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有什么用?为什么每个人都应该学点哲学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过罗素的作品,他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这虽然是一本小书,但是其中的内容分成广泛,包含了罗素对于幸福、婚姻、家庭、人性、哲学的看法,而且融合了罗素对于绝大部分哲学问题的思考。比如对于幸福,罗素认为,幸福包括四个因素,第一是健康;第二是足够满足你需要的收入;第三是愉快的人际关系;第四是成功的工作。今天,我们分享其中部分内容。
哲学是什么?
西方的科学和哲学的起源是古希腊,哲学在古希腊是“爱智慧”的意思,而且在古希腊当时“哲学”的概念很广泛,一切的学科都可以称之为哲学,当时的哲学就类似今天的知识一样。后来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将哲学和自然科学单独区分出来。
罗素对于哲学的分类也沿用了亚里士多德的看法,简单来说,科学是研究已知的事物,而哲学是探讨未知的事物。而且科学是从哲学中不断分离出来的,在古代人们对世界完全是无知的,随着人们对大自然的了解,天文学、物理学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了单独的学科。后来化学、生物学、心理学这些学科也逐渐成为显性科学,所以它们都分离出来单独成为一门学科。
哲学有什么用?
罗素认为,哲学至少有两种重要作用。
第一个是使人对那些尚未经得起科学认识检验的事物保持积极的思索。使人类感兴趣以及人类应感兴趣的事物很多,而科学知识毕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引起人们极大兴趣的诸多事物中,至少在目前,科学所知十分可怜,我不愿使人们的想象力局限在现已所知的范围之内。所以,在假设的领域里扩展对世界丰富想象的思维,这就是哲学的一种重要作用。
但是,我认为哲学的另一种效用之所以同样重要,是因为哲学研究表明,有一些事物,我们自以为已知,其实我们并不真知,所以,哲学的第二个作用就是提升我们的自我认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苏说“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而且苏格拉底一生都在致力于“认识自我”。
总之,一方面,哲学使我们对将来可能得知的事物不断地进行思索;另一方面,哲学使我们谦逊地认识到,有许多知识是似是而非的。比如之前我们讲过,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了“原子论”,他说世界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这在当时是无法验证的一种假设,直到几千年后的近代物理学,才验证了这种假说其实是正确的。
再如阿里斯塔库斯,他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而非太阳绕着地球转,而昼夜循环是由于地球的旋转。他是第一个提出这一假设的人。这一假设几乎被埋没和遗忘了,直到2000年后的哥白尼时代才重新被认识。但是,倘若没有阿里斯塔库斯的推测,那么哥白尼很可能决不会有这样的看法。
所以,每个时代都有一批能大胆提出各种假说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敢于打破传统,不断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当然,哲学家的主要职责不是改变世界,而是不断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所以罗素认为,一个哲学家的基本素养就是对所有相信的事物保持一定的怀疑,而且还应该不顾怀疑去采取积极的行动。
为什么每个人都应该学点哲学?
很多人觉得哲学就是一堆咬文嚼字的人在一起做无聊的争辩,因为看起来哲学研究的问题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似乎没有什么实用的东西,比如:宇宙到底有没有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统一?或者只是一堆原子的偶然聚合?“意识”是不是宇宙的不朽部分,而使得智慧有了无限发展的希望?或只是短暂地存在于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上?“善”与“恶”只是对人类重要呢?还是对宇宙也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这些问题都是哲学家所提出的,而不同的哲学家对这些问题也都曾提出不同的答案;遗憾的是哲学家似乎都不能提出充分证据说明他们所提出的答案是正确的。然而,不管寻得答案的希望如何渺茫,哲学的部分任务便是:继续对这些问题的思索,提醒人们认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研究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说法,并且维持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推理的兴趣。
哲学家面对的问题都是似是而非的,或者说“不确定的”,这些问题目前都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是哲学的价值大半都可以在他们的“不确定性”中找到。因为实际上“不确定性”才可能是这个世界的真相,一切确定的知识、理论或者信息,都可能只是偏见,而绝大部分都生活在各种偏见中。
就像罗素说的,一个未经哲学熏陶的人,他的终生将限制在各种偏见中,这些偏见或得自普通观念,或得自年龄与国籍形成的习惯性信仰,或得自“未经理性作用”而在脑中塑成的见解。在这种人看来,这世界似乎是有限的、确定的、简单的;普通观念似乎是不成问题的,而其他不常见的种种可能被轻蔑地否定了。相反的,当我们开始“哲学化”时,我们只发现:即便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也会发生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始终无法找到完全的答案。
所以,罗素说“哲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知识,然而它的价值大部分却在于它那不确定性。它把人的心灵从狭隘的偏见之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