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350 且行且听,且听且看--书里书外拾碎影(8)

在《读书》2020年第7期上读了李志毓的《方君璧的归国日记》,想起了曹聚仁的书话,或是他在别的什么书写的文章。

曹聚仁在五十年代,回到大陆考察,写的文章充满激情。

曹先生,被祖国日新月异与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色所深深感染。回头看他的文章,字里行间,热血沸腾,赞颂不止,讴歌不尽。

还想到沈从文写五十年代初,写的一些文章。

记得有一篇文章,记录的是与张兆和关系的。解放初期,面对扑面而来的新生世界,沈从文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与不安之中。而当时的张兆和,作为热血青年,在新中国到来,一片新面貌背后气象面前,像打了鸡血,成天忙碌兴奋不已。他们俩在这个时期,曾有五段时间,显得不那么和谐。

如果说曹聚仁与张兆和当时的激情,是被改天换地的新中国所点燃,是从旧中国向新中国伸颈抬头带着朴素情感的张望。那沈从文的退步思考,则带上了态度上观望与沉淀的冷峻。

时间在检验激情与冷峻。

七十年代初方君璧归国的兴奋与观察,既有激情的感染,也带上了理性的思考。

且行且听,且听且看。

从方君璧的日记的真实情感与理性感怀中,我听到了历史真实表达的回音,看到了作为第三方见证历史重要旁观者的客观评价。

如今好多大人物与学者,太容易把文革前十七年,特别是文革十年,说得一无是处。

方璧君是一九七二年回归的,正当文革时期。作为一个离开祖国很多年的国民党左派,她说,新中国做成了他们过去想做却做不成的许许多多的事,改变了他们想改变,却无法改变的面貌。

方君璧,是个著名的画家,曾经在很多书与资料上都读到过。

印象最深的是戴笠在河内的刺杀,她是亲历者。

当时正因为她同丈夫与汪精卫换了房间,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一日当夜,他丈夫曾仲鸣在河内枪杀案中毙命。暗杀目标的汪精卫,活了下来。

解放前夕,方君璧带三个孩子,去了法国。

历尽生活与艺术生涯的坎坷,终在困难面前,坚持了自己的审美取向与标准,以宁静、优雅和富于诗意的东方气息,赢得了一些西方人的喜爱。

一九五○年五月,在巴黎和伦敦分别举办了个人画展,一九五一年又在巴黎贡底画廊举办了个展。一些画被著名博物馆收藏。

一九五七年,方君璧移居美国。整个五六十年代,她在香港、东京、曼谷、马来西亚、新加坡、台北、华盛顿、波士顿、普林斯顿、布宜诺斯艾利斯、里约热内卢等许多地方举办过个人画展。

直到一九七二年美国尼克松访华,方君璧才跟随“旅美华侨回国观光团”,回到阔别二十三年的祖国。

她对祖国的热爱,对新中国建设的成就,对人民当家作主的氛围,对集体国家大于个人的价值观,在亲历的见证中,用画作与日记,记录下来了。

李志毓的《方君璧的归国日记》中有这些一些话,摘录如下:

“她为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和普通人的精神面貌所深深感动,用一百余幅画作品记录了这个时代,在古稀之年达到了人生的又一个艺术高峰。一九七八年十月,方君璧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作为首位海外华人在新中国举办的画展,她在耄耋之年走完了精神上的回归之路。”(P154)

“后来方君璧的签证延长了三次,共历时一年零一个月。她游历了许多名胜古迹,参观了南京长江大桥、密云水库等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还有一些典型的社会主义工厂、公社、学校、幼儿园等,愈参观愈钦佩,见国家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政府为人民服务,人民为国家努力,这种情况,是以前从来没有的。看到真令人感动。”(P155)

“只有了解方君璧的心志与往昔生活经验,才能理解她发自内心的感到与钦佩。见到中国时,她也听到国内的一些亲友讲述‘文革’中的悲惨故事,心情十分沉重。然而当她去上海外滩浏览,‘见黄浦江边所有船只全是挂中国旗,没有一艘外国的’,又觉得‘真是开心’。”(P155)

“一九七二年冬天,她参观了著名的北京国棉三厂。第二年春天,又参观了东北旺人民公社。感到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确实比过去幸福多了。方君璧的亲友在国民党中都属于‘左派’,在抗战前曾试过许多改善劳工待遇的措施,包括打破码头工人收入工人取二成、包工头取八成的旧制,革除包工头做寿生子嫁娶,工人必须送礼的陋习,举办工农教育,废除苛捐杂税,等等,但无一取得成功。”(P156)

“而更让方君璧感动的,是那些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以及整个社会的朴素氛围。她参观了北京工艺工厂后,在日记中写道:那些工人‘个个都是艺术家,而终生埋没无闻,毫无怨意,使我见到,自觉得惭愧。我们都是虚荣心重了,即不为利,尚有一些为名吧。’。”(P156)

“一九七三年三月,是毛泽东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十周年纪念,方君璧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小册子之后写道:‘使我热血沸腾,发了烧一样,真恨这样老,不能亦随时尽力,为人类牺牲,为人民服务。’”(P156~157)

“在今天崇尚个人自由与个体价值的人们看来,中国革命长期宣传的集体主义、大公无私、自我牺牲的观念,压抑了个性与个人的创造力,但是对于曾在旧中国殖民政权下生活、亲历过衰弱民族之屈辱的方君璧,是能打动她的,就是将国家、人民福祉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家国之前、赤子之心。”(P157)

之所以不厌其烦的摘录下作者的这些文字,就是分享一下方先生的家国大于个人的天下情怀。

好多人还在不断有意的贬低文革前的建设成就。看看方先生当时的真情实感吧,听听一个从灾难沉重的旧社会过来人的说道吧!

2020年11月13日星期五广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