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笔记(修改版) 小说笔记 十一——二十

十一

《三国演义》中写董卓死后,蔡邕因为哀叹,结果被王允杀了,有一首诗说:“董卓专权肆不仁,侍中何自竟亡身?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事乱臣。”后两句纯属胡说八道。诸葛亮当时没有出山,并不是因为董卓是乱臣,而是因为诸葛亮还是小孩子,根本就没有参与政治的能力。想不到,《三国演义》的作者竟然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十二

我们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会发现刘备和宋江笼络人才的手段截然相反。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不惜三顾茅庐。徐庶因为曹操抓了他的母亲,被迫要去曹操那里。刘备虽然万分舍不得,却还是让他去了。刘备被曹操追得落荒而逃,糜芳造谣说赵云叛变了,刘备却坚决说那不可能。就是这种坦荡的胸襟,使得大家紧随其后。即使他死了,蜀汉阵营的那些人还是继续同心协力。我们反观宋江,他就坏多了。他为了让朱仝上山,竟然让李逵把知府的小儿子一斧头劈死。朱仝没办法向知府交代,被迫上了梁山。这样的事情可以说,只有猪狗不如的畜生才做得出来。为了逼秦明上山,竟然让士兵扮作秦明的模样,杀了全村的老百姓。最后,秦明遭官府通缉,只好也上了梁山。宋江让卢俊义上山,手段就更卑鄙了。他先让吴用把卢俊义骗到梁山,等卢俊义回家,管家和老婆私通,自己莫名其妙地被扣上写反诗的罪名。卢俊义吃尽了苦头,家破人亡,只好入伙梁山。这就是典型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宋江逼得别人没有后路,不得已只好去了梁山。当然,宋江后来也被赐毒酒,这也算是罪有应得。

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要笼络一批人团结在自己周围,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对人才只有付出真心,以诚相待,才能换得大家的齐心协力。反之,如果靠阴谋诡计,栽赃陷害,得得了人,得不了心,最终只能落得孤家寡人的悲惨结局。宋江后来和鲁智深话不投机就是很好的例证。征方腊后,宋江劝鲁智深还俗,鲁智深拒绝了。宋江又劝鲁智深到寺庙里做个住持,鲁智深还是拒绝了。宋江为了高官厚禄,不惜牺牲众兄弟的性命,到死还执迷不悟。鲁智深虽然没有明确地批评他,但心底里已经很鄙视他了。功名利禄有什么用?那么多兄弟都惨死了,你还想着自己升官发财,这像话吗?鲁智深没有继续追随宋江,最终修成正果,这就是对宋江的否定。宋江饮毒酒身亡时,追随他的兄弟还有几个呢?很多早死了,没死的也作鸟兽散了。

十三

《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宋江等人发现了一个石碣,翻译出来,上面写着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名号和星位,宋江于是据此给众兄弟排座次。对此,我看到过两种解释。

《百家讲坛》讲《新说水浒人物》时说,这是宋江伪造的。因为,宋江武功太差,出身卑微,难以服众,而且梁山一百零八人的座次怎么排都会有矛盾。宋江的办法就是装神弄鬼,把这说成是神的旨意,大家就心悦诚服了。

我还读过我们大学一个老教授黄崇浩先生的《文史百考》,这本书是老人家关于文学、历史的一些论文的精选,是内部资料。老人家说,这是中国的“补天情结”,石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原型。我们知道,《红楼梦》原名是“石头记”。黄崇浩说:“你以为中国只有一部'石头记’吗?《西游记》《水浒传》都是'石头记’。”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红楼梦》开头就用了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就是破石而生的。再说《水浒传》,梁山打的就是“替天行道”的旗号,这个石碣不就是说上天要派他们去补天吗?最终,梁山好汉被一网打尽,不就是说明封建社会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天已经补不好了吗?

我在这里不想说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因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本身就不能定于一尊,但是两位教授的解释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宋江这样的人阴险狡诈,总搞阴谋诡计,跟着这样的人能够有好结果吗?这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问题。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腐朽不堪,昏君、佞臣当道,个人再神通广大也于事无补。这是从时代的角度来看问题。

十四

《水浒传》里面,宋江写了一首词,让乐和唱。“愿天王降诏,早招安”表达了宋江的意愿,他想带着弟兄们招安。知道宋江想招安,有三个人起来反对,他们分别是武松、李逵和鲁智深。同样是反对招安,他们说的话却不一样。武松说:“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李逵说:“招安,招安!招甚鸟安!”鲁智深说:“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武松的角度是大家在梁山生活得好好的,现在去招安,这样的生活要被破坏,当然让人心寒。李逵则是大老粗,他反对招安,但说不出理由,只能讲粗话。鲁智深又不一样,他外表粗鲁,内心比谁都看得清。他深深地知道,这样的朝廷已经坏透了,招安进去绝不会有好下场,最终弟兄们会作鸟兽散。这正是作家的高明之处,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小说最忌讳千人一面,所有的人说一样的话,那样就没有可读性了。人物的语言还得符合自己的身份、性格,读来才觉得自然亲切。

