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万物有灵,众生平等。这是佛法经常宣传的观念。从这个故事来看,真是如此。弱小的鹳鸟受到蛇的欺凌,鹳鸟虽然打不过蛇,但它可以请来更厉害的鹘鸟为它出气。这种事情古已有之,连杜甫的诗里也讲过类似事件。
【原文】:
绍兴十六年,林熙载自温州赴福州侯官主簿,道过平阳智觉寺,见殿一角无鸱吻,问诸僧。僧曰:“昔日双鹳巢其上,近为雷所震,有蛇蜕甚大,怪之,未敢葺。”僧因言:“寺素多鹳,殿之前大松上,三鹳共一巢,数年前,巨蛇登木食其雏,鹳不能御,皆舍去。俄顷,引同类盘旋空中,悲鸣徘徊,至暮始散。明日复集。次一健鹘自天末径至,直入其巢,蛇犹未去,鹘以爪击之,其声革革然。少选飞起,已复下,如是数反。蛇裂为三四,鹘亦不食而去。”林诵老杜《义鹘行》示之,始验诗史之言,信而有证。(二事熙载说。)又台州黄岩县定光观岳殿前有塔,鹳巢于上。一蛇甚大而短,食其子,其母鸣号辛酸,瞥入海际。少时,引二鹘至,径趋塔表,衔蛇去。陈爟说。
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年),林熙载从温州去福州侯官县(旧县名,现福州市区西部和闽侯县西北部)做主簿,路过平阳县(温州地区,现名同)的智觉寺,看到一间大殿顶端一角没有鸱吻(动物装饰),就问寺庙僧人是怎么回事?僧人答道:“以前有两只鹳鸟在上面筑巢,最近,那鸟巢被雷劈了,看到鸟巢里有条特别大的蛇蜕,僧人们都觉得怪异,所以没敢重修。”僧人还补充说:“以前寺里有很多鹳鸟,都栖息在殿前大松树上,有三只鹳鸟共用一个窝。几年前,有条巨蛇爬上松树吃了雏鸟,鹳鸟们抵御不了蛇的侵害,都飞跑了。但没过多久,飞跑的鹳鸟引来很多同类,盘旋在空中,它们悲鸣不止,一直到黄昏才散去。第二天,这些鹳鸟再次集合盘旋,没过多久,一只健壮的鹘(猛禽)从天边直接飞来,冲入鸟巢,当时吃小雏鸟的巨蛇还没走,鹘用利爪击打巨蛇,“砰砰呱呱”的声音响起。没多久,鹘飞起,再冲下来,就这样往返好几次,巨蛇被撕裂为三四段,鹘也不吃它,就飞走了。”林熙载随即给僧人吟诵杜甫的诗《义鹘行》,僧人描述的故事真是应验了“诗史”(杜甫)的话,杜甫见到的情况也被僧人所说证明了。(这个事是林熙载说的。)还有一事:台州(浙江)黄岩县定光观东岳大殿前有座塔,也是鹳鸟在上面筑巢。有条大蛇身子短,它吃了鹳鸟的幼子。母鸟飞在空中,悲鸣哀号,听起来很伤心。它眨眼往海边飞去。没多久,引来两只鹘,鹘鸟们直飞塔顶,叼着蛇就飞跑了。【祥宏点评】:看来鹘与鹳是亲族鸟类,是可以沟通的,鹘为鹳“拔刀相助”,非常义气,所以故事名为“义鹘”;两个事件情节相似,杜甫的诗《义鹘行》描述了类似的故事:山顶的苍鹰幼子被蛇所吃,苍鹰请来强健的鹘鸟为它们报仇。鹘与蛇的打斗非常激烈,最后鹘获胜。看来这种事情古已有之;林熙载就是温州平阳人,林家是大族,出了很多有功名的读书人,平阳的地方志有不少关于林家的记载;平阳智觉寺,现在犹存;看来,鹘与鹳都是智慧而有情义的动物。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42-《夷坚志》里的“戒杀放生”-现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