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时光 | 喝茶洗澡两不误的老虎灶

重庆文化主题书店

第545个故事

 “老虎灶”的趣事

作者:恽宏世

图片来源自网络

今日提起“老虎灶”,也许大多数年轻人不知何物了。

回忆起那人贫物缺的年代,“老虎灶”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一席之地:取热需它,沐浴需它,甚至喝茶聊天,消磨时光也需到有老虎灶之处。我就所经历的年代,谈谈“老虎灶”的二三趣事吧!

“老虎灶”对我们重庆人来说,算是“洋玩意”了。它源于江浙一带,属传统灶具之列,因其有一个翘起来的“尾巴”和灶头,其壮如虎,故得其名。

抗战期间,它随大批“下江人”逆水而上,落户陪都,进而繁枝散叶,遍布重庆的大街小巷。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末,笔者居住市中区(现渝中区)解放西路,即储奇门,在我居住的周边有三处“老虎灶”。

一个是九道门处的一个旅馆(记不清名了),在旅馆登记处旁辟一小屋,小屋永远是雾气弥漫,热气蒸腾,温暖无比。冬天我提一小竹壳茶瓶,一溜烟钻进取水处,全身暖和,久久不愿离去……

另外两处,都是经过后的“老虎灶”,临街而设,一个大白铁箱,砌砖垒成,面凃白色,耸立街边,醒目又招客。进入窄窄的店堂,内置八仙桌两三桌,茶客自带茶,交一两分钱就可自取热水,饮茶谈天,怡然自得坐一天了。

回忆起“老虎灶”,连带就会想起“沐浴”,俗称“洗澡”。

四十年前的“洗澡”一事,可不像改革开放后今天这么方便且淋漓。虽是小事一桩,但关乎卫生健康,普通市民为不成为“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一族而劳师动众,头痛不已。于是,“老虎灶”延伸为“浴室”,充分发挥其功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在我住家附近,花街子处,原54中(杏林中学)旁就有一老虎灶“浴室”。

进门入堂格成两三小屋,面积如现在宾馆,饭店,酒楼卫生间大山,室内置一長木条凳,地放一双木拖鞋,空悬一大木桶和一木格便于放衣服等,其价位也十分“亲民”——三分吧。一木桶水“沐头”,“浴身”也所无几。当年那可是我“沐浴涤尘,气象换新”的常去之处,向往之处。

另一个“老虎灶”地处解放西路,原重庆日报对面,也是临街经营,室内四方桌两张,下棋喝茶,人进人出,好不热闹。

更令人羡慕的是,茶馆老板儿子,岁数我般大,每天耳熏目染,与高手对弈,棋艺猛長,一路“杀车捉帅”到了四川省体工队(象棋),包吃包住,还有“条条运动服”穿。在当时是件多么叫人“羡慕嫉妒恨”的事啊!

看来凡事锲而不舍,聚精会神,上天都会被感动的!

岁月悠悠,仿佛弹指一挥间,我们就迎来“春天的故事”第四十个年。

大厦拔地而起,彩桥横跨过江河;轻轨穿山过江,道路纵横交错……巨变带来大美山城,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小变带给民众衣食住行的小美,小快乐!不然怎么会有“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一说呢?

听老一辈讲:开“老虎灶”是没日没夜的苦生活,从清晨到深夜,时常有来喝口热茶的、泡点热水的,过去来的主要是街坊邻居、附近居民,后来则是摊贩、打工仔、拾荒者……做生意嘛,不能拒绝任何人。就这样,老板在那里坚守多年,惨淡经营。

“喝茶洗澡两不误”的老虎灶文化已渐渐消逝,上点年纪的上重庆人,一听到“老虎灶”这三个字,都会从心底涌出一缕温馨,思绪也会变得滋润起来。

故不去的城,忘不掉的人,挥不去的情,这些记忆中的人、事、物,是咫尺天涯的往事,也是真情回忆。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忘初心,不失真情,不舍乡愁,把百年来的重庆故事收录在《故城时光》一书中—这本重庆人自己写给自己的“城市家书”中。

本书征集的文章和老照片,为我们记录下来最真实、最直接、最温馨的记忆,展现了当年芸芸众生的真实生活场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