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乡村记忆——纳鞋底

乡村记忆——纳鞋底

文/程大康



     近来天气越来越热,儿子穿运动鞋嫌捂脚让我给他买双布鞋。老公说要是有卖手工布鞋买给孩子穿多好呀!塑料底布鞋也捂脚,自己纳的鞋底透气,穿起来舒服,可是到哪也买不到手工布鞋了。

    是的,现在没人再纳鞋底做鞋。小时候村子里每个人穿的都是手工做的鞋,因为那时农村人穷,根本没有钱买鞋穿。八十年代以前农村妇女基本上都会纳底做鞋,不管是谁家里都有做鞋用的线绳工具——线砣。农闲时首先用棉花在线砣上捻线,合并成线绳,留纳鞋底用。

    棉线绳准备好后就准备鞋料了。

    母亲把实在无法穿的破衣服找出来用剪刀剪成一块一块的布片。想想那些烂布料还不如现在丢在垃圾里别人不穿的衣服呢,而且当年不穿的衣服都是左补右补,上面还有大窟窿小眼睛的不耐用,就连巴掌大的布块,都像宝贝似的舍不得扔掉;不过那时衣服纯棉的多,不像现在衣服多数是化纤的。母亲先用麦面做成稀稀的浆糊,找来几个不用的门板,在上面刷好一层浆糊,然后把那些布块,一块紧挨一块的粘贴在上面,一层浆糊一层布块,那些大大小小,零零碎碎的布块在母亲手里摆弄下,块块粘贴的都是那么均匀。

    鞋帮需要粘贴三层就够了,鞋底得四层或者五层。鞋帮的鞋料粘贴好一个门板,鞋底的鞋料粘贴另一个门板。粘贴好后再把它拿到院子里靠墙太阳下晒,等到一两天晒干以后,母亲就按照我们一家八口人脚尺码开始做鞋。首先把鞋样放在鞋料上,用剪刀剪成鞋样一样大小,然后再用大针把三层或者四层鞋样缝在一起,要根据是冬天的棉鞋还是夏天的布鞋来增加层数。最后用白布条在鞋样边口每层都镶上白边,最后用重东西压几天,母亲说这样压出来的鞋底容易纳。

    一切准备 就绪开始纳鞋底了,母亲在线绳的一端半尺长左右弄断两根,在用手搓紧,这样针眼能串进去。母亲把针线筐拿到跟前,她先把顶针箍套在手指上,再用针锥在鞋底扎眼,然后用大针带着线绳在后面通过,假如针不好通过,就用顶针箍抵住针尾顶推,针身顶过后再用针拔将针夹住拔出,针拔跟现在钳子差不多。

     一双普普通通的鞋底,要纳得平平整整,针脚匀称细密,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原材料和工具就有十几样:棉绳、布头、浆糊、鞋样、剪刀、锥子、顶针箍、针拔等等。那时的人不求金钱多少,只求温饱,一双鞋最快也要做十天八天,慢的则更长。一双手工鞋凝聚多少姑娘,媳妇的柔情和汗水,折合现在农民工工资来算,每小时工钱会是多少呢?

     纳鞋底刚开始时一般先在鞋底外围纳上两到三圈,类似篱笆,然后由上而下,纳到最后 几十针,鞋布底已变成十分地坚硬,每一针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整只鞋底纳好再看针眼,像斜着的一行行的平行线,也像武侠小说里武林高手布置的蚂蚁迷糊阵。

     小时候,不管春夏秋冬,母亲只要有空闲总是拿着一只鞋底纳。母亲的样子很好看,左手拿着鞋底,右手拿着针锥,头稍微偏左,针锥就扎下去了,然后再拔出来。有时母亲还把纳鞋的大针往头发上擦了几下才下针,可能是针沾点头油好纳鞋底的原因吧!就这样一针一线不停的飞梭,母亲不知道做多少双冬天的棉鞋和夏天的布鞋。但村子里的女人都是这样的,那时候,每做好一双鞋就挂在墙上,谁家墙上挂的鞋多,就说明哪家女人勤快。没结婚的女孩要是给未婚夫做鞋都拿着一块白布,怕把鞋底纳脏 。她们聚在一起,边拉着家长里短边纳鞋底,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对笑一下,瞅瞅手上的鞋底,仿佛在那没结婚的女孩要是给未婚夫做鞋都拿着一块白布,怕把鞋底纳脏 。她们聚在一起,边拉着家长里短边纳鞋底,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对笑一下,瞅瞅手上的鞋底,仿佛在那里看出一点点希望来!就这样静静地过着一天又一天。

     我有好几次偷偷的从母亲的针线筐里拿出她没纳完的鞋底,想跟母亲纳鞋底的样子学着纳,谁知怎么用劲也穿不透那厚厚的鞋底,第一针就把针锥上的大针掰断了。母亲回来说纳鞋底光使劲是不行的,要有技巧。第二次学纳鞋底,扎到第三针的时候,把线绳上的针掰断了。本来以为纳鞋底不是多么困难的事,出乎我的意料,手指都扎破几个小洞,看到鲜血流出来,心里难过,为什么别人不这样呢?妈妈看见了走过来,从我手里拿过鞋底,教我怎么拿针锥,怎么扎针才不扎到手。等我十几岁时掌握纳鞋很多窍门,自己能独立完成一只鞋底。我为能帮助妈妈的忙而感到高兴,觉得自己一下长大不少。

    多少年过去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穿得戴得都应有尽有,商场时尚的鞋琳琅满目,任意挑选。现在无论到哪里也看不到纳鞋底的人,纳鞋底已成为永远的记忆。 

云中漫步,原名程大康,中共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作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红杏诗书画院会员,灵璧家园网一级作家,著名诗人。

(0)

相关推荐

  • (散文百家)杨光英/怀念布鞋

    散文百家 怀念布鞋 杨光英(四川泸县) 过去的那个年代,干净的布鞋是最时髦的鞋子,那个年代的女人个个都是能手巧匠,做鞋是重要的女红之一. 冬季,农闲,娘趁这个时候开始做全家人的单鞋.千层底布鞋工序复杂 ...