十五

读了《西游记》,大家觉得很奇怪。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神通广大,一般的神仙都拿他没有办法,只有如来佛能够收服他。可是,他后来保唐僧西天取经,能力大不如从前,连一些小妖都对付不了,反而要求助于神仙。对此,我看过这样一些解释。

我前面提到的黄崇浩先生,他认为孙悟空之前是学道的,后来跟了唐僧转而学佛,恰恰说明佛是没有实际用处的。中国古代有的君主提倡佛教,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佛寺占用土地。而且僧人不种地、不从军,游手好闲,是社会的累赘。为了建造佛寺、佛像、佛塔,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佛教口口声声说自己普渡众生,结果人民反而更加痛苦。就拿《西游记》来说,孙悟空的武功来自第一个师父的传授,那个师父菩提祖师是学道的。后来跟了唐僧,唐僧给他的只有紧箍咒,反而束缚了他的手脚。唐僧面对困难除了指望几个徒弟,毫无办法。这样的人连自己都救不了,能解救天下苍生吗?唐僧师徒去了西天,如来却向他们索贿,说经不能贱卖,这还是佛祖说的话吗?不谈佛法的社会功用,反而计较经济利益。佛祖自己都有问题,下面的信徒还能干净吗?黄崇浩认为,这部小说就是嘲佛。这种说法不能说毫无道理。也许有人说,如来佛不是很厉害吗?他收服了孙悟空啊!可是,他是靠欺骗手段才能成功,如果真的靠打,他未必打得过孙悟空。

《演讲与口才》转载过一个笑话,说得很俏皮。天上的神仙是给玉帝打工的,当然不肯尽全力。他们本来有能力打败孙悟空,却装作打不过,因为他们打不过,玉帝自然会找别人,这个人就是如来。而地上的妖怪是自己创业,他们不尽全力,就无法生存。这个说法也有道理。孙悟空后来遇到了困难,反而向神仙求救,说明孙悟空的本事确实不如神仙。神仙当年是故意让着他。中国人的心理都是这样,肉烂了烂在锅里。神仙为什么要出风头呢?事情发展到最后有人会收场嘛!你如果直接把孙悟空给收了,玉帝会怎么想?你有能力,能者多劳,以后脏活、累活都是你干。干的多,拿的就一定多吗?这个账一算,谁还会这么傻,第一个出风头呢?

网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孙悟空其实是打得过妖怪的,后来积极性减退了。这种说法也说得过去。为什么呢?本来孙悟空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随便就能去西天,神仙偏偏要设置九九八十一难,多可恨啊!再加上唐僧不识好歹,不仅不表扬他,反而听信猪八戒挑唆,处处掣肘,动不动念紧箍咒,有时还赶他走。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悟空不觉得心寒吗?唐僧、八戒这些人“对敌慈悲对友刁”,实在太坏了。既然如此,孙悟空还会这么卖力吗?他再卖力落得到好吗?他最后虽然封了斗战胜佛,却屈居第二。

《西游记》是小说,而且还是神话,我们当然不能说哪种解释对,哪种错。从这几种解释中我们的确看到了世道人心,看到了世态炎凉。文学毕竟源于生活,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生活的影子。

十六

中国古代的小说很注意虚构、夸张和现实的紧密结合。

例如,《水浒传》里面写高俅迫害王进、林冲,西门庆欺压武大郎等等,让人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罪恶,这里面就有写实的成分。然而里面也有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打虎、公孙胜呼风唤雨等情节,这些就是夸张。

还比如,《西游记》作为神话小说,总体上是虚构的。例如,孙悟空火眼金睛、如来佛施法术等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不能说它对现实没有一点反映。神仙的坐骑、童子下界为妖,祸害一方,这不就是对现实的讽刺吗?上梁不正下梁歪。

又比如,蒲松龄的《促织》,里面说成名因为要急着上交促织,被折腾得很难受。他完不成任务,被差役毒打。这些就是对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然而,里面说小儿魂化促织,促织能斗大公鸡,这些则是虚构。

十七

《封神演义》将反对商纣王的周文王、姜子牙、散宜生等人当作正面人物,把忠于商纣王的邓九公、闻太师、伯夷、叔齐等人也当作正面人物。更荒唐的是,不管哪一边,只要是战死的将领,统统封神了。这部小说暴露了中国文化中自相矛盾的方面,既歌颂反对暴政的英雄,又歌颂盲目愚忠的顽固之徒。说到底,忠君思想害人不浅,直到今天依然毒害着很多人。

