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铁锁沉江”到底在何处?“铁锁沉江”的真相是什么?
刘禹锡金陵怀古诗有“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之句。所咏的是三国末年,西晋伐吴,晋将王浚破吴人在长江中设的拦江铁锁,顺江东下,直抵金陵的史事。由于《三国演义》中说吴主孙皓“命人作铁锁铁锥,横断江面”,所以有不少人以为这拦江铁锁设在吴都建业(今天的南京)附近。
刘禹锡金陵怀古诗有“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之句。所咏的是三国末年,西晋伐吴,晋将王浚破吴人在长江中设的拦江铁锁,顺江东下,直抵金陵的史事。由于《三国演义》中说吴主孙皓“命人作铁锁铁锥,横断江面”,所以有不少人以为这拦江铁锁设在吴都建业(今天的南京)附近。
然而,演义毕竟是演义,史书记载得很清楚,这些拦江铁锁既非孙皓所设,也不在南京附近,而是设在千里之外的长江三峡之中。
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十一月,武帝接受羊祜、王浚的建议,“遣镇东将军琅邪王司马伷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浚、巴东监军鲁国唐彬下巴蜀,东西凡二十余万”,大举伐吴。“太康元年正月(280年),浚发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阳(秭归),克之,擒其丹阳监盛纪。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获吴间谋,具知情状。浚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仗,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则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二月庚申,克吴西陵。”
这就是铁锁沉江的由来。
那么,是谁命令“吴人”作铁锁横断江面的呢?此人并非孙皓,而是东吴建平太守吾彦。“建平郡,汉南郡之巫县,……吴主休水安三年(260),分宜都立建平郡,领兴陵、兴山、秭归、沙渠四县”。郡治在今巫山县北。从建平郡所处的地理位置看,是东吴重要的边防前哨之一。守不住建平,敌人就可能出峡而顺江东下,威胁建邺。因此东吴大将陆抗病重时,有“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下流,受敌二境”之语。司马炎伐吴前,命令王浚修造战船于蜀中,造船的木片蔽江而下,吾彦取木片呈给孙皓,说“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终不敢渡”。孙皓不听,吾彦无奈,“乃为铁锁横断江路”。可见,铁锁横江是吾彦采取的防御性措施,其地点是在吾彦所辖建平郡段的长江上,也就是说,是在西至晋吴边界的瞿塘峡中段,东至信陵以东西陵峡上段的江面上。
那么,铁锁铁锥是在这部分江面全段都有设置,还是设置在某一段江面上呢?对此,史料没有明确记载,我们只能根据各种因素进行推测。
吾彦设铁锁拦江的目的是防御性的,铁锁设在第一座堡垒之前。建平郡治巫县是抵挡晋军的第一座城垒,又是吾彦本人的指挥所,他当然要加以保护,因此巫县以西必设有铁锁。从吴国当时衰弱的实力看,吾彦不会有“诱敌深入”的空想。
再根据其它情况综合分析,巫县以东的江面是没有设置铁锁的,理由有四:
首先,假设吾彦在巫县以东即巫峡和西陵峡也设了铁锁封江,在交通极为困难、陆路往往要靠栈道的三峡地区,必将大大阻碍建平郡与东吴腹地的联系,对吾彦的备战运输极为不利。蜀道之难,从吾彦企图通过封江阻止晋军东下也可看出。而吾彦设拦江铁锁的时间是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即王浚受诏造船蜀中的那年,晋伐吴则是在279年,王浚的舰队东下更是在280年,王浚给晋武帝上的表都说:“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吾彦不至于在这七、八年的时间里断绝交通,自缚手脚。晋伐吴时,吾彦坚守建平,“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吴亡,彦乃归降。”这说明吾彦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了作战准备,建平是粮草充足的。
其次,吾彦设铁锁拦江,晋军进攻时如能破巫县以西之铁锁,就同样能破巫县以东的,设也无用,反过来讲,如果在巫县以东设了铁锁而在巫县以西未设,则晋军如破不了铁锁就会集中兵力攻打建平郡治,显然这并非吾彦所希望看到的局面,也说明铁锁当设于建平郡治之前。
再次,吾彦虽以铁锁封江,但显然对此举奏效并不抱多大希望,甚至没有派兵去把守铁锁,因此《通鉴》胡注的作者胡三省责备说“以人力设险,而不以人力守,无益也。”由此可知吾彦对铁锁信心不足,更不会花巨大代价在整个巫峡、西陵峡中遍设铁锁,后来五代时前蜀峡路招讨使张武为抵抗南平国国王高季兴的进攻,也曾在三峡中“设铁锁断江路”。由于他派人守卫,季兴来攻时,“矢石交下,坏其战舰”,封锁取得了成功。
最后,从在全段江面设置铁索铁锥的工程量来看,也不是吾彦所能承受的。
综上所述,“铁锁沉江”的真相是:铁索是东吴建平郡太守吾彦为了阻拦晋军战舰所设,设置地点是在长江三峡之中,最有可能的就是建平郡一袭的瞿塘峡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