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辨别新区、特区、高新区、开发区、自贸区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2018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各种“区”层出不穷。

改革开放伊始,国家设立了深圳等“经济特区”,区内实行特殊政策;

80年代中期,又分别先后建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设定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所辖县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不断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成立,能够进入“开发区”的企业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90年代初期,又陆续出现了10多个“国家级新区”,近些年又设立了“自贸区”等等。


为什么会不断设立各种“特区”、“开发区”、“新区”?

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刘涛雄教授曾撰文分析:改革开放之初,对于推进改革和发展,大家的认识不一致,在全国统一推动改革开放的话,许多措施不一定都行得通。在此背景下,开始在不同的地方设立比较特殊的区域来促进开放和发展,除了最早设定的“经济特区”,还有后来开辟的“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的“开发区”和“高新区”,均是前期推进开放和改革战略的产物,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比如,之所以建立“高新区”,正是因为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上下一致认识到,高新技术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加需要特殊的政策扶持。

刘涛雄教授认为,当前,要解决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破解一些制度上的瓶颈,既和技术产业特性有关,也和地理区域特性有关,既和整个社会治理有关,又和管理体制及政府的政策等很多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就需要更综合的措施来解决这样一系列问题。“国家级新区”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之下应运而生,从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到各项政策落地落实,再具体到市场与企业组织,多渠道多角度综合入手,探索发展新模式。


各种“区”有何不同?

国家级新区

国家级新区主要是行政区划调整的一种措施,由中央政府批准设立并拥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新区的地理范围比较小,通常是一个市内的某一个区域。“国家级新区”的布局更多的会考虑怎么样通过新区的建设带动区域的发展,成为一个区域的增长极,改变整个区域的发展态势,有辐射效应。

比如:上海的浦东新区对长三角、东南沿海及沿江的经济增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带动作用;重庆的两江新区,对重庆整个地方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目前,算上河北雄安新区,国家级新区总数为19个,详情如下图。

经济特区

为了稳妥推进改革,中国一直采取先局部试点、再推广经验的渐进式改革策略。改革开放早期,曾设立深圳、珠海等几个经济特区,区内实行特殊的政策。综合改革试验区与特区在性质上比较接近,但“试验”内容更明确。比如,有的针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有的针对资源环境问题等。目前,设立的经济特区共7个,如下图。

开发区

开发区是为促进区域经济迅速发展而设置的专门机构。“经济技术开发区”既着眼于产业发展的规律又着眼于区域发展规律。特别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不同的产业之间如何互补,突出产业的集聚优势,政府都要发挥较大的作用。能够进入园区的企业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优惠提供工业用地和税收减免。目前,国内批复设立的开发区数量比较多,在这就不一一列举。

高新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多的是着眼于产业发展规律。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加以培育。科技部对于“高新区”的介入甚至都细化到了产业的指导目录,也就是说,哪个地方的高新区应重点发展何种产业,都有着明确的规定。高新区数量也比较多,在这也就不一一列举。要说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的区别是什么呢,最大的区别就是高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而经济技术开发区注重产业技术发展的同时,兼顾区域发展,技术发展研究的属性没有高新区强。

自贸区

自贸区即自由贸易区,园区内的生产、贸易和投资活动适用的关税、审批和管理政策灵活。目前自贸区的总数为12个: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海南。海南自由贸易区是首个中国特色自由贸易区。

写在最后:

各种“区”相互之间并不是排斥的,同一个地方可以同时具备多种“区”的身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