我这么说,不是没有道理。抗日战争的时候,有的日本兵最后改邪归正,参加八路军。有的人竟然说:“啊,日本也有叛徒啊!”这叫什么话?日本鬼子犯下了滔天罪行,他们难道不应该洗心革面吗?难道你还要请他们一味效忠天皇,继续屠杀我们中国人民吗?甚至还有人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我们没有必要反对。谁家死了人不去祭奠呢?”在这些人眼里,东条英机等战犯是忠于日本天皇的,是日本的英雄。这样的思想是何等可怕啊!当我们把愚忠也看作正确的行为时,这个世道还有是非可言吗?向邪恶效忠就是对正义的破坏,这就是典型的有义气、没是非。如果说日本兵改邪归正是叛徒,那么今天的德国人向世界谢罪,他们是不是都成了纳粹的叛徒呢?我们岂不是会得出这样荒唐的结论?

十八

我前面提到《封神演义》最大的败笔,是主题思想混乱,既歌颂忠君,又歌颂反暴政。其实,在很多细节上,这部小说也存在明显的败笔。

例如,商纣王的两个儿子殷弘和殷郊,他们的身世是很悲惨的。母亲被妲己陷害,惨遭毒手。商纣王依旧昏庸、恶毒,竟然还要追杀两个儿子。他们后来确实想过要兴周伐纣。可是,殷弘受了申公豹的蛊惑,认为儿子不能反对父亲。殷弘只是受了蛊惑,并不是真的坏透了顶,完全可以批评教育。可是,最终却被太极图夺了性命。这么做,殷郊作为哥哥当然也会反叛,结果受犁锄,也惨死了。我想说,如果周文王、姜子牙这一派人真的会做这样的事情,那么只有傻瓜才会跟他们一起打天下。这事做得明显是让人寒心的。土行孙人品比殷弘、殷郊坏多了,贪财好色,偷捆仙绳绑姜子牙。结果竟然让他戴罪立功,还娶了妻子。连土行孙这样的人渣都能网开一面,殷弘和殷郊怎么就不能宽容呢?殷弘是不懂事,殷郊则完全是被逼反的。我想,聪明的领导者是绝对不会干这样的让亲者痛、仇者快的傻事的。别人走投无路来投奔你,你就这样要了别人的命,这像话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商纣王的儿子都站到这边来了,这正是可以团结、宣传的对象,应该善待才对啊!

十九

几年前,我在武穴实习,读过一篇文言短篇小说《长洲库吏》。后来才知道,这个故事出自明人周玄晖写的《泾林续记》。讲的是长洲库吏叶景初利用知县贪财奢侈的性格,巴结陷害知县,将府库的银两卷走了。知府来查账,发现账牛头不对马嘴,要追究知县的责任。知县准备叫叶景初来说清楚,可是叶景初已经逃走了。知县因此丢了官位。叶景初则和父亲一起逃到外地,隐姓埋名,租了几间屋子住下来。叶景初的父亲和隔壁的老人混熟了,两人经常一起到附近的寺庙去游玩。有一次,两位老人又去了寺里,叶景初就让家童挑着酒食到寺里。结果,在路上,家童不小心摔了一跤,东西撒了一地。叶景初很生气,把小孩打了一顿。小孩很委屈,背后骂道:“你神气什么,看我哪一天把你盗库银的事情都说出来!”这话让寺里的一个和尚听到了,和尚就诱骗小孩把真相都说出来了。有一天,和尚拿着功德簿让叶景初捐钱给寺里。叶景初捐了钱,和尚故意说捐少了,激怒叶景初。叶景初就同和尚吵起来,和尚对众人大声说:“这个人就是苏郡库吏,偷了库银逃到这里来的。”众人一哄而上,把他扭送到官府。结果,叶景初的赃物没有全部追回来,最后死在狱中。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作为知县,他不该贪婪,结果被小人利用,纯属咎由自取。作为库吏叶景初,他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可是最后掉以轻心,秘密被公之于众,落得惨死狱中的下场。由此可见,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义必自毙。

二十

蒲松龄的《狼》一直选在初中语文课本。结尾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后来,上了大学,我们的语文教学论老师方正说:“狼并不是'止增笑耳’,狼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根据,在文中可以看出蛛丝马迹。屠户先投了一块骨头,一只狼得到骨头暂时停下来了,另一只狼仍然紧追不放。屠户再投了一块骨头,后得到骨头的狼也暂时停下来了,而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吃完了骨头,现在依然追上来了。我们试想,如果屠户遇到的不是两只狼,而是两条狗,会怎样呢?两条狗会为了争夺骨头而打起来,屠户就能趁机逃脱。可是,狼不一样,懂得配合作战,不起内讧。后来,一只狼在前面,另一只狼跑到柴草堆中打洞,这同样是团队精神的体现。前后夹攻,让屠户无处可退。如此看来,狼身上确实有值得人类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团结协作的精神。当然,狼最终还是斗不过人,毕竟邪恶战胜不了正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