

我们在进行写作的一般能力项目训练时,应该不要忘记写作的问题是全方位出现的,虽然是以某一方面的能力项目为主,不等于是只说某一点而不及其余,只是我们在进行分解动作训练时,强调的关注的侧重点不同,面对全体学生,我们的兴奋点不同,而对于其他的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一个阶段突出解决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进行一定的反复,进行同一点而不同层次的训练,让基础层次、一般层次和较高层次在同一个分解动作训练中都各有所得,明显进步,这才是我们所愿意见到的作文训练。

长按或扫描此码方便继续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