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至上 安全发展

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接续爆发,打击对安全的信心和安全监管治理的自信,为什么就是防不住?防线一:标准标准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技术量具,设计、管理、评估评价、隐患排查、技术整改等都应依据标准,能够衡量测量每个环节的合规性。如果一个企业把标准不差一丝一毫的执行到位,其是不是就能够实现安全生产了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为几乎没有哪个企业能够穷尽自己要执行多少标准,国标行业地标企标,强标推标,各种环节工艺设备,体量庞杂,找都找不全,谈什么执行。还有,标准不是万能的,且是静态的,而隐患是动态的,事故是动态的,以静抑动,何其难。况且,标准的落实程度,每个人心中都该有自己的评价。防线二:责任安全生产说到底是责任问题,责任清晰且得以严格落实,这是事故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的重要基础。事实上,从政府到企业,从法律到制度,关于责任的规定是非常多的。在实践中却有这样一个现象,每个人都喜欢谈责任,也乐于梳理和研究责任,然后是根据自己的责任琢磨减少责任、规避责任。很多人谈论安全生产的口头禅是:我怎么才能没有责任?。有人还堂而皇之的讲起了规避责任的课程。做工作的初衷是为了规避责任,虽然不能说完全背离安全生产的逻辑,但至少目标不纯粹,不是为了防范事故而落实的责任,如何能起到防范事故的效果?!防线三:评价据说,天津港爆炸以后,安全评价工作没人敢做了。为啥呢?终身追溯。评价工作是不是有这样一个逻辑:作为企业花钱请评价机构做评价,那是法定要求的程序,不得不为之。同时,企业难免有些不合规的问题和情况,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评价合格的结论,这就要看评价公司的本事和胆量,否则怎么挣钱?!防线四:隐患排查隐患排查是预防事故最直接的手段,也是重要的预防控制体系。总的来看,不论是企业管理层面还是政府监管层面,似乎在隐患排查层面投入的力量和产出效果并不匹配。排查出来的很多隐患,和事故并没有什么直接关联。虽然隐患排查的数据很大,但含金量和技术含量有待考究。而且有一种不敢说带有普遍意义的趋势,隐患排查不碰硬、不碰钱、不碰难、不碰大,也就是有技术难度的、需要较大资金的、整改难度大的、涉及面广的,大家都默契的绕着走。防线五:措施安全生产有很多措施,标准化、各种督查考核评比等。有人经常质疑为什么一级标准化达标企业也会出事儿?一个是事故确实有偶发性。还有就是很多达标是瞬间达标,而不是持续达标。这在很多考核督查上也适用。集中全力在某个时间点位上实现最佳状态,能够经的起各种考验。而一旦这个时间点位过去了,一切照旧。瞬间达标、瞬间优秀似乎和形式主义密切相关。防线六:制度用制度管人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用制度管安全也必然是共识。不论是安全法规、标准化文件、甚至一些标准,都有制度建设要求。不得不说的是,要求企业建立的管理制度实在是太多了,真正管用和能用的却寥寥。有个现象,不见得特别准确。一个企业编制管理制度可能需要花费80%的精力,执行落实制度的精力投入估计20%左右。编制了制度可以应付安全检查,可以应对事故调查,但能不能防范事故,真的不好评价。还有,很多应急预案、各种报告都是以厚厚的纸质文件作为成果,除了没有敬香设供,和神画没啥区别。防线七:应急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绵阳安县桑枣中学2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在1分36秒内撤离教室,无一人伤亡。这样惊人的成绩就是得益于平时的演练。有多少企业能够做到桑枣中学的十分之一?我们太重视“演”,忽视了“练”,甚至人为屏蔽了“练”。防线八:事故调查以“四不放过”为原则的事故调查工作,应发挥警示、反省、补漏、惩戒的作用。但似乎感觉当前的事故调查作用以惩戒为主,警示、反省、补漏也是从惩戒这个角度做的延伸。真正对某一类事故如何防范往往不会成为话语主场和舆论主流,大家的反省基本是:谁谁被抓了,谁谁被处分了,谁谁被免职了……结论是:安全不好干,最好别干安全。被动干安全、无奈干安全、一门心思为了不干安全而正在干安全……人才挤出效应估计一直存在。防线九:教育培训已经过了入一职谋一生的时代了。强调某个人每年在某个单位的培训时长已经不适应今天的形势了。面对大量的流动用工和多元化的作业模式,培训方式未能跟进创新。期望把一个苦于生计的人改造成一个信奉“安全第一”的人,何其难哉! 靠上岗前一张不知所云的考试试卷,和安全意识安全技能相去何其远!防线十:社会生态安全生产是秩序,靠规则实现。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用非常生鲁的方式告诉我们,规则不在。我不赞成公民素质说,西方人能好到哪去?!唯一的不同,一些发达国家社会规则得以确立并得到有效执行,无视规则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人是受有效约束的。惩戒体系公平的建立和实施,公民素质就都高了,无他。所以,法规标准再多、再完善,却被随意践踏,还不如没有。法规能不能有效执行,执法力度只是一个“标”的问题,实现治本要靠社会规则意识得以确立和执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