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仇王安石、打压苏轼,“疯了”的司马光真的把北宋推向了灭亡吗
北宋时期文人墨客可谓云集众多,比如晏殊、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王安石等等,其实司马光也是其中自带光环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史学家。人们之所以会对司马光熟悉,是因为小时候的一篇《司马光砸缸》,让大家知道了古代还有一个如此思维敏捷勇敢的少年。在司马光长大之后,的确不负众望地成为国家重臣,也是朝廷上首屈一指的人物,而且还编纂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司马光从小就是一位神童,宋仁宗时期进士及第,进入仕途,但在仁宗时期,司马光并未担任要职,后来宋神宗时期,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驱除出权力中央,隐退朝堂,并潜心著作《资治通鉴》,后来王安石罢相、神宗驾崩,晚年的司马光重回权力中心,担任宰相。
等他担任宰相后,有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和平台,况且作为三朝元老和名臣,晚年出任宰相本来是实至名归,可晚年的司马光在宰相任上的作为却让人大跌眼镜,让很多人对他破口大骂,不仅之前驱逐司马光的王安石深受其害,连之前和司马光要好的苏轼都受其排挤、苦不堪言。晚年的司马光到底做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宋神宗驾鹤西去,王安石也罢相而隐居,晚年的司马光被朝廷想起来,召回京城开始主持全面的朝政工作(相当于宰相)。可在司马光到任后,他一出手竟令所有人张口结舌…
一、不顾实际,一味推翻王安石变法成果
王安石是一位拗相公,执拗得很,为了推行变法也是排挤了很多仁宗时期的名臣,比如韩琦、司马光等,但就其变法本身而言,虽然有很多内容比较激进,但也有很多变法内容是可取的,况且变法推行二十年来,很多变法内容已经取得了成效。但司马光上台后,为了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甚至可以说是意气用事,此前很多变法内容都被他一手废除了。但是此时的他还感觉不满意,觉得朝廷之上还有“四害”未除,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差役法、青苗法、降官法,于是司马光将王安石变法所有内容全部推翻,只要是王安石推行的政策,不管好坏,全部废除,原来变法派官员也被全部贬黜,变法20余年的成果就此全部在司马光这毁于一旦,搞得朝堂之上人心惶惶,此时身在南京隐居的王安石被气得吐血。
此举在如今看来,难免会让我们觉得司马光是在意气用事,政治上对人不对事,严重阻碍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其实司马光在刚刚执政的时候,还把老朋友苏轼召回朝廷。苏轼回到朝廷后,看到司马光如此顽固,不顾事实,全盘否定变法,本来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苏轼也看不下去了,并对司马光表达了强烈反对,也因此苏轼又被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排挤,最后苏轼主动申请外任。
二.倒行逆施,割让土地、对西夏妥协。
司马光任宰相后,除了一味推翻王安石变法,另外一件令人无法接受的就是,在重新与西夏议和这件事情上,他为了一劳永逸,在对边境军事方面,采取妥协政策,竟然想把河湟地区割让给西夏,如此倒行逆施,难怪很多史学家认为,北宋灭亡始于司马光。要知道这块地可是当年王安石,还有很多的英雄将领用自己的命拼回来,如今竟然如此容易的要被送出去,难怪王安石被他气得下不来床。
此项决议一出很多人都表示反对,割让土地代表的可是一国的尊严,怎么可以如此轻易的就决定。但司马光的出发点是割地给西夏可以谋求边境安稳,这是多么荒唐的想法!战争从来不是靠妥协和割地取得胜利的,在割地给西夏之后,西夏也没有安分,反而此前仁宗、神宗两朝在边境取得的战功被司马光给毁了,要是战胜西夏的范仲淹还活着,会怎么想?
三、与战友苏轼的决裂
王安石变法初期,司马光和苏轼都是反对变法统一战线的,两人也都因为反对变法被驱逐出开封,可官场没有永远的朋友。
司马光执政后,在废除青苗法和差役法上一刀切,全部推翻。就在这时,回到汴京的苏轼看不下去了,唱起了反调,极力反对司马光这种激进式的一刀切推翻模式。其实苏轼有如此反应是意料之中的,毕竟他这么多年在外远任,深入民间已久,非常了解普通百姓需要什么,也看得清王安石变法之中可取的一部分。
他觉得差役法能让国家往好的方面发展,更何况还能让百姓得到实惠,甚至不惜借用比喻来调侃司马光。他说司马光的如此举措,就像个乌龟在用力踢自己的腿。司马光疑惑的说:乌龟也踢不到自己的腿呀?他反而觉得,苏轼这是在嘲讽他。
司马光怎会忍受如此侮辱,马上跳脚与苏轼争辩起来,苏轼见到司马光怒了,便细心向他解释,即便变法有不妥之处,但绝不可罔顾事实全盘推翻。这样的劝说依旧没有引起司马光的共鸣,反而非常执着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行为令苏轼更加气愤,一边回家走一边骂着司马光是一头倔牛。
最终司马光还是按照自己的政治意识而行事,甚至于那个时候的他已经听不进去任何人的劝告,最终20余年的王安石变法全部被废除了。这样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江宁府,这正是王安石所在之地,听到这样的消息之后王安石惊呆了许久才感叹道:这些新法都废除了,还有哪些事情是可做的呢?说完这句话直接瘫倒在了床上,不久王安石就去世了。
有人说北宋党争始于王安石,也有人说始于司马光。历朝历代推行变法简直难如登天,王安石之所以执拗地驱逐反对派,也是抱着一鼓作气的想法对事不对人,唯有如此坚决,变法才可有希望。而此后司马光罔顾事实,全盘推翻变法的做法确实有些意气用事,颇有向王安石“报仇”的意味。但两人在个人生活上却也都是勤俭克制,为人钦佩。
透过砸缸的故事和《资治通鉴》的光芒,来看司马光,你作何评价呢?
作者 | 每天读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