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讲堂】识印(十一)
编者按
汉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她在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的全面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如哲学、文学、史学、科技、艺术等,都无不超越前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手工业制品也得到兴盛发展。这些都给印章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加之当时有用印之嗜,厚葬之风,生前官民皆人手一印,死后随之殉葬。因此,汉代印章特别发展与成熟,不论在形制工艺,印钮等方面都极为完备精美,一直为后代篆刻家作为学习的典范,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所赞赏。为此,我们开设“篆刻讲堂”栏目,首先与读者分享汉印临摹、创作等相关知识。
02
识印
汉代是刘邦拥为高帝始(公元前206年)到曹丕取代献帝时止(公元220年),前后经历了426年。划分年代,主要是从出土汉印时作过科学发掘,或根据官职与文献的记载,或两者结合,来考订确切的年代。
按印材制作分
(根据印材制作分,大概有四种分类:铸印,凿印,刻印,琢印,分四期介绍)
汉代的印绝大多数都是铜质铸成。少数印材,有金、银、玉、玛瑙、琥珀、木、石等多种。现按制作手段略述于后:
1.铸印
汉至南北朝时代,无论官私印,多以铸印为多。铸印印材,主要是铜,其次是金、银、铅等金属类。铸印的特点:由于铸印要先制印模,然后以熔化之铜液灌入印模内,冷固后取出。制作要经过数道工序,因此线条一般较粗,转角处多呈浑圆、因而形成铸印具有线条粗重、匀稳,转角圆浑,不露刀痕,含蓄、厚重,有力量等特点。
(1)铸印中金印
有云南出土的“滇王之印”,江苏出土的“广陵王玺”,陕西出土的“朔宁王太后玺”,河南泌阳出土的“关内矦印”等。
滇王之印
朔宁王太后玺
关内矦印
(2)银质铸印
汉代银质铸印有“附马都尉”、“琅琊相印章”、“校尉之印”等官印。私印有1973年出土的“刘骄”。1977年在邗江县汉墓出土的“妾莫书”等。
附马都尉
琅琊相印章
校尉之印
妾莫书
(3)铜质铸印
这一类最多,如“安平矦印章”、“都乡矦印”、新莽时的'新前胡佰长”、魏代的“关内矦印”,晋代的“殿中司马”等等,均为铜铸印。
安平矦印章
都乡矦印
新前胡佰长
殿中司马
(4)铅质印
铅质印传世品有故宫博物院藏“五原侯印”、“五原都尉章”两面印。《十六金符斋印存》中有“长安狱丞”、“□园□印”两面印。有人见此印无穿疑为铸印之母范。
五原侯印
五原都尉章
长安狱丞
□园□印
小编注:微信后台输入”篆刻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