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老年人俱乐部”系统管年轻人?| 愉见财经【伴读】

能够不受资本金的约束,纵情地扩大资产/信贷/业务规模,这恐怕是所有金融或类金融机构梦寐以求的事。但这是不行的。因为这些放贷的钱,或者是助贷的钱,或者是支付备付金的钱,穿透了看归根究底是老百姓的钱。
比如换位到储户的角度,让我想象我自己存的钱,都被一家不受“巴塞尔协议”约束的机构拿去放贷了,即便我承认这家机构的确掌握着中国最强的数据和技术,也的确可能是中国大数据风控能力最顶尖的机构,讲真的我还是放心不下的。当他们把钱用到资本/备付的“油箱底仓”都报警的时候,我希望他们会踩刹车而不是油门。
所以“愉见财经”的态度很明确,如果玩的是谁家或股东们的自有资本,那随便你怎么搞。但金融只要集了社会的资,就应该被监管,以尽可能控制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其中对资本充足的监管,换句话说对资产扩张杠杆的监管,是必不可少的。
这两天听说巴塞尔协议已经是“老年人俱乐部”了,我其实没替银行人觉得不光彩。也许当当老年人没什么不好的,老年人是不太会开跑车的,但老司机毕竟还是稳一点,因为他们经历过周期。
金融本来就是一门平衡的艺术:控制油门与刹车的平衡,扩表(包括表外)冲动与风险底线的平衡,数据安全与用户方便的平衡。老踩刹车和老踩油门都是不妥的,前者是不作为,后者会闯大祸。
金融还是一门对抗周期的艺术:哪怕是发展最顺最赚钱的时候,都要有一根应对金融危机的弦。
影子银行也是金融。高杠杆,起得快落得也快,这是必然。数据再大再先进,数据里的人大面积出问题,也逃不掉。
巴塞尔协议的几次升级完善,其实都是在债务危机爆发后,曾经发展飞速、看似优秀的金融机构也会暴露出了高杠杆经营、流动性匮乏的问题,所以巴塞尔协议本质上是亡羊补牢。
这是一种必要的底线思维。就像在一马平川的高速上开车,骂两句时速120的限速是可以理解的,但那限速牌也是值得尊重的。
年轻人和老年人打打配合,倒是挺好的。在技术和数据方面,老年人嘴上不说但心知肚明,自己是落后了,也需要年轻人的帮助的。
老年人也知道“当铺”那套落伍了,他们的大领导自己开内部会议也批评模式不够创新,所以这几年他们也在穷追猛赶搞数据搞科技。但他们没电商没社交也没这基因,体制机制上要扭过来也费事儿,科技部到现在都是个响应部门而不是主导部门,搞起来是笨重了点。怎么说呢,反正,年轻人耐心一点呗,就是因为老年人没这基因,才有你们赋能业务、比如助贷业务的发展空间呀。
但问题是,这钱不还是在老年人手上么,额……贷款的钱最后是老年人出,风险最后是老年人担啊,老年人担不就意味着广大储户担嘛。说得是挺好,年轻人只管赋能获客啦数据啦之类的,钱就赚到手了,审批与否还是老年人自己决定哦。但问题是你自己都知道那老年人这方面计不如你了,你就给他个姓名电话身份证和你那里跑出来的数据结果,老年人也打不开数据不在他手上的“黑匣子”,所以逐渐沦为了个盲点很大的、只好选择相信你家数据跑出来的结果的:“底层资金批发商”。
所以老年人其实也纠结,这块肉吃不吃,吃了呢消费信贷规模的确能嗖地上去,贡献一大块利润。
但,你说监管们,能足够放宽心吗。
可是呢你又说不得这些老年人,“愉见财经”尝试跟他们聊过,他们一说就来气。你以为他们不埋怨监管啊,也埋怨的啦,而且跟你埋怨的方向还恰好相反。他们说自己一直在“穿皮鞋的和穿球鞋的在赛跑”,结果还赛到同一根赛道上了。
换个角度看,我们的监管对创新的宽容度还是很大的,比如对二维码支付、互联网账户、支付备付金、大病众筹、用户数据收集等,很多棒子都是挥一挥却没立刻打下来,很多监管措辞雷声大雨点小,很多口子在开给传统金融前就先默许给了互金巨头。
甚至连“愉见财经”一个在亚马逊的朋友都羡慕了,因为在国外的用户信息数据保护真的比国内严好多,没有那么多悄咪咪的默认授权勾选,也完全不能轻易调用到用户个人信息去做金融业务。包括用户们信息保护意识也强,会要求机构不得留存或做它用。
有些事情说不清对错。因为反过来,这也成就了中国的移动支付,包打全球无敌手。
哦,还有,全球最大的一次IPO。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