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地黄汤新用
犀角地黄汤,同名方剂约20余首,其中《备急千金要方》所载为常用,有犀角、生地黄、赤芍、丹皮等药物组成,但因犀角价高难觅,故临床常以水牛角代之,常在60g以上效果才比较的明显。此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效。主治热入血分证。热扰心神,身热谵语,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各类出血性疾病,临床常应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等各类血分有热的出血性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见上述症状者,疗效颇佳。
运用犀角地黄汤的精髓主要在于辨证,即病机的异同,如病机相同,即可应用,即所谓的“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全国第二、三、四、五、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工作指导老师姚树锦主任医师尤以临床上运用犀角地黄汤治疗各种疑难重症方面收获颇多
张某,10岁,2017年3月26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疼痛,伴有四肢红色皮疹多发,后于儿童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医院建议使用口服激素药物治疗,家长拒绝,遂来我处就诊。
症状:双下肢皮疹,色红,触之碍手,时有腹部疼痛,舌质红苔薄,脉滑数。尿常规检查:蛋白:1+。
诊断:(热毒蕴结,破血妄行)紫癜。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赤芍15g,丹皮10g,生地15g,水牛角15g,苍术10g,黄柏3g,生薏苡仁15g,川牛膝10g,紫草10g,土茯苓15g,白芷10g,浙贝母15g,滑石10g,甘草10g,白茅根30g。14剂,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服用。
半月后复诊:紫癜未再新出,但觉胃部偶有不适,此因患儿脾虚,药物寒凉,故有此症状,与上方生苡仁换为焦苡仁,加入内金10g,砂仁(后下)5g,固护脾胃,继续服用14剂。1月后复诊,紫癜未再发作,血尿常规正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
李某,男,39岁,2015年9月20日因面色苍白,神疲乏力,于本地医院检查治疗,效果不著,后于查骨髓穿刺示:有核细胞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活检示:骨髓增生极度低下,给予住院输血及营养对症治疗,症状好转出院,之后症状复发,现住院于陕西省人民医院,为求中医治疗,遂来就诊。时下症见面部浮肿,面色微黄,皮肤瘀斑,鼻衄,食纳少,夜休差,二便尚调。
诊断:(精血不足,阴虚内热,热迫血行型)鼻衄。
治则:益气健脾、清热凉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归脾汤加味:赤芍15g,丹皮10g,生地15g,水牛角15g,西洋参10g,黄芪60g,炒白术15g,炙甘草10g,龙眼肉10g,当归10g,木香6g,茯苓15g,远志10g,炒枣仁30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上方14剂后,血检较前改善,症状均见好转。上方加减连续服用半年后,贫血逐渐恢复,后期改用粉剂善后,后回访已恢复正常工作。
系统性红斑狼疮
蔡某,女,43岁。2017年突然出现颜面部散在红斑,有脱屑,关节疼痛,时有低热,晨起伴有恶心,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欲差,夜休差,二便尚可。舌红苔少,脉弦数。
诊断:(热盛伤阴,破血妄行,瘀于肌肤筋骨型)肌衄。
治则:清热凉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赤芍15g,生地15g,丹皮10g,水牛角15g,龟板(先煎)15g,鳖甲(先煎)15g,秦艽15g,青蒿10g,地骨皮15g,银柴胡10g,知母10g,姜半夏10g,竹茹5g,生山楂15g,鸡内金10g,砂仁(后下)6g,西洋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14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
服药后颜面部红斑减轻,气短乏力改善,后期仍以此方增减,情况平稳。
急性白血病
贾某,女,20岁,于2013年2月,反复出现低热,出汗伴乏力,于当地医院行骨髓细胞学检后给予化疗治疗,无不适,遂出院。后又反复进行2次化疗后,出现腰部带状疱疹等药物相关性反应,遂来我处。2013年9月1日舌红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虚实相兼,本虚标实)低热(西医称为急性红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
治则:健脾养阴,凉血清热。
方药:生脉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赤芍15g,生地15g,丹皮10g,水牛角15g,龟板(先煎)15g,鳖甲(先煎)15g,姜半夏10g,竹茹5g,生山楂15g,鸡内金10g,砂仁(后下)6g,西洋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0g。14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
此因伏热动血,热毒瘀滞,当扶正益气,凉血解毒,原方加用白花蛇舌草30g,继用14剂。服药后疱疹好转,后期扶正祛邪法贯穿始终,半年后骨髓缓解,随访5年未见复发。