  • 杨国存 | 老布鞋里的母爱

     作者简介 杨国存,河南省内黄县二安乡大寨村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安阳市散文学会理事.1971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本村学校.后安联中.二安乡中任初中语文教师,1986年调县委宣传部任新闻干事,1994 ...

  • 布鞋【散文】

    作者简介 雷宁侠,高中语文老师,爱好写作,常在报刊平台发表文章!携一缕清风,书万千情怀! 布鞋 原创/雷宁侠 脑子里一直不能忘却这样的画面:或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或盛夏午后,槐柳荫荫,一群农村的大姑娘 ...

  • 【阅读悦读·散文】彭书青《母亲的布鞋》

    [作者简介]彭书青,男,1981年生,陕西丹凤人,中学教师,已在网络.杂志发表散文.诗歌三十余篇(首).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母亲留下的布鞋/李兴柏

    前几日收拾旧物品,见到了一双60多年前的布棉鞋,是巧手母亲为爷爷做好,而未上脚的绣有云子卷的黑帮布棉鞋. 母亲留下的这双棉布鞋,鞋底厚度达12厘米,鞋底共有8层袼褙(32层布),总共有1736个针眼, ...

  • 【中州作家】乐悠悠:土布鞋(之二)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02] 土布鞋(之二) 河南南阳      乐悠悠 我从小看着母亲做土布鞋长大.沿着我的记忆,土布鞋带着我一路前行.我对土布鞋的款式.性能.用材,及工艺流程记忆犹新 ...

  • 我的高中同学陈建林:布鞋的回忆

    [往期回读] 神逻辑,教师买房买车被投诉! 我也是一位国文老师 你吃鸡蛋,不吃黄儿? 带母亲治病 我的老师凌露 布鞋的回忆 陈建林 (高中时的作者) 一日,在老家整理尘封多年的皮箱,清理过时的东西.翻 ...

  • 欧阳宗岩:布鞋的思念/“尊前慈母在,浪子脚不寒。”伤心的是……

    布鞋的思念 欧阳宗岩 在我的耳畔,时不时地会响起侯德健老师的歌曲,可惜,曾教唱的这首<新鞋子旧鞋子>,流传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随着时代的浪潮消失了.虽然,我在做父亲后,还专门教儿子唱过.但 ...

  • 【灵璧故事】记忆中的尤集联中

    母校--尤集联中         文/游传化 母校--尤集联中,其实早已不复存在了.但每每想起她还是有几丝留恋.那时为什么叫"尤集联中"不得而知.现在想想可能是这样的:当时尤集是区 ...

  • 【灵璧故事】乡村记忆——戽鱼

    戽鱼  文/朱现凤 我的老家住在老濉河岸边,所以我是在河边长大的.小时候最有趣的就是戽鱼了. 记得那时候,每到汛期过后,河道的小叉沟里,都会冲进一些小鱼小虾.起初,我们只是觉得好玩,在里面逮一些鱼虾, ...

  • 【灵璧故事】小编老师的老师的故事,灵璧人应该有记忆~

    我的老师 张 子 平 先生 文/抱璞斋主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我的老师张子平先生,1957-1958学年度,在梨树小学虽然只任我六年级一年的语文课,但在小学老师中,我对他的印象是最深刻的.1957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泥囤子

    泥囤子 文/出泥不染      泥囤子,顾名思义,就是用泥巴做的囤子,留作盛粮食用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有这样东西.      做泥囤子,也是个技木活,不但泥要活的对劲,而且做出的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黑黑的猫猴帽

    黑黑的猫猴帽 文/胡桃夹子 清楚的记得,小时候的冬天格外的寒冷. 冬天,上学的路上,我们都是顶着西北吹来的寒风,使劲的缩着脖子前行.因为刺骨的寒风总会随时顺着脖子,钻进我们的衣领里. 家庭条件好的孩子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看青

    禅堂湖记忆--看青 文/胡桃夹子 "看青"就是看护庄稼,要从庄稼初长,看到庄稼成熟. 从前生产队,都有"看青"的人.特别是玉米,黄豆,白芋,花生,棉花在将熟的时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飘香的洋槐花

    飘香的洋槐花  文 / 邱德龙 清晨,漫步在家乡的船路沟堤岸上.突然间,清新的空气中缕缕浓郁的花香吸引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和表妹情不自尽的寻着花香找去.哇,一棵盛开着雪白花朵的洋槐树真真实实的就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喂牛

    乡村记忆――喂牛 文/程大康 由于社会进步,现在农村养牛的人家越来越少.当年现代化的农耕机械很少,拉庄稼.打场.耕地等大多都要依赖牛来完成,所以那时候牛就是农家的"顶梁柱",几乎家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大腰裤子

     大腰裤子    文/晏金福(77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们灵璧农村人穿的全是大腰裤子.这种大腰裤子,裤身和裤腿不是黑色就是蓝色,绝少有别的颜色.布料开始是家织或买来的手工布,颜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