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三
二十一
哀公问社于宰我(1)。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2),殷人以柏(3),周人以栗(4),曰使民战栗(5)。”子闻之曰:“成事不说(6),遂事不谏(7),既往不咎(8)。”
【注释】
(1)哀公问社于宰我:哀公,鲁国国君,姓姬,名蒋,谥号哀.社,祭土地神的地方.宰我,孔子的学生,名予,字子我.
(2)夏后氏以松:夏后氏,夏代.松,松木.
(3)殷人以柏:殷人,殷商时代的人.柏,柏木.
(4)周人以栗:周人,周代的人.栗,栗木.
(5)使民战栗:使人民畏惧战栗.
(6)成事不说:成,完成.说,解释.
(7)遂事不谏:遂,完成,完结,成功.谏,规劝.
(8)既往不咎:咎,责备,处分,追究.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社祭的时候做土地神的神主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说:“夏代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用栗木的意思是使老百姓恐惧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用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规劝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感悟】
这一章里面,有三个成语,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他们的意思,基本就是我们在译文里面所说的意思。但是总体说来,这三个成语有个共同的指向,就是什么事情一旦成定局,再多说都是无益的,还不如以现实的态度直面结果,并制定下一步的办法。从这里也可见,孔子是非常务实的。从这一章的行文上,可以看出孔子对宰我的语气比较严厉。为什么严厉呢,第一因为宰我是孔子的学生,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但是,第二,宰我已经把话给鲁哀公说出去了,覆水难收,孔子也只好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既是指出宰我对鲁哀公回答的不合适,更是教导学生该怎么做,真是一语双关啊。我们为什么这么说呢?摘取朱熹和钱穆对这一章的解读,可窥一斑:朱熹说:“孔子以宰我所对,非立社之本意,又启时君杀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复救,故历言此以深责之,欲使谨其后也。”钱穆的评语:“盖孔子既闻哀公与宰我此番之隐谋,而心知哀公无能,不欲其轻举。三家擅政,由来已久,不可急切纠正。后哀公终为三家逼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