犀角地黄汤治疗咽痛,一个女性的患者咽喉疼痛,先处以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物,比如牛蒡子、生甘草、黄连等药物,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后来导师处以犀角地黄汤加减,七剂而愈,是热入营血的一个症候,喉通天气,最容易受到外界邪气和自身阴阳失调的影响,无论这个这个症候是寒还是热,总之引起咽痛总之都要归于有邪热扰其咽喉,无论是实热还是虚热,热壅则痛,热壅也会导致血液的运行障碍,《内经》“病机十九条”中也有:“诸痛疮疡,皆属于心”的记载,这里的“心”很大一部分和热有关系,同时《内经》中也有“热盛则瘀”的记载,所以热壅咽喉还是很容易一起瘀血的,在现代的医学中说那叫“充血”,“充血”也是瘀血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在治疗咽痛是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使用一些常规的方法,久治不愈的,都要想到在辨证方上适当的配伍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实热的又可分为风热、肺热壅盛、胃火炽盛、湿热蕴结等原因,分别可以再银翘散、麻杏石甘汤、清胃散(承气汤)、甘露饮等方剂基础上加一些丹皮、赤芍等药物,如果邪热入血分就可以直接选用犀角地黄汤,另外还有“寒包火”导致的咽痛,范文甫常用“家方”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效果也是很不错的,上面的这些方法只适用于实火,虚火千万不要轻易的使用,“虚热”壅在咽喉,这里的“虚热”可能是由于阴虚引起的,也有可能是阴盛格阳导致的,这些情况在《伤寒论》中都有所记载,比如阴盛格阳的通脉四逆汤等,阴虚的猪肤汤等,在临床上,对于阴虚的患者导师多使用潜阳封髓丹加减,而阳虚的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肾气丸等加减,尤其是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中有散,甚为合适,和范文甫的大黄附子细辛汤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虚热”引起的咽痛也可以适当的加入当归、川芎等辛温等活血化瘀的药物,常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另外,还有对于面部烘热,排除虚劳、更年期综合征等一些原因,可以考虑使用犀角地黄汤,此方具有清热凉血、引火下行的功效,“头为诸阳之汇”,很容易受到邪热的影响,体内的阳气偏旺,也是很容易在面部表现出来,临床常用犀角地黄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蝶形红斑”,就常有犀角地黄汤,这也是个明证,所以当面部出现烘热,排除一些基础性的疾病时,在常规疗法没有效果的时候,要想到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汤治疗顽固性皮肤瘙痒症
导读:犀角地黄汤主要为温热病而设 , 主治热入营分之迫血妄行者, 但在临床运用中 , 本方并不局限于温热病范畴,凡有是证 , 就可用是方。
1 血风疮
熊某 , 女 ,34 岁。主诉:周身皮肤瘙痒 4 年。 病史 :年前正直炎夏顺产一男婴 , 满月后即感周身皮肤瘙痒 , 夜间为甚 , 遇热加重。曾经地塞米松 、 扑尔敏、菲那根以及中药之乌蛇驱风汤、祛风胜湿汤 、活血祛风汤 、 养血熄风汤等治疗 , 病情毫无进退。现皮肤瘙痒 , 彻夜难眠 , 伴心慌烦躁 , 口干渴。
查 :皮肤干燥 ,周身皮肤抓痕累累及血痂 , 触之灼手 , 舌质暗红 , 边尖瘀点甚多 , 苔薄黄 , 脉细数。
诊断 :血风疮 。证属血分郁热 ,化瘀生风 。治宜清热凉血 , 化瘀祛风止痒。 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味 。
处方 :犀角换为水牛角 (先煎)10g , 生地 、赤芍各 30g, 丹皮 、白鲜皮 、 茜草各 15g, 桃仁 、 红花、 荆芥(炒) 各 10g, 甘草 6g 。上方为主 , 随症加减。 服 15 剂 ,肌肤润泽 , 瘙痒已止 , 至今 1 年多未复发。
2 风瘅
庄某某 , 女 ,20 岁。主诉:周身肌肤遇冷则出现风疹块 , 皮肤红肿瘙痒剧烈反复发作约 3年 , 每因衣薄受冷、受雨淋、身体接触冷水而诱发,尤以冬春季发病为甚。伴口渴饮冷 , 月经常常提前 , 经血量多且粘稠色暗红。望其舌质红 , 苔薄白 , 脉浮而数。
风瘅 。 证属热郁于内 (血分), 邪闭阻于外 (肌表)。
治疗:清泄郁热以凉血 , 调和营卫以祛风。
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 生地 、 赤芍各 20g, 丹皮、 白芍各 15g,地骨皮、白鲜皮各 12g, 桂枝、 桔梗 、 杏仁 、 蝉衣 、 防风各 10g, 甘草6g 。服药 3 剂后 , 皮肤瘙痒以及红肿基本解除。
由于未能巩固疗效 , 月后因受雨淋而复发 , 症状如前。仍前方加黄芪 10g, 续服 5 剂 , 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 月经渐至正常。嗣后续服玉屏风散加生地 、 丹皮 、 二芍各 10g, 以善其后。
3 阴痒
李某某 , 女 ,38 岁。主诉 :外阴瘙痒半年。病史 :半年前阴部突然瘙痒 , 遇热加重 ,搔抓后有灼痛感 , 伴腰部胀痛。曾多次去妇科检查均为霉菌性阴道炎,用制霉菌素塞于阴道内以及内服药等 , 效不佳。望其舌质红 , 苔少 , 切其脉弦细。
证属肝肾阴虚 ,虚火内生 。治宜滋阴泄火之法 。
方用犀角地黄汤和养血熄风汤化裁:生地 、 二芍 、 丹皮各 18g, 当归、 首乌 、白蒺藜 、白鲜皮各 20g, 苦参、 荆芥各 15g, 知母 15g, 甘草 6g 。水煎 1 日分 3 次服。
外用枯矾 10g, 黄柏 、 苦参、狼毒各 30g, 冰片 10g,水煎外洗患处。
内服外洗 2 剂后 ,下阴瘙痒减轻 , 腰痛消除。
内服方加旱莲草 30g, 女贞子20g 。外洗方同前 。连续用药半月 , 下阴瘙痒感消除 , 自觉精神较以前好 , 食量增加。其后瞩患者用外洗方常洗下阴部而告终 。
体会:方中犀角清心祛火之本 , 生地滋阴清热、凉血以生新血,芍药包括白芍、 赤芍两种 , 白芍敛血止血妄行 , 赤芍、 丹皮破血以逐其瘀 。 此方虽为清火 ,而实为滋阴 ;虽为止血 , 而实为祛瘀。瘀祛新生 , 阴滋火熄 , 故本方可广泛运用于多种杂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