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烈牺牲!这位英雄叫张维献,灵璧人
灵璧名人
灵璧抗日英雄张维献
文/马香俊
张维献烈士(1918—1946),安徽省灵璧县下楼镇下楼村人,1938年底在家乡创建灵璧县抗日青年救国团,1939年春率其队伍投靠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历任中共武装灵璧县抗日独立营营长、五区副区长兼区队长、朱集区区长兼区队长、县总队副总队长等职务。1946年11月被俘,在狱中绝食牺牲,年仅28岁。
一、与地主家庭决裂,思想进步立志救国。
张维献出身于地主家庭。他六岁时失去母亲,童年时代经常和穷人家的孩子一起玩耍游乐,深知劳动人民的疾苦。他12岁入私立小学读书,16岁入徐州中学读书,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和革命书籍,思想进步很快。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正在读书的张维献积极要求上前线杀敌人,由于校方阻挠,愿望未能实现,他便奋笔疾书一首诗:“敌人入侵,山河破碎,请缨未遂,忧心如焚。”表达了他的急切杀敌心情。1938年5月徐州沦陷,不久灵璧也沦陷,张维献弃学回到家乡。当时,他的大哥任国民党正规军的旅长,二哥在国民党地方武装任支队长,三哥也做了国民党的地方官。张维献目睹日本鬼子烧杀淫掠暴行,他满腔怒火、义愤填膺。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他决心拿起枪杆子保家卫国。于是他与地主家庭的几个哥哥决裂,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立志抗日救国。
二、创建抗日救国团,袭击敌人闻风丧胆。
张维献说干就干,他秘密联络了十几位进步青年,于1938年底组织起抗日队伍,命名为“灵璧县抗日青年救国团”,当年才20岁的他自任团长。张维献从家里拿出一把盒子枪、一挺机关枪和两支长枪,自发地创建起灵璧县第一支青年抗日救国武装队伍。他根据自身武器少的情况,积极开展破袭战、游击战,经常到安徽、江苏两省边区活动。抗日青年救国团在双沟集、房村集一带偷袭日寇据点,在海郑公路沿线扒公路、拦汽车、砍电线杆,并且将农家用的耙埋在公路上,耙齿朝上专扎敌人的汽车轮子,敌人的汽车司机每到这一段路就胆颤心惊。与此同时,抗日青年救国团还开展惩奸反霸活动。有一天夜里,张维献带领队员到双沟集,扒掉日伪军维持会会长张玉坤的祖坟,将张玉坤父亲的尸骨暴露在外,换上驴头放在棺材里,并且留言警告张玉坤,不得再为日本鬼子卖命。张维献的抗日救国团很快从十几人发展壮大到五六十人,他们狠狠地打击了日伪汉奸的嚣张气焰,让敌人闻风丧胆。
三、投靠中共地下党,开辟新区威震灵北。
张维献一边带领抗日青年救国团开展打鬼子、锄汉奸活动,一边秘密地与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取得联系,他向萧(安徽省萧县)铜(江苏省铜山县)边区党组织负责人倾吐跟着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强烈愿望。1940年春,他带领着几十人的抗日队伍投靠中国共产党。萧铜边区党组织将这一支队伍改编为“灵璧县抗日独立营”,任命张维献为营长。此后,张维献及其队伍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活动于萧铜边区、濉河两岸,不断打击日伪敌寇,逐步壮大抗日队伍。不久,党组织为了培养这位有志青年,送他到皖东北干部学校去学习。1941年10月,经江兆瑞、王子纯两名党员介绍,张维献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
1942年3月,江兆瑞同志奉命回到灵北边区,4月被任命为五区区长,重新开辟灵北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起抗日武装灵五区区队。6月,张维献同志从皖东北干部学校学习回来,担任灵五区副区长兼区队长。张维献副区长和江兆瑞区长紧密配合,经过一个多月的武装斗争,开辟了大块地区,先后建立起杨山、梅山、王集、洛涧等乡抗日民主政权。1943年5月,张维献和江兆瑞率领队伍向南转移至濉河以北朱集一带,又拉开了开辟新区的序幕。当时朱集一带三面受敌,环境异常恶劣,战斗非常频繁。张维献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以善打硬仗威震灵北。张维献同志经常和战士们促膝谈心,关心战士们的成长,得到了战士们的爱戴。战士们说:“咱们队长好心肠,关心咱们像爹娘”。在张维献队长的言传身教下,灵五区队队伍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战斗力。灵五区队经过一年多艰苦卓绝地斗争,开辟了濉河以北的大片根据地。中共灵北县委撤销了灵五区,分设朱集区、大路区,张维献担任朱集区区长兼区大队长,江兆瑞担任大路区区长兼区大队长。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全县的中共武装改编成立灵璧县总队,张维献同志因英勇善战而被提升为县总队副总队长。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军大举清剿解放区。中共灵璧县委带领数百名党政军人员奉命向东撤退,1946年11月25日撤退至泗洪县金锁镇小杨庄,被敌军包围。张维献率一部突围后,为了摆脱敌人追捕,他们在洪泽湖边涉水渡湖。由于天气寒冷,水深齐腰,加之几天没有吃饭,因而人员都被冻僵在湖中,后被敌人用船俘去。张维献被俘后,化名张玉珠,在狱中以绝食同敌人进行斗争,最后壮烈牺牲!
参考资料:1989年版《灵璧县志》第857—860面。
作者:马香俊;灵璧县科学技术协会退休干部;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作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资深作家。